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以情生,情因物感,情感是我们学生写作的一个促动点与爆发点,作文无非是为表达自己的感情。情乃作文之生命,作文之灵魂。然而,近年高考频繁出现大量引经据典、堆砌华丽辞藻、内容情感却空洞苍白的“浮华”作文。缘何“做着青春梦的少年,口是心非地说着带白胡子的格言”?一方面是由于高考优卷作文的误导,另一方面是作文教学的急功近利。我们呼唤作文要回归现实,回归生活的本真。
【关键词】高考作文 浮华作文 回归真情
笔者连续几年参加高考作文阅卷工作,在讶异于考生创造力缺失的同时,对当下泛滥的假大空作文深有感触,笔者将就考场作文的一些浮华现象作成因探析,若能有抛砖引玉之效,则幸甚。
先看一组所谓的“题记”和“万能开头”: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美的;落落余辉,我携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我采一束最灿烂的;漫漫人生,我采撷那最美的音符——诚信。这是关于“诚信”的。别急,接着来,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淼淼春烟,我拾一片最柔的;漫漫人生,我要采撷世间最重要的——信念。这是关于“信念”的。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美的;落落余辉,我携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我采一束最灿烂的;漫漫人生,我选择苦难,——苦难也是一种幸福。这是关于“苦难”的……
类似的开篇每年都不断冲击着你脆弱的神经,在看似优美的句子下,其内核是一丝不挂的。至于此类浮华辞藻的堆砌文章为何会泛滥成灾,个中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
一、高考优卷作文的误导
最典型的要算2004年重庆高考满分卷《独上高楼》:
独 上 高 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题记
曾经以为,古代文人的生命会简单而明了,时代赋予他们简明的期望:入相出将,封妻荫子。然而,是谁?偏偏要抛开那些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为自己的人生另择一条路?
一、李白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该文乍看语言华丽,可是这篇文章要传达什么呢?别急,人家2004年重庆的作文话题是“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可是考生经过嫁接,硬是套到了2007年浙江的作文话题是“行走在消逝中”,还没完呢,福建2006年“留一点空白”也套上了……再看当年的一些所谓满分作文,仍然是2004高考重庆满分作文:诗人·明月·黄花。请允许我摘录片段:
一、东坡的明月
浪 淘 沙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
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
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长河。
就这么一篇明显堆砌辞藻的作文,在阅卷老师心中却是这样的评价: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功底深厚。全文行文流畅,充满诗情画意。特别是能在很短的考试时间内自填两首词作为每部分的开头,文采斐然,不同凡响。所填之词虽不完全符合格律要求,但也算出类拔萃,足见该考生读书多,文学修养高,语文素质优。”
好一个“文采斐然”,“掉书袋”成了那个时代作文的香饽饽,于是所谓的“文化作文”接踵而至,批量诞生了。聊举几则:
【例1】2006年河北卷《别让雨下进灵魂里》:
一勾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诗人一声长叹,涌起层层墨香。李白的一生因为没有模仿世俗的不堪之流而名垂青史,他舍弃了“钟鼓馔玉”,做了一世真正的自我。他的人生是成功的。如果他像当时的士大夫之徒追求金钱和名利,违背自己的灵魂,那么祖国的山河里便不再有他的飘逸长衣,历史卷册里也便不再有他的名篇佳作。历史的雨没有下进太白的灵魂,他把一个真实的自己写进了历史,写进了你我的灵魂深处。
【例2】2006年广东卷《菊·月·山》:
“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原本心中无他事,只抱着“寒窗读书十年苦,只为一朝天下名”的信念,梦想走入宫廷,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他不知道,那酒醉迷金的大门之后隐藏的是黑暗,是污秽。虽有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汤,都不能使他快乐,因为他感觉到迷失了自我。终于,他喊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跳出了那本不属于自己的官场,他在心中雕琢出一轮明月。从此把明月作为自己的天使,再次过上了“举杯邀明月,对酒成三人”的游侠生活。
太白,抱月长终,也找回了人生的方向,成就了美酒游侠之美名。
【例3】2007年山西卷《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仰头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多么得意的神态,多么自负的心理。作为一名诗人,李白的怀才不遇加上不满朝政的荒诞,在他最失意之时,依然能够拥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心态,纵游于诗意之中,好不潇洒!
【例4】2007年浙江卷《消逝亦是美》:
穿越历史的长河,去品读一种叫做消逝的美。
曾记否,在那烟花三月的时代,他放白鹿于青崖之间,梦未满,也不会圆满,于是他便离开长安畅游祖国大好河山。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色,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磨墨的时光已经消逝。但如今,举杯邀明月仍是一种美的享受。
限于篇幅,笔者无法把历年的那些所谓“文化作文”一一“示众”。这些文章的共同点是:或间接或直接引述古人诗文,牵强说教,这类人物尤以李白、司马迁、屈原、陶渊明、苏东坡、项羽、李清照等为代表。套上所谓的文化,就成了有“文化底蕴”。那些古人成了万金油式的万能素材,诚信话题用,忠君爱国可套,和谐发展照样行得通,梦想话题更适合。评卷教师对“滥情体”的青睐有加,又刺激着后来的学生们竞相效仿……这就形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自产自销和自满自足的封闭体系,并且有着很强的“自我复制”和“自性繁殖”的能力,只要高考评卷依旧推出优秀“滥情作文”,只要高考评卷还认可这也是一种“文体”,它就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而繁衍不绝。
于是学生的思维枯竭了,模仿套作成了最有效的追求,此风不刹,不仅误尽作文,更误教育!所幸近年来不少省份开始对这种滥情的“文化作文”说“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浮华文风将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