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2年第5期 ID: 134053

[ 董文赟 文选 ]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学设计

◇ 董文赟

   【教学目标】
  1.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本词“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3.体会本词的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领悟李煜词的意境美,展开想象,扩充作品的生活画面,以获得完整的形象美感。
  【教学过程】
  一、导语·定位
  拟将词在唐宋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
  二、作者李煜
  图像、生平
  三、诵读课文,理清思路(配“汉宫秋月”或“昭君怨”曲)
  ?摇?摇?摇问?摇?摇?摇?摇答?摇?摇?摇?摇对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永恒有常)
  ?摇?襛?摇?摇?摇?摇?襛
  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短暂难测)
  ?摇?襛
  几多愁一江春水不言之言(永恒与短暂达到统一)
  四、用心感受,鉴赏体悟
  1.意象: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故国雕栏玉砌一江春水
  2.连接虚词:又在犹只是恰似向
  3.评价语
  《后山诗话》谓秦观“飞红万点愁如海”出于后主“一江春水”句。《野客丛书》又谓白乐天之“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刘禹锡之“水流无限似浓愁”,为后主所祖,但以水喻愁,词家意所易到,屡见载籍,未必互相沿用。就词而论,秦、白、刘诸家之以水喻愁,不若后主之“春江”九字,真伤心人语也。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讨论(师生互动):
  1.词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
  2.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呢?
  3.“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4.“往事”具体指的是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5.以上这些意象如何连在一起?用了哪个虚词?
  6.“又”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到底好在哪里?
  五、扩展阅读,深入鉴赏
  比较本词与李煜的《浪淘沙》,同是作于亡国之后,但二者有何区别(着重赏析语言、感情基调)?
  六、迁移训练,选李煜词四首让学生有选择地分组诵读品味
  1.《相见欢》(无言独上四楼)
  2.《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3.《望江南》(多少恨)
  4.《破陈子》(四十年来家国)
  七、播放MTV,让学生在歌声中进一步体味该词的意境。
  作者单位:安徽潜山野寨中学。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