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批判中国教育是一种时髦,而语文学科因其性质和特点,更是首当其冲。其诟病方式之一,便是讲某文化名人(多为知名作家)做了某套高考语文题却不及格,或某人解答了以自己文章为阅读文本的阅读题,竟得了极低的分数乃至零分,以此调侃和嘲讽高考语文试题乃至语文教育的促狭、可笑和荒唐。
不可否认,一些语文试题(特别是一些以赢利为目的的模拟题)的命制,有的不够审慎严肃,有的不够规范严谨,有的甚至是粗制滥造的低劣之作,其题干的设置角度及答案的配置要么不够合情合理,要么不够准确完满,有的牵强附会,甚至让人莫名其妙,让人看后大摇其头,哭笑不得。
但我以为,却不能因此就武断地全盘否定语文教育,将其一棍子打死。
先简说一下“不及格”问题。高考语文试题涉及面甚广,仅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就有语音、字形、标点、语法、修辞、扩句、缩句、简明、连贯、得体等等,阅读更是涉及到古诗词、文言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实用文等,这些都是语文基础教育的一般性内容,而作家则是“术业有专攻”,强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写作,加之高考的标准化试题容量大,要求精准,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答不及格很正常,不值得大惊小怪。某著名作家在一次歌手大赛评判歌手文化素质时读错字音曾引起网友的喧哗和讪笑,但我以为,这并不影响他的著名作家形象,因为哪位作家都不敢保证自己张口就是标准的普通话,抬手不写错别字,自己的作品没有语病,更不能保证自己阅读、写作文理文章“通吃”。(记不清哪位专家曾指出,偏文少理恰是中国作家们的一大不足)但打好这方面的基础,纠正和填补这方面的偏差及缺陷,则恰恰是基础教育的重任。基于此,高考语文试题才有了对语言文字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阅读及写作的广泛考查。
再说一下答不好以自己文章为文本的阅读题问题。我们常说,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作品是作者生活、作者思想的再现与反映。但文学实践又告诉我们,创作者不是自己创作出来的作品的绝对主宰,他无法任意左右作品的生成和发展;作品一旦进入创作阶段,她就有了自己独立的灵魂和生长规律,仿佛父母的儿女,走上了独立成长的道路;作品一经发表,更是脱离了作者的控制,不再属于作者个人的产品,别人如何解读,应是读者的事。《高考大纲》明确规定:文学类文本阅读,可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正因如此,也才有百花齐放的个性化解读,也才能“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也才能有“参考答案”(而非“标准答案”)及“意思对即可”。
《高考大纲》(“课标”版)还规定,文学类文本阅读,是“了解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实用类文本阅读,是“了解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表明,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解答,实际上是要求考生运用抽象思维,用中学阶段积累的浅易的文艺理论知识(多是老师分析教材常用的语文手法和语文语词)去理性地分析形象化的文本,所附的答案其实就是一篇简易的微型文艺论文。(而我们相当多的中学生经过训练,是能够分析鉴赏得很不错的)相对而言,作家的写作用的多是形象思维,作家只是细致入微地如实记录生活,真实抒发感情,他未必能一针见血、一语中的地抽象概括出生活、社会的本质;作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创作灵感和写作天赋,信手拈来的别具一格之词,自己未必能道出好在何处,但评论者却必须说出个一二三来。因此,作家不必是全才,不必是评论家、鉴赏家,我们也不必苛求一些小说家一定要会写杂文,会写议论文;因而作家解读自己的作品和考试答案有所出入也不必大跌眼镜,正如茅盾先生用阶级论去解析《水浒》的人物和结构,施耐庵不必始料未及。
另外,高考命题有其规范和限制,现代文阅读题的命制更是如此。首先是选取文本,可以说文本选准了,试题的命制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但要选一篇1500字左右的完整、恰切之文绝非易事,因此,大多数选文都是根据命题需要作一定删改,这一删改,有的就难免游离甚或违背作者原意。一般作家写文章,都有其一定的背景诱因,平时老师讲课时,也往往要做背景介绍,但高考现代文阅读却无法做到这点,它顶多在文章篇尾缀个写作时间或地点,做点背景暗示。在时代无法复制,背景无法介绍,作者写作意图无法明了的情况下,我们的语文老师只能告诉学生:从文本出发,向文本要答案。这就难免偏离作者的写作初衷。
还有,为体现多人阅卷的客观性、公正性,无人际偏差,高考现代文阅读题要采点赋分,因此配置答案要求全面,能涉及到的点,答案中往往都能体现。但文本作者往往只是归结出自己最主要的写作意图,因此,作者就会感到自己的思想和参考答案有距离,甚至大相径庭。
参与过试题命制(包括大型模考)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打造一套高妙的语文考题绝非易事,堪称殚精竭虑;当一套考题揭开盖头,新鲜出炉时,命制者往往已是“人比黄花瘦”。其中尤以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制为最难,也的确最应该进一步完善。当然,这种完善应该是试题命制者、文本作者、读者(考生)共同来打造完成,且完善、完成的前提应该是和谐的、建设性的,也许只有这样,高考语文试题才会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才能准确、有效地帮助高校完成人才的选拔。
柴双政,语文特级教师,现居陕西宝鸡。责任编校:洪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