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2年第5期 ID: 134057

[ 王俊 文选 ]   

理性对待高考语文

◇ 王俊

  【摘 要】近几年江苏高考语文均分明显下降,特别是2011高考,语文考分处于历史低谷,是高考试卷偏难,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弱化,还是语文教学出了偏差?我们要理性对待高考语文。
  【关键词】高考语文 试题比较 理性思考
  
   冷静思考,近几年江苏高考语文平均分明显下降,特别是2011高考,语文考分处于历史低谷,是高考试卷偏难,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弱化,还是语文教学出了偏差?专家命题,一线教师无法左右,只好被动接受考查;学生语文素养本身就先天营养不良,也不是短期内就能改变的;变数最大的是语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语文老师的主导作用不可等闲视之。
  160分的试卷,阅读占75分,写作占70分,这两大板块决定了语文成绩的走向。和去年相比,今年试卷保持稳定,稳中有变,遵循《考试说明》的要求,关注时代,关注生活,关注考生,难度适中,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和中学语文教学。试卷结构、题型、分值等都没有大的变动,变动最大的就是文学作品阅读由23分变成20分,意味着难度降低或持平;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由15分增加到18分,将选择题改成文字表达题,意味着难度加大,考生书写量增加!
  2011年高考试卷真的很难吗?命题真的刁难考生吗?
  语言文字运用(15分),语音、成语、病句任选2题。今年选考了字形(成语字形)、病句,几乎所有考生都认为仍然考查语音,冷不防考查了字形,似乎命题者与中学语文老师,与广大考生捉迷藏。今年江苏改考成语为错别字,实在出人意料!但是从考生的实际情况——写错别字的现象太多——出发,使用此招,很有必要。单独考查字形,且是常用字形,比考查语音难度降低。病句题考查了语序不当,句式杂糅,表达歧义等常规病句,相比2004年江苏语病题,比较容易得分。
  压缩语段或提取关键词,是江苏自主命题必考内容,2006年考查了扩展语句,这与压缩语段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同属于一个考点。今年考查了概括从哪些方面推导出结论,只要分析结论之前的几句话,分析语段结构层次:地形、水深、构造、历史,概括起来就是:海区特点、地质构造、历史记载。2010年考查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解题步骤一般是阅读原材料,分析语段,划分层次,概括内容,提取信息,找出关键词。
  另一语言表达题,结合语言实际运用考查文学常识——考生的语文素养,题型、分值基本相同。2010年考查安徒生的小美人鱼出处《海的女儿》,以小美人鱼的口吻表达对上海世博会的祝愿或赞美。今年考查鲁迅塑造的人物夏瑜及出处《药》,而《药》是苏教版必修二读本上选录的文章!至于按语(编者按)的写作,考生可能比较陌生,但只要结合题干隐含信息,就会明白,实际上要考生写出增设此专栏的目的或意义,可以借助必修四教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中相关语句,“继述先烈遗志且广大之”,为中华民族的富强而奋斗。
  《考试说明》是命题的依据,但是理论总是来源于实践。2010年的“文学常识”题已经透露信号,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考查的重点,业内人士透露,虽然超纲了,但是是趋向、方向!2011年再次考查,有何不可?!从2010年起,对文学常识的考查,似乎已不言而喻地成为江苏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了,而且考查的形式也似乎固定了下来,从去年考查的美人鱼到今年考查的秋瑾,内容都是学生所熟悉的,并不刁难考生。
  文言文阅读2010年选文是欧阳修的《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2011年选文是苏轼的《陈公弼传》,所选人物传记叙事简约,并无曲折可言,虽然选文不再局限于史传类,而是古代散文,但是仍然是以写人物为主,实际上仍然是“记叙类”,考点、试题结构、分值都与去年一样,文言实词、信息筛选、对内容的概括分析、翻译句子,难度没有加大。
  古诗鉴赏题,2010年选用了唐诗《送魏二》(王昌龄),2011年仍然选用唐诗《春日忆李白》(杜甫),李白与杜甫都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们的友谊,考生并不陌生,对李白的才华、成就、风格,也都耳熟能详,对作品的思想感情,考生容易只从杜甫一方去思考,忽视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对作品思路的考查,去年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6题“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所谓思路,就是“从(由)……写到(引出)……,然后……,最后……,从而揭示(体现)……”,阅读文学作品往往要以理清作品思路为抓手。八句古诗的构思脉络,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只要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都能答出的,此题根本没有为难考生。江苏古诗鉴赏题的分值与答案要点是对应的,一个要点1分。理解是古诗鉴赏的前提和基础,文言文阅读水平制约了古诗鉴赏的理解。10分的古诗鉴赏题关乎19分的文言文阅读、20分的文学作品阅读、8分的古诗文名句默写,古诗鉴赏影响着47分的成绩,可以重点突破。根据平时的训练和学生高考信息反馈,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等原因,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偏低。古诗鉴赏的瓶颈,可以从紧扣原诗标题、充分利用注释、品味意象意境、把握情感主旨、鉴赏表现手法、强化书面表达等6个方面突破。
  名句默写8分,考纲规定高中14处占4分,初中25处占2分,课外占2分。名句默写命题往往遵循这样的原则:写景名句、含有哲理的语句、富有教育意义的语句,容易写错别字的语句。2011年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考生感到陌生,其实,这一课外名句,是时下报刊媒体经常引用的。
  文学作品阅读,2010年23分,2011年20分,2010年考查了阿城的《溜索》,是散文化的小说。2011年考查了节选自宗璞长篇小说《西征记》的《这是你的战争!》,也是散文化的小说!具体4道题的设置是:
  文学作品考查理解、分析、鉴赏、评价,选文越来越趋向于文学性,考查重点是鉴赏,理解是另一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点。2011年的探究题比2010年探究故事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要容易!
  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3道全是表达题,意味着难度加大,答题容量加大。2011年选考了鲁迅的杂文,考生心理承受不了了,被唬住了。2010有关于鲁迅作品选读问题的误会这个背景,命题人通过命题重申教材编写意图只是调整结构,并不是削弱鲁迅作品的教学。其实鲁迅是写作议论文(杂文)的高手,他的杂文往往都是从批驳反面现象入手,列举其表现,分析其危害,剖析其实质,从而树立正面主张。第15题概括论述思路4分,稍有点文章学知识的人都知道,鲁迅批评“捧”,肯定“挖”,其思路无非是“捧”的种种表现,动机,危害和后果,最后强调“挖”。第16题概括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以及例证之间的递进关系(8分)。这一题在于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只是例证之间的递进关系考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既然已经告诉了递进关系,还要答出例证之间的递进关系。其实通常情况下,递进有两种表现形式:递升和递降。即例证之间的关系是程度、范围的递升还是递降。第17题要求答出文章结尾“挖”的深意(6分)。文章主要批判了“捧”的表现、动机、危害、实质,对“挖”只有最后3小节才提到“挖”,且比较含蓄,考生不易发现。其实,只要认真分析最后一小节,分层次概括其内容,就是“挖”的深意!有人曾提出第17题答案有问题,建议答案补充为“对待贪图者,不要迎合投好,连最低的要求都不要满足他;对待廉洁者,不要讨好恭维,甚或腐化他,要廉洁自律;对待高高在上的人,要勤于监督,指出过失。”这是“挖”的深意吗?这是“捧”的否定做法,是“挖”的表现,不是深意。最后一小节“‘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自求多福之道;“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挖”与“捧”一样费力,但结果大不相同;“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人们习惯于“捧”的惰性,还不适应“挖”。

理性对待高考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