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在范文的编排上还不尽如人意,笔者现以三篇课文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与同行探讨。
一、范文的编排应符合季节
《春》是朱自清描写江南春景的一篇散文,其构思精巧,章法严谨,春景纷呈,给人以春意盎然、赏心悦目、奋发向上的美感。特别是作者描写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让人如痴如醉,惬意无限。春草,“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春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杂样儿,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以上所有的这些景象都需要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去看一看、坐一坐、吹一吹、闻一闻、听一听、淋一淋才能体会得到,才能感觉得到,在教室里是永远也感受不了的。然而,这篇范文却安排在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三单元里,要学习此文得到十月初或十月中旬去了。深秋时节感受初春的气息,对于不善观察的七年级孩子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再则,这种反季节的编排也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笔者认为还是应该将《春》这篇范文放到春天里来学习会更为恰当些(同单元的其他课文也应安排到各自的季节里去教学会更好些)。
二、范文的编排应与学生所学知识同步
《山市》一文安排在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四单元里,是蒲松龄描写山中蜃景的一篇古文。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后而形成的既美丽又奇特的一种自然景象。要了解它形成的原因至少要知道一点儿有关光的反射、折射方面的知识。对于农村七年级学生来说这方面的知识没有多少(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在阳光下”和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中虽然分别提到平面镜和透镜,但是都没有对它们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所以,学生对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就没有多大了解)。而“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的具体知识要到八年级第一学期学习物理课时才能学到,此时学习该范文应该是早了点儿,更何况是一篇古文。如将此文安排在八年级第一学期后半期来学,从对古文知识和光学知识的积累度这两方面来看,更便于学生的学习。
三、范文的编排应与自然现象同时
描写钱塘江浪潮的文章有很多,在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中就收录了一篇,是宋代周密所写的,编排在第28课,标题为《观潮》。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全长四百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钱塘观潮也成为古今盛事。每年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这三天是钱塘潮形势最盛的时间,人们为了目睹这一最雄奇的钱塘潮景象,往往选择这三天前去观看。《观潮》这篇课文不但描写了南宋时期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而且写了当时钱塘江海潮的壮观景象。如能在这几天学习这篇文章,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或浙江电视台现场直播的钱塘潮的整个过程了(我们这没有多媒体教室,无法播放下载的视频)。通过集体观看电视转播后,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文中所提到的钱塘潮的奇特、雄伟、壮观了。可惜这一篇文章却安排在临近期末(也就是农历十二月初)来学。而不在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这几天(哪怕前后一周也可以),这种编排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呀!其实小学课本在这方面安排得就比较合理。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就收录了一篇关于钱塘江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景象,题目也是《观潮》。一般第一学期都是在公历九月三日或四日开学,此时应是农历八月九日或十日,离钱塘潮最盛时也只有一周的时间,如此时学了这篇课文,一星期后再组织学生来观看钱塘潮涌的实况转播,那学生也还会记忆犹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
如果范文的编排能考虑到符合季节,和自然现象同时,以及能与所学知识进程同步,那对学生的学习会更加有利,对教材的建设也会更有帮助的。
(作者单位:从江县西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