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人们一致认为《诗经》中最有价值的是“风”,因为“风”是当时各地的民间歌谣,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情况,是当时人们生活及心理最朴实、最原始、最忠实的记录。
抗战时期,无论是《义勇军进行曲》还是《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均是高亢激越,气势磅礴,唱起来荡气回肠,振奋人心,反映的是当时整个中华民族同仇敌忾,誓死抗击侵略者,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大众心理。
建国初期,由于国家实现了和平,人民大众翻身做了主人,过上了稳定而幸福的日子,因而对毛主席、共产党充满了无比的感激之情,人们对建设社会主义倾注着极大的热情,《北京的金山上》《咱们工人有力量》就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对领袖及党的感激和投身到“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中去的豪迈热情的心理。
“文革”时期的语录歌更是凸显了当时人们的社会心理。
八十年代中期,一首《一无所有》迅速窜红,这股强劲的西北风由北向南,席卷全国。现在想一想,这首歌在反映当时社会部分人的心理上倒是挺准确、挺深刻的。“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可你总是笑我一无所有——脚下的地在走,身边的水在流,可你总笑我,一无所有……”歌手高亢而沧桑的、近乎声嘶力竭的演唱将那种说不完、道不尽的悲怆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已近十年,国家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铁饭碗”被打破;“铁交椅”被搬动……改革大潮席卷了社会的每个角落,改革开放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面对巨大的社会变革,一部分人推动历史潮流,积极投身改革,成为改革先锋;一部分人顺应了改革的历史潮流,迅速找准了自己的位置,率先富了起来;而一部分人却被历史的大潮冲得昏头转向,不知所措,还依然在留恋过去的那种盛产懒汉的制度。他们为自己找不到前进方向而困惑,为自己找不到奋斗目标而迷惘,他们深感孤独、痛苦又彷徨。时间在悄悄地流走,这些人忽然发现身旁的街道变宽了;楼房变高了;车变多了;路变直了;工厂变美了;商品变丰富了。原来的哥们,有的成了经理,有的当了老板,有的成了大款……顿时感到“脚下的地在走,身边的水在流”,一切都在变:变美了,变富了,而自己依然是两手空空,从而发几声“一无所有”的哀叹,这哀叹真的是好悲怆,好无奈。
九十年代,已没有谁对改革开放心存疑虑,因为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与国际社会接轨,使中国真正融入到国际大家庭中去,使中国快速走上中兴崛起之路,国家昌盛,民众富裕。国民们早已衣食无忧,早已不满足吃饱穿暖,而追求的是吃好穿好,是高标准的精神享受。九零后、零零后的新生代们,不知道什么是饥寒,不相信爷爷辈的艰辛,他们是在稳定而和谐的社会环境、优裕而幸福的背景下长大的,有社会的保护,有父辈的呵护,有祖辈的宠爱,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曲折,没有辛酸,似乎他们的一切都有人替他们安排,因而他们倍受争议。
他们的祖辈是在唱着“父母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的歌声中长大的,他们的父辈是在唱着“共大花开分外红,教育革命起东风。半工半读就是好,三大革命当先锋”的歌声中长大的,而他们是在唱着“都是你的错,轻易爱上我,……都是月亮惹的祸……”和“无所谓,我无所谓……”的歌声中长大的。而《月亮惹的祸》和《无所谓》恰好反映了九零后、零零后这一辈人的心理。
他们在儿童时期有爸爸妈妈的惯、爷爷奶奶的宠,走路摔倒了,大人批评的是绊倒孩子的石头或原本就很平的地面;孩子扔掉了不合胃口的零食,大人批评的是零食做得不好;小朋友之间闹矛盾,大人们往往指责别人的孩子不讲理,孩子的学业成绩不好,社会指责的是学校教育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在如此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养成了自信而又张扬的个性。他们敢做敢为而不敢承担,不敢面对,自私而无责任感。“都是你的错,你对人的宠,是一种诱惑,我承认都是月亮惹的祸,那样的月色太美,太温柔……”“无所谓,谁会爱上谁,无所谓,谁让谁憔悴。”自己弄出了麻烦或犯了错误,不知反思和自责,而是找客观理由或推卸责任,这远在三十八万公里之外的月亮真是亏得很,不知要替地球上的新生代背负多少责任和恶名。
《月亮惹的祸》《无所谓》是新生代们真实的心理写照,还是他们在发泄心中的不满?是沉沦,还是抗争?是颓废,还是无奈?……
也许再等若干年,就可能看得更清楚。无论怎样,我都认为某一首歌曲在某一时间的流行,肯定与那个时代的那一代人的心理有关。
黄志刚,语文教师,现居湖北大悟。本文编校:黄碧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