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7期 ID: 143297

  

文本解读中叹词添加微探

◇ 刘志勇 刘丽丹

  经典文本随着人们认识和社会的发展,它的内涵在不断丰富。中国古代《诗品》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文学创作空白艺术是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在教学过程中,“空白”的合理“补白”可将文本的精彩无限地演绎。
  文学作品中的“空白”艺术能让读者展开充分的想象,对情境、文学意蕴等进行积极的再创造;它更能够激活读者的思维,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由此“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
  寿镜吾老先生的朗读犹在眼前:“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寿镜吾老先生朗读的是清人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引文中的声浪号表声音起伏,持续不断的“噫”、“嗬”是老先生在朗读时自己添加上去的,这些加在句尾用来加强感情的语气助词表达了老先生对文章的认同以及自我的深刻领悟,也向我们刻画了一位醉心于书本的先生模样,让少年鲁迅记忆犹新。
  此朗读情境在鲁迅的回忆性作品中清晰再现,可见,寿镜吾老先生颇具特色的朗读(特别是添加叹词)让小时候不喜欢读书的鲁迅记忆犹深。这种朗读文本时叹词的合理添加着实给了我思考和启示!
  案例1 叹出了神韵
  一位老师在教学《狼》一文时,设计了“智能练习——诵读品评——语言赏析——课文趣读”四个板块,在“课文趣读”这一板块中创造性地在“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这一句中间加了一个“啊”字,文本沉寂的神韵再现,枯燥的语言变得灵动。
  师: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要求加进一个“啊”字。(请同学试着在文中恰当的地方加一个“啊”字)
  (同学们思考,试读。)
  师:你的“啊”加在哪里?
  生1:加在“盖以诱敌”前面。叙述完一件事后感叹一下,(大声喊)“啊,盖以诱敌”!
  生2:我是加在最后一段开头“啊,狼亦黠矣……”
  师:你加在哪里?
  生3:我加在“亦毙之”后面:“啊,都死了。”(众笑)
  师:他很高兴啊。你加在哪里?
  生4:我加在“乃悟前狼假寐”前面,“啊,乃悟前狼假寐”,恍然大悟。
  生5:我加在“屠暴起”前面。(大声朗读)“啊,屠暴起”,表达屠夫从内心发出的吼声。(众笑)
  生6:我想加在“盖以诱敌”前面,表现狼的狡猾。
  师:你们的答案丰富多彩,可就是跟我的不一样!(众笑)
  生7:我加在“以刀劈狼首”后面,狼的惨叫后面应加一个象声词,(大声朗读)“以刀劈狼首,啊,又数刀毙之”。
  师:(笑)狼就“牺牲”了。我来说一个地方,(朗读)“少时,一狼径去,转视积薪后,啊!一狼洞其中”,加在最紧张的时候,这个时候屠夫突然发现一狼在他的身后打洞,加在这个地方最合适。你们加的大多数都对,但有些地方不对,“啊!狼死了。”不对,(众笑)好的,就在老师刚才加“啊”的地方,我们读起来啊,这个“啊”字要读得很传神。
  分析: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对文本“空白”处“补白”,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里的文字世界,沉浸到文本的研读之中。
  这位老师设计的加“啊”这一教学环节,“于无字处读书”,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文章内容的丰富内涵,洞察到隐藏在读者心中细腻的紧张感,真切地感受杀狼的现场气氛,更可看出作者一波三折的行文精巧。老师“轻添”这一“啊”字,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之中,调动了学生自我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在“趣读”中妙趣横生,拉近了学生与古文言文本的距离。老师在学生谈了自己理解之后,抛出一个更让学生思考的“啊”字加法,使趣味朗读背后的深度又厚重了,可谓“啊”出了神韵!
  案例2 叹出了深度
  杨聪老师在教学《杨修之死》一文时,当学生对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之后,没有直接介入材料或者背景,探讨更深层次的原因,而是抛出了“一字评杨修”的环节,要求学生以“ ,杨修!”的形式用“哼\啊\嘿\唉\吔\呸……)”中的一个词来表达自己对杨修的评价,并说明理由。看似无心,实则有深意,以此引入对“韬光养晦”人生哲学的思考。其教学有效和深刻令人称赞叫好。
  这不由让我有了仿效的冲动。回到自己班级,私下做了一个调查,再根据平时自己的了解,我认为杨聪老师的课堂完全有“移植”的可能,经过自己的“精心”备课,可以来次“克隆”了。
  当“一字评杨修”的环节抛出后,学生由片刻的沉默转向了积极响应。我趁热打铁,学生展现了我意想不到的深层次思考能力及个性特点,其间有一学生大胆而个性且有理有据的“呸,杨修!”的评论,更是引起了学生思考和认识的一个高潮。
  至此,我没有停止,引出“韬光养晦”一词,先释义,尔后,通过引入文学批评家葛红兵、台湾著名散文家林语堂等名人对杨修、曹操等人或事的评论,引导学生反思韬光养晦的这种人生哲学。同时引入《三国志》《曲略》中杨修的史实片段,结合“杨修之死”在《三国演义》所属章节中的非重点性,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文化心态,理解罗贯中写杨修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写自己,在杨修身上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悲,人才遭弃之痛。此时再来重新审视杨修的“放旷”,审视我国传统的“韬光养晦”人生哲学,从而让学生有所感悟。“一字评杨修”的教学环节至此基本结束。
  分析: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健康的人面对一种不完全或者空白格式塔刺激物,就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改变它们并使之成为完美结构的倾向,从而引起一种进取、追求、充满紧张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对教师培养学生想象力大有裨益。文章中耐人寻味的“空白”成为教学中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想象点”,可引导学生贴近文本对其细微处进行深度解读。
  杨聪老师用“用一字评杨修”的教学环节,尤其是用可附带情感的一些叹词,让学生在对文本的理解和对人物的评价上,用个人的体验来解读文章人物背后的更深层次内涵。看似轻松出口的叹词,殊不知背后有多少内容需要我们细细品味和解读。
  我在仿效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加叹词的妙处和深度解读文本的有效。针对人物理解加叹词,既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又可以从细节上深究,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凭个人的情感体验达到对人物和思想的深刻认识。
  案例反思
  在接受美学中,“空白”指的是作品未明确展示的部分,即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国画中有“计白当黑”之法,音乐中有“休止之法”,诗文中有“无言之境”之说……都是对空白艺术的运用,目的都是把绝妙的东西和深刻的内涵留给观众和读者,给他们留下遐想和创造的空间。
  在教学实践中,关注每一个教学细节,课堂教学叹词的添加让文本“空白”在“补白”的过程中变得丰富多彩,丰实厚重。
  我们更应该关注:
  一是叹词的添加要合理。在语文教学中,文本的空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所创设的。合理恰当地创设空白,在这里即给文本添加叹词,一定要适时,适文,适生,适本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添加叹词时需要注意的。合理的叹词添加要反复斟酌,这样能让课堂趣味横生,真切感受文本,甚至可走到文本最深处的文字世界,体悟收获。以此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在小叹词处更显大智慧。
  二是叹词的添加目的要明确。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微微打开一扇窗”,“这扇窗的打开”目标要明确。在叹词添加时,要明确是为了理解内容,品味语言,体验情感,还是对主旨的探究,在教学设计时,叹词添加指向都要很明确,不能是糊涂账。
  在实践中,又产生了新的思考:
  1.叹词的添加与文本自身特点和课堂氛围矛盾该如何处理?比如加叹词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但是否会影响到文本和课堂教学严肃性还有待合适把握。
  2.叹词的添加与文本整体把握的关系。添加叹词是否影响文本的整体解读,两者能否更好和谐统一?
  我们的语文课堂越来越关注如“叹词微探”这样的细节点,愿我们关注能引发思考的更多细微之处,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绽放出更加美丽的光彩!
  
  刘志勇,刘丽丹,语文教师,现居浙江平阳。本文编校:舒 坦

文本解读中叹词添加微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