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9期 ID: 143354

[ 韩筱燕 文选 ]   

《老王》教学片段及思考

◇ 韩筱燕

  在分析老王的善良时,有同学说到送鸡蛋和香油也体现了他“善良,知恩图报”的一面,这是正确的理解。本来可以顺势进入下一个正常的教学环节,但下面有学生小声嘀咕了一句:“他不是要钱了吗?这是卖。”一个人的声音可能是一部分人的声音,并且分歧正是教学的契机。于是针对分歧,我让同学们就“老王去杨绛家送鸡蛋和香油到底有没有换钱的意图”进行分析,要求能用文中的语句作依据,要言之有理有据。
  生:他应该是拿香油和鸡蛋去换钱的,你看21小节写道“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他送的目的就是换钱使自己死后能有白布裹身。再说,他最后拿钱了,这不就是最好的证据吗?
  生:不是去要钱的。文中明白写着:“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他这么老实的人,不会说谎,所以他不是去要钱的。而他之所以拿了,是觉得作者的话也有道理,也就拿了,有点类似于前面的拿车钱。
  生:我反对!他就是去要钱的,要不作者转身进屋去了,又没说是去拿钱,而他却止住说“我不是要钱”,如果他不是心里想着要钱,能有这么快的反应吗?再说此时他“直僵僵”,像“僵尸”,“滞笨”,都说明此时他的反应是迟钝的。所以说不要钱是假,只是给自己挣点面子罢了。
  生:不是要钱,文章最后一小节说,“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可见,他来是表达他对作者的谢意的。感谢作者照顾他的生意,坐他的车,作者的女儿给他吃大瓶的鱼肝油,他们把他当一个人看,没有歧视,给了他做人的尊严。
  师:大家都能找到证据,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不能打电话问问杨绛先生,只能从文章的语句来推测。我看文章的时候有一处地方很有疑问,“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扶病到我家来干嘛?老李又代他传什么话?
  生:他生病了,吃了药也总不见好,还扶病来我家,那么他应该不是来送冰了,并且后面一句说,“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这传话也不会是传我不能来送冰了之类的,他不能送了,也不用自己去,还让人代传,而他与作者间的关系,非亲非故,如果不送冰不拉人了,也就没什么关系了,而作者又没有明说到底传什么话。因此我推测,其实是来借钱。你想,他又没什么亲人,旁边的人也是嘲讽的多,自然不会有人能帮助他,他生病了,又没有收入了,可能经济上更加困难了,所以自然的会向作者请求帮助。
  生:这样也就能解释通那句“我不是要钱”了。我设想,他曾经多次来到作者家里,就是这个场景,他进屋站着,作者进去拿钱给他。因此,这时他才会条件反射似的脱口而出“我不是要钱”。他只是想表达他对作者的谢意,他也知道自己快要离开人世了,所以,送这些是最后了自己的一桩心愿。从这一点就可见他是个知恩图报的人。
  生:你这推理不成立,他都那么穷了哪有钱弄来这些鸡蛋?
  师:我们阅读的时候要把人物还原,我们还要注意到人物的背景、所处的时代。
  生:哦,粮票!东西不是用钱买而是用粮票领的。
  师:对!在那个年代物资匮乏,东西是凭票供应的。可以想见,这些东西是他积攒下来的。而这些东西在那个年代又是极为珍贵的东西。
  生:我还是有疑问,杨绛曾经借钱给老王?有依据吗?一个非亲非故的人来借钱,她会肯?既然借了又为何不明说呢?
  师:我给大家看则材料:“对待穷苦人,杨先生更是怜老惜贫。大院里有个给许多人家洗衣的于奶奶,她常替钱家洗衣。杨先生待她很好,她也最向着杨先生。杨先生下干校前,看于奶奶老得腰都弯成90度了,不忍心再叫她洗衣,她来家,不让她干活,但仍给她一元工钱。杨先生下干校了,关照女儿照顾于奶奶。于奶奶每周来一次,对钱瑗说:“你妈妈下干校了,我来照顾照顾你!”钱瑗笑着说:“于奶奶,你坐下,妈妈让我照顾你!”钱瑗做了好饭好菜,让她吃饱吃好,再给她一元钱。于奶奶十多年前去世了。杨先生以她为原型,写了小说《林奶奶》,发表在一家杂志上。(钱碧湘《祸至不惧福至不喜——杨绛先生二三事》)”
  师:可她为何不明说呢?为何要这样写?
  生:是因为她是怀着一种愧疚来写此文的,她不想把自己写得多好。她突出要表现的是老王的善良。
  师:这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可敬的杨先生。大家设想,换一种方式写,杨绛可以把自己写成一个非常高尚的人,你看,给老王吃鱼肝油,照顾老王的生意,平常能和他拉家常关心他,还在他困难时借钱给他。
  师:这种“愧怍”恰恰表现出了杨绛的自省意识和悲悯情怀。说她是幸运的,这种幸运是相对的,相对于老王,她是有家有亲人有工资,健康正常,虽历苦难而活下来的知识分子。她觉得,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而当作者回想起来,为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和自己无力改善老王的境遇而感到“愧怍”。从这一点上也看出了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
  课后思考:
  教学中经常提到要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而这种意识树立首先要求老师把学生真正看作主体。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最高标志,就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课堂实际超越预设时怎么办?学生的反应与你的预设相背时怎么办?这时教师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与步骤,随机应变。“他不是要钱了吗?这是卖。”学生会这样说可见他对老王这个人物没有真正把握,就算有同学认为他善良、知恩图报,这种意识是很浅层次的,并未从文中语句真正体会。所以,老师把这个分歧当作一次契机,让学生来分析老王去杨绛家到底有没有要钱的意图。
  分歧引发争论,争论正是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舞台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分析,学生能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对同学提出的疑问比老师提的疑问更具有兴趣。课堂上学生发言很积极,能在文中找到一定的根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一过程是他们独立思考、仔细筛选分析的过程,“全新的白布”,“我不是要钱”,“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这些小细节学生发现了。相互据理力争,课堂气氛热烈。
  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并不是教师就无作为了。因为教师既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学生双方因分歧而呈僵持状态,谁都有理由,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老师应该从后台走到前台,来引导一下。我抛出疑问:“老王扶病到我家来干嘛?老李又代他传什么话?”以此来打开学生思路。这问题一出,学生的争论再次引起,“他都那么穷了哪有钱弄来这些鸡蛋?”“一个非亲非故的人来借钱,她会肯?”“既然借了又为何不明说呢?”问题一层层解决,关注老王所处的时代特点,关注杨绛对底层人的关心,点出杨绛的自省意识和悲悯情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解读文本,课堂上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少说或不说,而能让他们发现新的东西。只要能从文本出发进行合理推理的,应该予以肯定。《老王》语言平实,学生一般看懂没问题,但对老王及杨绛的深入把握有待对文本的分析。从“有没有来换钱的意图”开始,层层深入,发现一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最后,得出杨绛曾经给过老王钱,但这次老王是真的只想表达自己的一份谢意,了却最后的心愿,表现他知恩图报、朴实善良的性格。同时,杨绛的叙述也让读者看到她作为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意识和悲悯情怀。这一过程,体现了学生基于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使学生感受到细读文本的快乐。
  
  韩筱燕,语文教师,现居浙江慈溪。本文编校:王 玲

《老王》教学片段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