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第7期 ID: 146793

[ 杨一成 文选 ]   

高水平的观众方显高水平的演唱

◇ 杨一成

  刘鹗的《明湖居听书》,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不朽的经典之作。它和白居易的诗篇《琵琶行》一样,凭借作者文艺修养的扎实功底、对音乐的精微体察以及娴熟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为广大读者创造了一个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艺术空间,令人耳目俱新,称赏留连不已。在集体备课时,我发现大家一律将目光聚焦在直接表现王小玉说书过程和精湛技艺的七、八两段,也能充分认识琴师和黑妞对主角的陪衬作用,以及五、九两段观众评论的侧面烘托作用,却忽略了作者对观众整体形象颇具匠心的精彩刻画,这不能不说是个缺憾。
  我们知道,任何高水准的艺术表演,如果面对的是一群不识货的观众,其价值是很难体现出来的。从这个角度讲,《明湖居听书》中的王小玉是幸运的,因为她出神入化的演唱技艺正是通过台下观众的观照凸显出来的。接下来我们不妨走进课文,随着老残一同去明湖居看看那些观众的艺术鉴赏能力到底如何。
  从文中看,老残“走到明湖居,才不过十点钟”,也就是说,距王小玉说书,时间还早得很,但容量较大的戏园子里面已经坐得满满的了。据情理和事实可知,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初次来听王小玉说书,这固然说明王小玉说书的声名之盛,但从另一个方面看,也足以反映观众的欣赏水平之高,否则他们何至于那么早就来到戏园子而且乐意在热闹哄哄中等待主角上台呢?
  再往下看。琴师上得台来,因相貌甚为丑陋,根本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刚开始他“弹了一两个小调,人也不甚留神去听”,“后来弹了一枝大调”,当“全用轮指”时,“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顿时不绝于耳”。可见,观众其实是识货的,对他弹奏过程中显示功力的高妙之处完全听得懂并不吝喝彩,而非一味地以貌取人。
  到黑妞演唱至高潮处,作者说:“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这里虽写的是老残的心理感受,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听过王小玉说书的观众,刚才既能及时地为琴师叫好,此刻对黑妞演唱过程中精妙细微的变化定是了然于胸,有着更深切的体会。如果说这只是我们的猜测,那么第五段中一位观众代表精当的评论就是有力的明证了。
  刻画观众最细微精妙的文字,当然正如写王小玉最给力的,也是七、八两段。在描写王小玉演唱的整个过程中,作者的精力和笔墨几乎全集中在女主角身上,写全场观众反应的只有寥寥两处。当王小玉“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的时候,“满园子里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可见他们是多么地投入和紧张!他们完全清楚王小玉的演唱已臻佳妙之境,声音虽低得几不可闻,却正是驰骋功力的关键之际,所以才在极度紧张而兴奋的享受中等待了“约有两三分钟之久”。这是第一处。第二处见第八段最后一句。当王小玉的演唱在人们的耳朵忙不过来的撩乱之际戛然而止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经久不息,可见观众是完全沉醉在精妙绝伦的艺术氛围中了,审美的心理过程与王小玉的演唱过程几乎是同步的,如无非凡的鉴赏能力,何以如此呢?
  文末那位少年人的话,是对观众艺术鉴赏力的再一次印证。他觉得听王小玉说书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赞语根本不及“三月不知肉味”形容得透彻,真可谓新奇而又贴切之至!更妙的是旁边人都附和道:“梦湘先生论得透辟极了!‘于我心有戚戚焉’。”这就说明少年人的话道出了大家普遍的审美体验,观众整体的艺术欣赏水平自然也就可以想见了。
  综上所述,《明湖居听书》一文中王小玉的形象之所以能光芒四射,令人心神俱醉,既源自她超凡入圣的说书技艺,也得力于那么一群深谙艺术真趣的痴迷的观众,正是他们不可或缺又恰到好处地烘云托月,才成就了王小玉这样一个照耀文墨永葆魅力的不朽形象,所以我们在赏析这篇名作时,如果不充分挖掘观众所起的作用,是很可惜的事。
  (作者单位:海安双楼中等专业学校)

高水平的观众方显高水平的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