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第6期 ID: 401999

[ 朱孔洋 文选 ]   

课堂提问应指向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 朱孔洋

  通过提问和问题探究来完成教学任务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在课堂观察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提出的问题指向不明,或者习惯于把问题设计指向文本内容和主旨,而忽略了语言文字运用。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忽略具体语言的品味会架空语文学习。有效设计课堂问题,使学习目标指向语言运用,笔者有以下几点做法和体会。
  1.把握作者遣词造句的个性化特征,见人未见
  文学作品遣词造句带有作者很强的个性化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独具慧眼,抓到最具表达能力与效果的词语,并以此为起点,指导学生学习,提高阅读能力。
  一位教师在《白莽作〈孩儿塔〉序》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认为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体现在“这就使我更加惆怅”这句话上,提问学生:“作者如此惆怅的原因是什么,体现在文中的哪些词语上?”学生回答得不好,教师就一再补充课外的内容,终于让学生明白。这是用文本以外的内容来解读文本。鲁迅先生非常重视副词的使用。是不是可以换一种问法,比如:“这就使我更加惆怅”这句话里为什么要用“更加”这个词?这样,学生可以根据文本把作者惆怅的原因整合为凄冷的环境、内心的孤独和要给白莽的遗诗作序。举一反三,在“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这句话里,“还”字既写天气,又写心情,表达效果比直接的“凄凉”、“惆怅”要深刻。“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也”后面的内容才是“凄凉”的真正原因。这样,理解作者情感的着力点就很自然地放到了这些副词上。事实上,前述问题的解答最终还是落实在“更加”这个词上,倒不如直接针对“更加”这个词来提问。还有,可以指导学生品味“早又蒙上了许多新鲜的血迹;这一提,他的年青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像活的一样,……”这句话里连用两个“又”的作用。前一个“又”,表达“惆怅”之外,更多的是对反动派大肆屠戮的愤怒,后一个“又”表达鲁迅对白莽印象之深,哀痛之切!文本中有七个作为副词的“也”字,各有含义,组织学生紧扣文本深入探讨,就能更深地体会到了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以文本语言为出发点,切中肯綮,指向就更为明确。有利于学生掌握语言规律,提高阅读能力。
  2.建立文本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发人未发
  “语文学习的外沿和生活的外沿相等。”就文本解读文本可能也是阅读教学的常态,如果我们既抓住了文本的关键词,又能联系生活,那么,在理解能力的培育上,是不是可以曲径通幽呢?
  《伤仲永》一文的中心问题是: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的难度并不大,学生指出了文本中的“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句话,这样的回答是正确的,但不深刻。教师可以继续提问:“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要求学生继续阅读文本进行思考,学生能够找到“隶耕”、“奇”“乞”这些词。分析这些词的作用需要联系生活实际,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我们看,“隶耕”,以耕田为业,其父有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短视;“奇”,看起来没有什么奇怪的,可是,“奇”让方父感到了自己卑微的地位也有令人欣赏的东西,成了“名”,内心就有了得意,有了可以炫耀的东西,以致有了后面的“环谒”;“乞”是“邑人”的行为,一个五岁的孩子能有多高的造诣,值得“以钱币乞之”?如果众人能以平常心待之,方仲永也可能有机会就学,因此,方仲永的“泯然众人”除了他的父亲“利其然”,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选入教材时,后一段被删掉了,被删掉的那一段指出了当世社会的弊病。而在我们的教参里,有这样的两句:“但这不能怪仲永,他毕竟是个孩子;这全部责任都应当由贪财的父亲来承担,因为他剥夺了仲永的学习机会。”方父一介贫民,怎么可能在他的思想意识里强加入先进的早教观念?“环谒”之下竟然也没有一个人提醒他教育孩子的方式有问题。“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之后就没有进一步的言说,连作者也没有对这个孩子尽一点社会教育责任。也许,作者只是杜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来为后文的“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佐证的?值得深思。解决问题,一是要紧扣文本来解答,二是要由文本联系生活,这样的课堂才不会只拘泥于既成结论,才会有生成。杜威将生活看作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他认为生活本身就表现为从问题到问题的一系列问题求解的过程。教师要激励学生不断地紧扣文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自主、对话与探究中完成问题体系与知识体系的建构。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知识与生成齐飞,思考共颖悟一色。
  3.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到研究新问题,愈研愈入
  问题的深入往往意味着解读的深入。卡尔·波普尔在他的《猜想与反驳》里强调:“科学和知识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在课堂观察中,我们经常发现,教师会针对文本或文本之外提出一系列问题以求解,问题解决了,师生活动也就结束了。问题解决可能意味着思维的终止,探究的终止,如果我们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能引起学生新的问题的产生,那么,这种讨论或解决的过程更具价值。
  一位老师执教《过秦论》,有一个“察文气,评得失”的环节。老师在引导学生讨论之后达成了共识,得出了“为后文作势”、“反衬速亡惨象”、“突出中心”等结论。在实录里,还有这样的表述:“教师还不满足于这一共识,又进一步提出:文无定法,如果换一种写法,不这样大肆铺排,也可以写出一篇好文章。”教师提出这一见解,其实是对文章作法的一种体察。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有帮助。但是,这个提法更多的是涉及到文章学知识,教师在分析时也基本上是离开文本架空分析,这对语言学习的意义究竟有多大,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如果这个问题是由学生提出的,又怎样?事实上,在另一位老师的课上,教师请学生评价一下文章的语言风格,学生提出:文章这样铺排,是不是太啰嗦?这个问题就关系到语言运用问题。首先是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造成一种语言上的生动气势,显得更有力度。重要的是,贾谊是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的。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赋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这样,从文本语言特点到文学常识的学习,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经验,又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发现学生又提出了问题:贾谊为什么不去倡导简朴的文风?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了社会生活和文风的关系,沿着这个问题追问下去,可能就是古代文学史上文风变革的课题了。
  4.追问文体语言体系的内在逻辑,开拓生成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不一定能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甚至出现不合教师要求的问题。教师的作用其实是引导,教师要教的应该就是学生想弄懂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途径: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归纳问题→师生解决问题→学生再提出问题。教师的作用在这里并没有被削弱,而是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对这些问题进行整合,形成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链,以此为基础组织教学。
  石钟山的《雁》是一篇短篇小说,教学参考把目标设定为:理解自由与爱情对于生命的意义;把握小说的情节,理解心理描写的表达作用。在课文理解里,编者也引用了金人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作为小说立意的根据,认为这篇小说体现了爱情与自由对于生命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作者如果只是根据《雁丘词》来演绎一个动物的爱情故事,就没有画蛇添足的必要了。在教学中,教师显然把目光聚集在雁对爱情的忠贞上了,因为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在课后的“学习建议”里,也是提示学生“你怎样看待这种生死相许的感情”。这篇文章仅仅只写了雁的爱情吗?学生在阅读文本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认为就是写爱情的,有的学生认为是写自由的,也有的学生认为是写梦想的。那么,我们接下来应该怎样来解读?要全面地理解一篇文章,可以运用我们学过的方法,也就是考查贯穿文章始终的相似语句。学生圈画出了这样的一些语句:“她高昂着头,冲着空中那只盘旋的孤雁哀鸣着。她的目光充满了绝望和恐惧”、“她抖了几次翅膀,想重返到雁阵的行列中”、“她在鹅群中抖着翅膀,做出起飞的动作,刚刚飞出一段距离,便跌落下来。她悲伤地鸣叫着”、“她终于无法飞行了,只能裹挟在鹅群中去野地里寻找吃食……她仰着头望着落雪的天空,心里空前绝后地悲凉”、“僵直的头仍冲着天空,那是他们的梦想”。在这个语言体系中,作者笔下的雁,编者意图的雁,教师理解的雁和学生感悟的雁应该是一致的,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如果把文末的“他们的梦想”仅仅理解为“比翼双飞”无疑就浅薄了。因为如果只是为了爱情的话,那么,那只雄雁不会在前一年独自飞走,不飞走也一样可以有爱情,在鹅群里也一样有爱情。因此,两只雁以死追求的,除了爱情,一定还有比爱情更高的东西,那就是脱离人们世俗的眼光,脱离鹅群的纠缠,去搏得比爱情和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生的尊严。语文教学活动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探寻追问文本语言的逻辑联系,实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真正得以提升。正如林定夷先生所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就已在不断地增长知识,不是只有解决了问题才增长知识。”
  
  朱孔洋,语文教师,现居上海浦东。责任编校:洪 鸣

课堂提问应指向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