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阅读的两个关键因素就是读者和读物,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除了这两个因素以外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教师。教师应该是读者(学生)和读物(教材)的引领者。读者是读物的主体,读物是读者的客体,读物是读者的精神需求。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教师 读者 读物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阅读是一个复杂的、交互作用的过程,它因而延伸成为获取和使用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选自美国威斯康辛州高中语文毕业考试大纲)。然而在当今由于受到大众消费文化的影响,阅读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是枯燥和乏味,虽然语文教材的选目一改再改,但学生仍然沉湎于快餐文化消费之中。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吸引学生的兴趣,我们要从阅读的双面“读者、读物”的角度来探讨阅读教学的本质。读者是阅读的主体,不同的读者对同一读物具有不同的需要,同一读者在不同的时空中对同一读物具有不同的理解。读者的主观能动性是阅读活动的前提。读物是阅读的客体,它一旦公之于世,就成为听任读者品味的对象。读物的客观对象性是阅读活动的基础,阅读过程正是读者通过读物和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并从中获取和使用信息的一种过程。
一、读者是读物的主体,读物是读者的客体
读物是阅读行为的对象性实体,它为什么可供阅读,就在于它具有显示事物特点和关系的文字符号。文字是语言的有形符号,语言又是客观事物的有声符号,读者要借助读物获取意义,必须经历从文字到语言再到实意的双重转化。所以语言符号性应该是读物的本质特征,只有抓住了这一特征,就能使许多模糊认识澄明起来。读物这种语言符号性,表现在作品中,就成了作者意志、情趣的物质承担者,成为读者品味的对象。相对于读者而言成为读者阅读的客体,成为读者认识作者和表现读者自己情感意志的客体。
读者是阅读行为的主动者,他之所以能够阅读,首先取决于主观需要。主观需要构成目的,目的又通过动机引起行为。阅读需要是阅读行为的本源性动力,舍此就无所谓阅读活动。阅读需要来源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实依赖性,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价值取向上,它与求知、开智、立德、审美、修身和生产等等高级精神生活密切相关,集中反映了人类全面发展的自觉意志。但任何主观需要都必须建立在客观可能上,而在实现阅读行为的必要条件中,体现在主体方面就是阅读能力。从生理方面说,读者对语言符号必须有感觉、传导、识别等能力;从心理方面说读者对所得的信息必须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从实践方面说,读者对书面材料必须有理解、说明、鉴赏、批判等技能;从认知方面说,读者对新旧概念必须有同化、顺应、重构、整合等智能。不难理解,强烈的阅读需要和全面的阅读能力,是考察读者素质的两个基本尺度,离开了这两个尺度,读者就无法进入读物,双方也就不能形成认识过程中的主客结构。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无疑是作为读者这一特殊的主体出现的,他们与教学对象学生同属一类。那么如何去摆正教师这个特殊层次的位置,如何在教学中沟通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读物之间的关系,如何去探讨这一授受关系中的心理感受过程等等,这应该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教师和学生的阅读需要和能力是完全不同的,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教师有较强的阅读需要和全方位的阅读能力,能够高屋建瓴地面对读物。
教师作为特殊的读者,他们和学生同属于读者这一层面。当读者与读物之间形成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主客结构时,才真正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而作为教学对象的另一群体读者(学生),由于他们的阅读需要和能力与他们的年龄、心理、社会背景、知识结构有着一定的关系,这种需要和动力与教师之间有一定的差异。这也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学生作为同属于自己一个层面的读者来看待,但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和阅读能力,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把学生作为读者的主体与读物之间进行互动作用,完成阅读过程中的主客体统一。
针对学生的阅读需要和阅读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读”这一层面,注重学生的读。而作为读者另一层面的教师,读物的意义应是已知的。应化解读物中的深层内涵,根据学生的阅读需要,切合学生的阅读能力,运用恰当的方式,教会他们读,阅读的实质是教学生读。要弄清学生大脑内部的认知状态(学生大脑中固有的阅读图式,即图式理论中的恒量部分),对学生个体做充分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外界物的刺激产生适时的反应,产生一种阅读共鸣现象。教师以此来提示他们的阅读机制,以此作为指导,进行沟通,促进学生与读物之间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就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要弄清学生为什么不能理解课文的原因。不同学生获取课文知识的方式是不同的,所得信息的质和量就必然不尽相同。《易经》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西谚所谓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原理,学生(读者)与课本范文(读物)之间不能相互作用有三点:第一是学生不具备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图式,如《包身工》的理解阅读,学生生活的时代与包身工生活的时代距离已经越来越远,他们的生活环境与包身工生活的环境反差太大。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不能被读物(《包身工》)激活自己大脑中的图式,也就不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再者从语言角度来看,学生(读者)不具备与文本样式相适应的语言图式,语词、语体、术语、语言情境等是大多数阅读面不广的学生,无法产生反应,故对课文无法理解。第二,学生虽然具备了适当的阅读图式,但课文(读物)所提供的线索不能充分激发这个图式,也会导致阅读的失败。如《我的老师》中的教学生跳舞、野外活动等这些情节,虽然生动形象、感人,但与现代的师生关系有不合之处,文中的情景与学生的图式不能相合,虽然学生(读者)具备有课文中的某种图式,但由于教师个人的心理经验不同,对读物有不同的感受,这样表现在授课上就显示出不同的方式,因此对学生不同的图式就产生不同的结果。第三,学生已有的图式需要教师去引导,如果引导不当,学生用不适当的图式对读物进行理解,而这种理解与作者传达的本意,即读物所蕴含的精神之间则往往大相径庭,产生某种曲解或误解,虽然教师在教读课文时想方设法使更多的知识让学生接受,但由于教师本身的理解水平和作品涉及范围的差异,因而必然造成阅读误解或曲解。其次,要针对学生(读者)特殊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来拉近读物(课文)与读者(学生)之间的关系,促使二者相互作用。教师可运用相应的办法,如提供例文,使读者(学生)形成与读物(课文)相应的图式,达到相应的结构水平。设计先行组织——形式上位图式,吸纳课文(读物)中的信息,形成认知“锚”,抓取读物中的信息,固着在图式上。教师设法提供线索(如口语、形态、板书、运用多媒体演示、提供实物)。当学生(读者)运用不恰当的图式,教师应该加以修正、沟通、讲解问答等,从而来激活学生的正确图式。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作品知识领域中或现实生活情景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在摄取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探究,获取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
二、读物是读者的精神需求
只要人们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就不难分享到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阅读已经成为人类精神生活的根本需要,也是人们书面文化的消费过程。很显然,学生的阅读是他们获取精神财富的主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