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困乏而低效的作文教学现状中,我们老师有必要竭尽所能改变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来指导高中作文教学,以生活为切入点,强调作文关注现实,思考生活,表达真情,努力实现高中作文教学与新课标的接轨,努力培养懂得思考生活的新一代。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作以下的探讨。
将整个高中作文教学纳入整体计划:
高一阶段:以叙述为主,养成关注社会的习惯。学生刚从初中升上来,应该有一个过渡、适应阶段。此时可以让他们谈每日见闻,写周记,一个月训练一次大作文,课本上的作文训练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一定的取舍调整,如精挑两个专题训练,其他则改成复述故事或仿写等。谈见闻使他们关注身边的生活,训练他们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写周记使他们养成留心生活的习惯和坚持写作的习惯;而复述故事则可以强化他们的我手写我心的能力……所有这些训练,都是为了让学生养成关注生活、善于思考、表达自己的习惯,这是提高作文的前提。笔者在高一尝试了一年,学生的表达效果明显好转。“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应当成为作文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著名作文教学专家张光璎先生很早就指出:作文教学的问题就是观念的问题,观念的问题就是意识到作文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的问题。习惯的培养是根本的!从作文习惯着手作文教学是新时期的教学概念,更是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
高二阶段:以活动为主,调动思考生活的积极性。一个没有丰富的自然、社会知识积累的人,能写出什么东西呢?所以作文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让学生参与。如做社会调查,做课题研究。教师先做好计划和指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完成。搞调研采用“小组合作式”乃最佳选择。可让学生自愿组成若干小组,各小组准备一个合适的课题,并推选出小组长。先于学期初由组长布置研究任务,然后,每周末各组长组织本组人员总结交流。约半个学期,合作完成后,由各组长直接交给老师。老师的任务是对小组的课题研究作出总体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必要时还可在课堂上展示优秀小组的成果,或再进行组与组的交流等。刘国正在语文教育论集《生活和资料》中提到:“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做一点开源的工作,指导学生去寻找,去捕捉写作材料,给他们一些方法。”所以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是开源,而不是节流。要让学生明白写作文不是要堆砌华丽的词藻,写些不着边际的空虚语言,而是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写自己身边的事情,探究事物的本质。通过做社会调查和课题研究,学生会发现事物的某些现象,总结出一些规律,拓展了思维。思维活了,可写的东西多了,自然就乐于写。
高三阶段:以评论为主,形成表达真情的个性。高三的学生,虽然面临着高考的压力,但如果仍是充耳不闻窗外事,只限在教室内闭门造车,作文亦多是为完成任务而作,是为应付高考而作。于是说理浅薄、故事单薄、缺少见解的平庸之作成为主流。故应让学生多关注社会。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才会逐步拓宽其认识社会、感悟人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从中获取写作素材,积累创作灵感。叶圣陶先生说过:“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的倾注出真实的水,这源头就是生活。”学生每天都接触大量的人和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却没有对生活现象认真思考,没有领会生活现象所包含的深刻含义。教者就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并用科学、辩证的眼光全面正确的看待问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就不难写出真实感人而见解独特的文章。而在这个时间紧迫的阶段,既能让学生开阔眼界又能让学生拓深思维的作文训练方式,就是看新闻写时评。每天让学生看半小时热点时事,然后写自己的看法,每周收阅一次,集体评论一次,并把写得精彩的文章张贴在班上的阅读栏,以互相借鉴与共勉。这种既自由又有针对性的作文方式,对提高学生的论说能力、表现独特见解是很有效的。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作文教学需要真正贯彻写作的本质规律,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性灵的自然流露,是表达对生活的一种认识和评价,是与自己、他人、社会、自然的对话,在认识、评价、对话中发现自身价值,积累思想,升华自我。在自由写作中充分发掘自己的写作潜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写作能力,创造出大量的美文佳作。
司徒妙英,语文教师,现居广东开平。本文编校: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