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说有些矛盾,甚或不可思议,“和谐”不就是“中庸”的最终目的嘛。但现在我确实要这样说,廓清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的“和谐”,而不是“中庸”(不是贬它的)的“和谐”,以免让一味强调课堂教学“和谐”的人越走越远,“知和而和,不以节之”,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又要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和“不及”都是令人痛心的。
我们来看一下“中庸”的特点。
“中庸”即是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调和的特色,就是以中道行事,中立不倚;执两用中,恰到好处,人得其所,事得其宜,合情合理,不瘟不火。这种处事的原则和方法,在使社会和谐上,确实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上,就不一定能适用了。因为从思维方法上说,这是考察事物矛盾的两个对立的面而后加以统一;从认识论上说,是根据周围事物和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的主观判断;从实践行为上说,是照顾个群体的实际利益而有所妥协,在异中求同,以便达成一致,实现合作。所以“中庸”尽管不是折中,但有折中的成分,是一种积极的调和论。那么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庸”的“和谐”从情绪上说是不瘟不火,从行为上看是执两用中,不偏不倚,这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上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其实这种“和谐”就是“过”。因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要做得恰到好处,人得其所,事得其宜,合情合理,还得弄清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
语文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化,乃大势所趋。要真正实现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真正做到用现代化教育理论全面系统地指导常规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让先进的、富有现代意识的教学理念真正转化为教师恒常的教学行为,则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但到现在基本的条件依然没有发生变化,这也就决定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不会有太大变化。
就语文教材本身来看,语音、字形、词语、语法、修辞、标点、各种文体的阅读和写作,知识面宽,容量大,综合性强,难度加大,重点是在如何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等等能力的培养上,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节奏快,由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突出一点以带其余,偏重某一知识的解决就难以避免,因此不偏不倚,中道直行是不可行的。
就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缺一不可,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复杂性,达到有机的统一只能是不过是望梅止渴,心理平衡。
就新课程理念来看,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尽管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好些年头,对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也接受不少,但现实的教学的遭遇往往不能完全考虑学生学习时的情绪状态,不管学生学习时是高兴还是不高兴,老师都按他原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学生学习时的情绪体验和感受不能全顾。否则,高中语文教学会造成很尴尬的局面。
就课时上来看,高中语文教学课时少,老师在课堂上常常是讲重点、教方法,而人文性、开放性、拓展性等等不能很好的顾及,甚至是不得已而放弃;有时可能是一点而过,走走形式,使课堂的结构完整而已,其实没有多少实用意义。
就高考方向上来看,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好些年了,但高考改革的变化不大,尤其是高考语文,总是走不出以往的模式,而且会考和高考又脱节比较大,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是引领语文教学的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达到改革设计者的初衷有很大难度,也只能说我们的“和谐”是因时而宜、因事而化的“和谐”,也就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和谐”,我称之“浅和谐”,即“相对和谐”。
以上仅仅是罗列其中关键的一部分特点,不过这些也就够说明问题的了。我们可以看到,有这些条件的存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达到“中庸”的“和谐”也只能是痴人说梦。所以我主张另外一种形式的“和谐”——“浅和谐”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给力的表现。从下面的论述里就可以看到它的魅力。
一.以生动形象、充满情感、富有节奏感、富于直观的语文教学语言推动语文工具性的教学,达到
“和谐”。在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得比人文性强得多,包括高考中,工具性体现得比人文性多、强,用这些进行语文教学弥补语文人文性的不足,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也是语文教学一种“和谐”。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富有情趣,善于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风趣机敏的话,以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语文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善于形容、比拟,绘声绘色,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感以唤起学生的表象,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最令人深思、最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的语言,语文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就能使语言充满魅力、富有启发性;就能启迪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动脑去思考、动眼去观察、动口去表述,学会写作,从中获得知识,这岂不是很好的“和谐”吗?。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重自主、互动、合作,但坚持教师的主导,使教学更实在,更能很好的达到
教学的目的“和谐”。我们知道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得特别突出,学生相对而言比较被动,但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尤其是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这些是必不可缺少的,前面已有论述不再赘述。新理念倡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学习,但现在不少教师却过多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似乎“没有老师也行”。这岂不是做得有些“过”了,这不是“和谐”,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误解。这种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主,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做法,都不利于构成“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而且,很多问题可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自主、互动、合作可能仅仅成了一种形式,且流于形式,只有老师的指导、规范、启发、生成,这样,学生的自主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也只有这样,语文的课堂教学才会沿着高效率的方向发展,才会涌现更多的美丽。这远比一味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欣赏学生的成功来得更
实在,更有意义,其作用远比大家强调的和谐更好。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学习内容多而杂,以“偏点”带面、以“文味”带“点”来驱动课堂教学的“和谐”。高中语文作为主课,又是高考首考科目,直接影响着考生的升学总成绩,是一门举足轻重的基础学科。由于高中语文知识博大精深,内容杂、泛、广,主要靠学生平时积累,其试题灵活性、弹性较大,因而学生应试成绩的提高相对其它学科较慢。因而,我们只能偏点带面,以重点带一般,尤其是高三。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老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不少于六成。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和谐。
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看重学习互动合作之时不忘实际效用,展示更重要的“和谐”。现代社会是一个讲究合作的社会,不懂合作,不会合作的人往往容易被淘汰,掌握未来的人是一个学会与人合作的人。不错,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互动合作学习渐渐进入语文课堂,并且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我们也发现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时候,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现象:互动合作学习还是平时语文好的学生在发挥作用,探讨、展示都是他们,平时语文不好的、一般的学生仍是“看客”。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的积极性不高,面不广。互动合作仅仅是一种形式。为达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优势互补。因此,在构建合作互助小组的时候,应根据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分组,更好的合作。利用大家的智慧,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解决问题;对探究的问题进行整理,达成小组的意见和成果。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才有自己的地位,每个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从而获取更多的新知识,有实效,有和谐。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美应该成为理想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语文课堂要健康发展,要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殿堂,就必须注意有机地融合各种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学因素,因时而宜,因事而化,那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可能变得更有意义,更有实用价值,更加精彩,知识和素养得到更深层次的提高与发展,因此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就不能是高不可及的“中庸”的“和谐”。
尹磊,语文教师,现居浙江海盐。本文编校: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