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9期 ID: 143360

[ 周万喜 文选 ]   

江苏高考语言表达应用题命题特点分析

◇ 周万喜

  对语言表达应用,历年的全国考纲和江苏考试说明均设置了不少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等。
  江苏自主命题以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稳定的题型:一道材料定向概括题,一道造句题。
  第一类:材料定向概括题
  一.典型题例
  例1.(2010年江苏卷·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4分)
  科学家在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复杂的碳链式反应。当水流从空气中“大口吮吸”二氧化碳并侵蚀石灰岩时,持续不断的吸碳过程就开始了。接着,在岩石表面自由流淌的酸性水流携带着大量碳酸氢根,随着自然界的水循环转辗奔向江河湖海。此时,浮游植物体内的“食物加工厂”在急切地“找米下锅”,它们惊喜地发现,只要分泌一种叫做“碳酸酐酶”的催化剂,对水中的碳酸氢根“略施魔法”,等待加工的“米”——二氧化碳,就唾手可得。最终,光合作用将大量随波逐流的碳转化成有机碳,封存与水生植物体内。
  答:(1)吸碳;(2)“略施魔法”;(3)光合作用。
  例2.(2009年江苏卷·3)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30个字)。(4分)
  区域竞争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综合环境的竞争上。这里的“环境”既包括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等“软环境”,也包括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居住条件、基础设施水平等“硬环境”。谁的环境好,“洼池效应”就明显,吸引力就强,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聚集就快,发展就快。
  “洼池效应”指:()
  【参考答案】环境优势加速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促进发展的现象。
  二.题型分析
  纵观近三年江苏卷的材料题,不是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出整则材料的内容,而是一种指令性的定向概括,要么要求筛选出材料中某个方面的关键词,要么要求采用下定义的形式,要从材料中筛选出属于被定义概念本质属性的信息说明“什么是”,解题时考生一定要审清题目的指向,防止筛选不准甚至答非所问。
  第二类:造句题
  一.典型题例
  例1.(2009年江苏·4)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请你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30个字。(5分)
  【答案示例】生命脆弱短暂,生命坚韧沉毅,生命绵延永续。
  自然是生命的家园,自然是无情的力量,自然是人类反思的源泉。
  逝去的是同胞的生命,传颂的是民族的精神,留下的是人类的警醒。
  例2.(2008年江苏·5)有些高中生上学、放学仍由家长接送。针对这种现象,请拟写赞成者与质疑者的不同看法。
  要求:赞成者需说出两点理由,使用陈述句;质疑者要针对赞成者的话表述,使用反问句。(6分) (不超过30个字)
  赞成者说:()
  质疑者说:()
  【答案示例】赞成者的理由:节省时间,保障安全,增进亲情等;
  质疑者应针对赞成者的理由反驳。言之成理即可。
  二.题型分析
  江苏卷的这类试题,以2007年为分水岭,不再以传统的仿句形式出现,而是根据现实生活,设计一个情境,如“小美人鱼”铜像来到上海世博会丹麦国家馆、参观汶川地震博物馆、家长接送孩子上学等,要求考生按照句式、修辞等要求写一句(段)话,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理念,重在考查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高考语言应用题总会有新题出现,但如果考生掌握好语言应用的基本知识,熟悉江苏语言应用题的风格、特点,关注生活,抓好实际运用能力的训练,以不变应万变,高考时一定能举重若轻。
  
  周万喜,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海安。本文编校:洪鸣

江苏高考语言表达应用题命题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