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2010年第4期《七巧板》播出了一首《数字歌》,这首儿歌把抽象的数字变成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象,可以说是寓教于乐。不过,有一句歌词“2变成一只鸭,呷呷呷呷”中的“呷”字用得欠妥。
“呷”是个多音字,有两个读音:ɡā、xiā。“嘎”也是个多音字,有ɡā、ɡá、ɡǎ三个读音(如儿童电影《小兵张嘎》的主人公“张嘎”、“嘎子”,读音为ɡǎ)。当这两个字都读ɡā的时候,所记录的词义是相同的,见《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434页:
[呷呷](ɡāɡā)同“嘎嘎”(ɡāɡā)。
[嘎嘎]ɡāɡā拟声,形容鸭子、大雁等叫的声音。也作呷呷。
“嘎嘎”和“呷呷”构成一组异形词,“嘎嘎”为推荐词形,“呷呷”为非推荐词形。《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也注明:“(呷呷)现在一般写作‘嘎嘎’”。关于异形词的规范是推荐性规范,属于“软规范”,强制程度不高,但是作为面向少儿的节目,应当争做执行语言文字规范的先锋。从实际使用情况看,“嘎”和“呷”虽然都不是常用字,但相比而言,“呷”的使用频率更低,“嘎”常常出现在孩子们喜欢的儿歌、童谣、影视剧中,所以,建议歌词作者把“呷”改为“嘎”。
“呷”的另一个读音xiā有“抿嘴、小口地吃或喝”的意思。“甲”作为声旁可以类推出“钾、岬、胛”等字的正确读音jiǎ,“呷”如果也照此类推就会出错了。冯骥才的《珍珠鸟》是一篇美文,我上学时把文中“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一句中的“呷”简单类推读成jiā,老师指出了我的错误,所以我对这个字的读音印象深刻。在互联网上搜索到一些《珍珠鸟》的音频,结果发现不少人也错误地把“呷呷嘴”读成jiājiāzuǐ。最近翻看语文教科书,发现人教版课标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6课和语文版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7课选入的《珍珠鸟》文字上都是“咂咂嘴”,那么读音上自然就应该是zā了。“呷哺呷哺”是一家很受欢迎的餐饮企业,很注意为自己的品牌正音,不仅在招牌上有拼音,还在自己的网页上特别注明:“读音——xiābǔ xiābǔ”,我们读书的时候也应该细心对待读音问题。
“戛”与“嘎”字形相似,是“嘎”的声旁,常被误读成ɡā,其实它只有一个读音jiá。“嘎”口语色彩较浓,“戛”书面语色彩较浓,“戛然长鸣”形容嘹亮的鸟鸣声,“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嘎纳电影节”还是“戛纳电影节”?其实说的都是Festival de Cannes,焦点是对法国小城Cannes的音译用字不同,字不同,音就该不同。中央电视台2009年相关报道显得有些混乱,归纳出来三种情况:
1.字幕为“嘎纳”,发音为ɡānà。如“新闻30分”《香港电影百年庆典在嘎纳电影节上隆重举行》,“国际时讯”《嘎纳电影节火热进行,多部影片拉开竞赛序幕》。
2.字幕为“戛纳”,发音为jiánà。如新闻联播《法国戛纳电视节开幕,中国参展团成亮点》。
3.字幕为“戛纳”,发音为ɡānà。如“综艺快报”《专家对戛纳电影节的看法》、“世界电影之旅”《戛纳电影节报道》,记者、主持人、受访嘉宾说的都是ɡānà。“国际时讯”中也有字幕为“戛纳”,播音员发音为ɡānà的情况。
外国人名、地名一般采用音译,常有发音接近、用字不同的情况,只要按照相应的译文用字的正确读音念出来都可以。按说前两种情况都没有问题,但是同一家媒体对同一个地名的翻译最好是一致的。如果做一个调查,估计认同第一种情况的人会占多数吧,因为受众对ɡānà的语音接受程度可能更高。第三种情况就应该算是读错字了,应该纠正。
朱丽红,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本文编校:李凤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