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课文的课堂教学要取得使学生乐学、易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实施教学的技巧。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课文时巧妙选取切入点,并以最佳的角度和方式切入,往往会取得引人入胜、事半功倍的效果。
切入点是课文的开讲点、突破点,它并不固定在某一处,而在于教师艺术性的选取。那么一篇课文从何处切入才能带动全篇呢?下面是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体会,管窥蠡测,未免贻笑大方。
一.根据文章的体裁特征、写作要素选择切入点。
每一种文体的文章都有它各自内容和结构方面的特点和写作要素,从这些规律中就可以选择合适的教学切入点。
说明文是介绍说明事物情况或道理的文章,这种文体有三个要素:特征、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在阅读教学中,就可以通过选择其中一个要素作为切入点,从而既快又准确的学习课文。
《巍巍中山陵》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说明文。教学中本着“加强整合、减化头绪、突出重点”的原则,在讨论了文章标题的含义后,我选择了以中山陵的特征——“巍巍”这个要素作为切入点,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为课堂教学主线的讨论话题:中山陵真的是巍巍或高大雄伟吗?你是从文中的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又是怎么想的呢?下面的时间请同学们按照“我发现中山陵真的是巍巍或高大雄伟,我是从文中的哪个地方看出来的,我是这样想的 ”这样的格式说一段话。同学们可以先划一划,写一写,觉得有必要就讨论,准备时间8分钟。待会儿我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的发现最多,发言最细致。
在师生讨论、品读、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适时穿插有关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的引导,如“此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此处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从而省时高效地在深入理解和感悟中山陵的特征——“巍巍”的同时,对于文中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有了清晰、具体、明朗的认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仿句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说明文如此,消息亦如此。消息,是新闻报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体,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构成。这些构成就可以作为分析文章的切入点。在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读课文后,我让学生用三种方式表述课文内容,即:第一,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第二,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第三,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读完课文后,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表述时,学生用的都是本文的课题;用一小段话表述时,学生用的都是课文的前两句;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表述时,学生述说的都是全文大意。在此基础上,我顺势告诉全班学生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的含义和作用并板书。这样枯燥的内容变得鲜活,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学生自然顺利接受本课知识。
议论文、诗歌、小说等体裁的文章同样可根据其文体特征及写作要素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进行组织教学。
二.根据文章本身内容、结构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特点,灵活选择切入点。
根据体裁特征、写作要素选择切入点,体现的是一种文体的文章的教学设计思路。但即使同一文体的文章又会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对那些有鲜明特色的文章,我们也可以打破文体的束缚,自由、灵活地选择切入点。
可以以文中的一个字或句子为切入点。我在教《沁园春·雪》这首词时,抓住一个“引”字作为切入点。首先我要求学生粗读全诗,找出联系上下阕的关键词“引”。这个“引”字实质上就是本词的题眼,因为它直接标出题目“雪”的内在含义和作用。从“引”字出发,向上看,只要补出主语“江山”,则可望见上阕诗人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内涵;朝下看,只需补出宾语“英雄”,也可窥见下阕诗人评论英雄的整体概貌。这样切中一字,全文结构就一目了然,再往下分析也就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从而有利于教学计划有条不紊地实施。
也可以以人物形象的分析作为切入点。课文《童年的朋友》节选自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全文运用细腻而饱含深情的语言,主要是通过对外祖母形象的细致刻画,表现了外祖母的乐观、坚毅和慈爱以及对“我”一生的影响,抒发了“我”对外祖母的热爱、感激之情。因此要体会和理解文章的主题,就必须落实在对外祖母这一人物形象的感受上。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扫除了字词障碍和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后,以引导学生感受外祖母的形象为切入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如果让文中的外祖母做你的外祖母,你愿意吗?你喜欢吗?请同学们浏览全文,结合文中描写外祖母的相关具体词语或句子说说你的想法或理由。”目的就是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感体验的话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和理解文中语言,并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体会外祖母乐观、坚毅的性格以及对“我”朋友似的关心、疼爱,从而打开体会主题的突破口。
此外,还可以以文章的标题、结尾等作为切入点,深入到课文的教与学中去。如《蓝蓝的威尼斯》就可以以“作者为什么说威尼斯是蓝蓝的”作为切入点;《紫藤萝瀑布》可以以结尾“我为什么不觉加快了脚步”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三.根据教学时所确立的教学目标的不同达成方式灵活、多样地选取多个切入点,实施切入点的交
互、综合使用。
我们知道,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认为“依据教学目标和课文走势,对课文文本进行筛选,精选几个可以辐射到面上的点,联点成面。”这说明不是每节课只能有一个切入点,当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文章体裁、本身的特点选取的那一个切入点不能同时满足几个教学目标的达成时,我们就可以打破单纯从文章体裁或本身的特点选取切入点的局限,根据各个具体教学目标的不同达成途径灵活、多样地选取多个切入点,通过切入点间的相互链接、变换,从而展开分析全文的流畅、高效的教学活动。
《三个太阳》篇幅很长,我确立了三个目标:(1)理解文章的思路;(2)体会“南极精神”;(3)三个太阳的含义。我先以标题为切入点,经过引导、讨论达成目标一,同时又使第二个切入点浮出水面:“我要去南极体验生活、画画!”然后以这句话作为切入点,分别由“体验生活”、“画画”切入到第二个和第三个教学目标的达成。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我首先选择以标题“三个太阳”作为切入点分析出全文的思路:哪儿来的三个太阳?(画家画的)她在哪儿画的?(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她怎么跑到那儿去了?(让学生把课文中相关文字找出念一遍,了解女画家是经过百般要求、克服困难才争取到去南极的。)那她此次南极之行的目的是什么?从而让学生很容易地找到原文中的语句:“我要去南极体验生活,画画!”教学环节到了这一步,自然就把切入点变换为体现全文思路的这句话。随机以板书的形式明确本文思路:
然后以这句话为切入点,达成第二、三个教学目标:先由“体验生活”这个短语引出两个开放性的问题:体验南极生活,那南极是怎样的一个地方?生活在那里的南极人具有怎样的性格品质或精神?(要求学生结合文中相关的具体语句说说,使其在对作品的环境、感人的情境和形象的情感体验中领会“南极精神”)接着由“画画”这个词切入第三个目标,引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女作家在南极画了许多画,而在临别之时她所画的最后一幅画的内容是——三个太阳,那同学们结合南极人的生活环境和南极精神琢磨琢磨这“三个太阳”有什么含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开放性的问题设计激活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在合理的、充满思想火花的讨论中和教师的点拨、启发下深入地领悟体会“三个太阳”的含义,从而突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
全篇4000多字,但由于在教学的过程中灵活的选择了几个可以相互链接和变换的切入点,从而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了流畅而又高效的教学效果。
四.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一、于漪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节奏与容量》中强调:“教学要点要拎准了,就可以大胆删剪旁枝繁叶,使教学上的重点突出。”因此,从何种角度和方式选取切入点,都必需建立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课文的不同体裁、不同特点以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不同达成途径加以确定,既要讲究技巧,又要顺乎自然,既要追求生动,又要重视深刻,这样才能很好地服从和服务于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第二、切入点的选择应注意切入点的浅显、具体,即从课文中就可以直接找到现成的答案,让学生产生较为容易的感觉,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率。切入点问题若过难过深奥,超出学生所具有的认知水平,就容易挫伤思考的积极性,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出现等答案的不良现象。相反,切入点问题若过易或过浅显,远远落后于学生所具有的认知水平,又会使一些水平较高的同学觉得太一般,就会无所事事,也不可避免的出现注意力分散的现象。因此,作为主导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取那些绝大多数同学稍动脑筋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作为切入点。
陈海,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赣榆。本文编校:舒 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