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的一篇自主赏析课文。在对本文的导读中,笔者紧扣“解”字,通过“解字形、解字义、解疑惑”,三“解”课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从“解”的字形入手,导入新课。
《说文解字》解释“解”字:会意字,从刀,从牛,从角,表示用刀把牛角剖开。“解”的本义是“分解牛”,后泛指“剖开”。在新课导入时,我以浅显易懂的字谜开头,然后结合对“解”的字义的解说,引入道:“‘我有一角钱,买了一把刀,杀了一头牛’,打一汉字。是个什么字呢?”(生答:“解”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庖丁是怎样解牛的?他的技艺如何?是否有高超的解牛秘诀?”于是,通过对“解”字字形的分析,我一边自然地引入新课,一边板书课题。
2.通过对“解”与“宰”、“杀”、“割”等动词的辨析,解读课文。
导读中,我紧扣 “解”字提问:“把庖丁‘解’牛改为庖丁‘杀’牛,或者是‘宰’牛”,或者是‘割’牛,好不好?为什么?”然后,我结合“解”的字面含义与“解”在本文中的具体内涵,与学生一起分析、明确。“杀”字平白无奇,而且让人觉得很残忍。“割”字让人觉得庖丁动作笨拙,速度缓慢。“宰”字让人觉得解剖牛这一难事与“杀鸡”等小事一样,极其平凡简单,无技巧与奥妙可言。而 “解”字,则能很好地体现庖丁熟悉牛的结构,谙知杀牛技巧,并能吸引读者探究庖丁到底是如何解牛的。
3.从“解牛”过渡到 “解惑”,探究课文主旨。
在解读课文中,我与学生通过对庖丁解牛的经历和他拥有如此高超技艺的原因的分析,得出了“庖丁遵循自然规律的解牛之道”。然后,再由梁惠君从“解牛之道”中得出“养生之道”,解答了他作为一国之君的养生之惑。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困难,又该怎么办呢?”于是,学生们边讨论,边交流,纷纷回答:人生其实也好比一头牛,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困难也要像庖丁一样遵循规律,不能蛮干;要像庖丁一样反复实践,坚持不懈;要像庖丁一样戒骄戒躁,从容淡定……这样,通过与学生们的探究、交流,不仅引导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庄子“做事要遵循规律,顺其自然”的思想主张,而且也使他们很好地解答了人生之惑。
(作者单位:邵东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