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9期 ID: 143364

[ 林春辉 文选 ]   

优化设疑 有效提问

◇ 林春辉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平台,也是引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方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然而,目前我们的一些课堂教学中,提问无效性的问题还显得相当突出,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仍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
  为了便于课题的深入研究,我做了一个学生问卷调查:1.请总结任课老师课堂上的提问,你认为他们的提问有哪些特点?2.你对老师的提问感兴趣吗?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吗?为什么?
  下面是我做的统计:
  老师的提问主要有以下特点:问题太难或太简单,旱涝不均;问题呆板,一成不变,没有意思;只照顾优生,不顾落后生;问完接着要学生回答,不留思考时间;问得太多,学生茫然。
  多数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不感兴趣。不愿回答问题的理由是:
  1.老师提的问题太难,我回答不了。2.我害怕答错被老师和同学取笑。3.老师给的时间太短,我来不及思考。4.我平时就胆小、怕发言。5.老师总不理我,所以我不发言。6.我经常发言,再发言怕同学说我爱出风头。7.老师的提问与我无关。8.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
  从这份调查问卷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时候,教师提出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无效的,渐渐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才能使问题提得有效,是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的课题。而作为始作问者的老师,要牢牢把握住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有效性。
  经过自己长时间的研究、实践及与其他老师的交流,在设置具体问题时我认为应把握好几个“度”。
  1.角度
  问题的设置应注意角度的选择,要集中在那些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要让问题的提出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学生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例如在教授《赤壁之战》一课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在周瑜、黄盖、曹操这三位主要人物中,谁在这场战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什么?”许多学生对这段历史非常感兴趣,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纷纷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同学们在互动中互相刺激,互相启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可喜的是,一些平日沉默寡言的学困生也积极地参与,课堂沉默率几乎为零,提问真正做到了有效。看着这些可爱的孩子,此时此景,我心一颤,学生是渴望学习的,我们教师责任重大啊!
  我们需要有效的课堂提问,而不是低效、无用的乱问,选好问的角度,省时省力。再如,我教《蒙娜丽莎的魅力》一课时,本课的题目正揭示文章的核心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针对学生往往对题目一扫而过的习惯,我抓住题目中“魅力”一词,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以下探究性问题:1.在作者看来,蒙娜丽莎有着怎样的艺术魅力?(在文中划出与蒙娜丽莎魅力有关的词或句子)2..请用一个词来概括蒙娜丽莎的艺术魅力。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也将本课阅读重点迎刃而解,同时也教给了他们读书的方法。
  2.难度
  问题设置需难易适度,易于学生接受。在问卷“为什么不愿回答老师的提问?”中,有一半学生的理由是:老师提问的问题太难,我回答不了。特级教师宁鸿彬曾说:“教师提问的内容,如果过于浅显,则学生无需动脑;如果过于深奥,则学生无从动脑。”过分的容易和困难都会使学生丧失兴趣。为了避免此种情况,教师在备课前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课标,研究学情,在课上要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以便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设置一些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又能解决。
  3.坡度
  问题的设置要有坡度,要步步相因,环环相扣,层层相递,逐步引导学生走进教学目标,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处理提问,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例如在教授《项脊轩志》一课时,我围绕着“让学生学会叙事抒情散文的阅读”这样一个中心目标,设计了三个“阶梯式”的问题:①作者回忆了哪几件事?哪几个人?②作者流露出怎样的感情?③选材的特点是什么?如何表现主旨的?结合文章内容回答。这种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问题设计,既注重了学生的学情和思维能力,更有效地激发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使教与学从文章表面进入深层结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广度
  课堂提问要注意广度。问题的设置要从提问对象出发,针对每个问题的难易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提问学生的范围与对象,让不同的学生都有选择回答的余地,既要抓住点又要顾及面,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90%的学生会因为被教师提问所关注而产生学习激情,无论优生、差生都是一样的。
  例如:在教曹禺的话剧《雷雨》时,我预先让学生去读完整的剧 本,并且自我提问。然后,我系统归纳学生反馈的问题,并结合本课教学重难点适当引出一些新问题。课堂上,采用师生、生生对答的方式,将这些疑难问题抛给学生,自由选题回答。这样,既解答了学生反馈的问题,也留有不同学生选择回答的余地,学生参与了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全过程。整个过程,学生的参与热情极高,人人参与,人人有事做,问在其中,答在其中,乐在其中。
  5.密度
  课堂提问要注意密度。课堂提问的密度虽无绝对的标准,但有基本的准则——年级越高,教师提问的密度应逐步降低,主要应减少低思维度的提问,保留有思维深度的提问。
  一次听课,一位老师在讲授《最后的常春藤叶》时,我统计了一下,共提了12个问题,一些问题几乎“问”与“提”同步,没有思考的时间,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与其如此无效的“争分夺秒”,不如学会耐心地等待,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其实,等待也是一种艺术。要善于卖关子,让学生自行深入思考,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
  “课堂无问而沉”,课堂提问固然重要,但也不是越多越好,搞地毯式轰炸,表面上热热闹闹,师生问答此起彼伏,气氛活跃,但学生失去了冷静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提问也因此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课堂提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通过这段时间的课题研究,我收获很多,学生也在课堂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想,每一位教师,若能不断在实践反思中得到智慧,或许能够让我们更能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让我们的课堂提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林春辉,语文教师。现居山东青岛。本文编校:王 玲

优化设疑 有效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