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2年第5期 ID: 133993

[ 肖中 文选 ]   

三元理论在语文阅读思维能力考查中的运用初探

◇ 肖中

  【摘 要】斯腾伯格认为,人的思维能力分为分析性、创造性和应用性三种思维能力。当前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思维能力考查分为对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这一能力倾向导向下的试题是否达到了高考甄别的最优化?论文从实证的角度把三元理论引入语文阅读测试中,试图为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高考阅读测试探索出一套在理论上可行并在实践上可操作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评价办法。
  【关键词】三元理论 高考语文 阅读测试 思维能力
  
   高考应注重思维品质的考查,这在考试界已成为共识,但如何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哪些思维能力应该引入考查范围则还未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甚至思维能力的考查至今还没有独立的表述,只是在考查其他的能力专项中蕴含着思维能力考查的因素。这从历年的考试说明和高考试卷中得到印证。从能力角度来说,考试说明规定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查: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从1984–2011年高考试卷现代文阅读部分分析,分析综合能力和理解能力一直是考查的核心。这一能力倾向下所选拔出来的人才是否达到了甄别的最优化呢?如果是,为什么学生在学校时成绩最优秀的,到了社会上往往不是最优秀的;而社会上出类拔萃的人才,也往往不是在校时的成绩最优秀者?这是不是说明,我们学校的教育内容与教育评价与社会的实际需要严重脱节?如果是,那么,脱节在何处?
  创立三元思维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人的思维能力有三种:一种是分析性思维能力,一种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一种是应用性思维能力。这三种思维能力各有各的用处,不能相互替代,却可相互促进。每个人所具有的这三种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人长于分析性思维能力,弱于创造性思维能力或应用性思维能力,有人却相反。斯腾伯格批评美国的学校教育过分关注分析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评价,而忽略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应用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评价,造成在学校分析性思维能力强而创造性思维能力或应用性思维能力弱的学生得宠,创造性思维能力强或应用性思维能力强而分折性思维能力弱的学生失宠的现象。而实际上,学生走出校门后,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应用性思维能力至少与分析性思维能力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我们中国学校教育是否也存在这一问题呢?甚至有过而无不及呢?这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更值得我们高考命题专家的深思,因为高考承载为高校选拔优秀各级各类人才的重任,而高校又是为国家建设输送人才的摇篮。因此高考能否选出真正国家需要的人才,各类优秀人才能否真正在高考中被筛选出,高考命题可谓任重道远。
  斯滕伯格将分析的、创造的、实践的思维能力结合起来定义为成功智力。他指出,“为了取得人生的成功,人们需要干好事业所必需的技能。然而许多教育实践似乎只培养了一个方面——分析性思维能力,很少甚至没有注意到对人生的成功恰恰是十分重要的另外两个方面——创造性和实践性思维能力,而成功人士在取得成功的过程中都运用了这三种思维能力。在某一种思维技能上的杰出,并不足以保证人生的成功。
  斯滕伯格的思维三元理论认为,分析性思维涉及分析、判断、评价、比较、对比和检验等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包含创造、发现、生成、想象和假设等思维能力;实用性思维涵盖实践、使用、运用和实现等思维能力。
  一、学生所体现出的三种思维模式的特征
  斯滕伯格在三元智力理论研究中证明,每个人所拥有的分析性、创造性、实用性三种思维模式不是平行的,总有一种较其它两种突出,而这三种思维模式突出的学生所呈现出的特征也不相同(如下表所示):
  在这些特征里面,分析性思维强的学生无疑在当前的学校中被视为优等生,同时也可看出,传统的学校教育只注重分析性思维这一种思维模式,而更多地忽视了其它两种思维模式培养。这样的思维品质的考查就流于一维化。
  在高考语文阅读考查中,也同样存在这种现象,或者说是这种现象的延续。对照三种思维能力模式,纵观1984年以来的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也是分析性思维能力考查一统天下,从考试说明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文阅读考查部分考查的是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三大部分。其中理解、分析综合、评价都是分析性思维的范畴,鉴赏则有创造性思维的成分,实用性思维的成分却不见踪影。
  从历年全国卷现代文阅读试题分项统计表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实践中,思维考查的类型基本集中在理解、分析综合两种,应用只是在1987年、1992年涉及一点点,评价鉴赏在1987年、1990-1992年、1998年-至今则比较稳定,除了2002年未考查之外,每年都考查到了,但所占的分值却只有4-6分,只占这一大题总分的13%-20%,而其中大多数还只是评价题,也属于分析性思维能力的考查范畴,真正考查到创造性思维能力题的却没有。因此尽管考试说明提供了一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可能,却未进入实践操作的层面。实用性思维能力考查在1987年和1993年分别出现过:
  如1987年全国卷:按照规定的要求改写文中(1)a、(1)b两处画线的句子,改写时要求内容和语气与上下文衔接。(2分)
  (1)a设问改直接陈述
  原文:为什么说两道手续的看法又不完全对呢?因为语言和思想毕竟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在运用思想时就要运用语言,在运用语言时也就要运用思想。
  (1)b将“把”字句改成不用“把”(或“将”)的句子
  原文:把全篇文章先打好腹稿而后把它原封不动地誊写出来,那是极稀有的事。
  又如1993年全国卷第29题:下面四句名言中。哪两句与《青菜》的旨趣最为接近?(4分)
  A.没有美德就没有幸福可言。——(法)卢梭
  B.植物的生命要从它的绿叶中显示出来。——(意)但丁
  C.观察和经验和谐地应用到生活中就是智慧。——(俄)冈察洛夫
  D.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中)李白
  这两道题,无疑都是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从思维品质角度看,应属于实践性思维考查范畴,然而试题本身却并不一定是着眼于这一思维来设的题目,更有可能是巧合而已。另外这两道题也不是非常纯粹实用性思维能力考查,“实用性”不是特别强,更像是半成品的加工组装。
  人们常说的有些大学生“高分低能”就是因为这类学生分析性思维很强,而其它两种思维较弱的原因所致,因此考试成绩很突出,但创造性思维不足,实践应用能力差,于是就显得“高分低能”。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与评价包括考试,侧重于分析性思维能力的测试,对实际工作也同样需要甚至更需要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应用性能力很少测试甚至根本不测试。现在的学校教育与评价包括考试,基本上是一些实际工作中用不上的死知识。考试的题目大多是结构良好的问题,而实际工作生活中真正的问题大多是结构不良的问题。所谓结构良好的问题,就是可以清晰而具体地列出一步步的解决方案,比如考试时不管多么难解的题目,都可以清晰而具体地列出一步步的解题过程。而结构不良的问题则是无法列出这些具体步骤的。一个人适应解决结构良好的问题,未必适应解决结构不良的问题。另外,学校教育中的问题包括考试题目,不管多难的题目,解题条件都是现成的,甚至是不多不少地摆在你面前的,而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解题条件是要你自己去寻找的,你找来的是不是真是解题条件是需要你自己判断的。因此,一个人适应解决学校教育中的问题包括考试题目,未必适应解决实际工作生活中的问题。由此可见,仅以分析性思维能力考查来选拔人才实在是不科学的,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高考要成功,非得探索出一套符合客观实际的评价选拔办法不可。

三元理论在语文阅读思维能力考查中的运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