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学生在校时间有所缩短,为此,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这是我们面临新的挑战。只有把课堂建设为智慧课堂、高级课堂,回归教育之本,才能实现新的超越。
【关键词】本真课堂 合作小组 师生发展 课堂模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平台,是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的舞台。
新课改实施后,与以往相比,最大的不同是老师授课时间少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多了,教学内容和要求没有减少和降低。在新的形势,新的要求下,课堂教学是师生提高效益的施展空间,大有用武之地,只有本真的、智慧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一、以人为本的本真课堂
“本真”就是追本求真,是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人文性和科学性的和谐统一,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的统一。教学时数的减少,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增多,要改变过去老师的加班加点,大量的作业,高强度的反复训练,就要想方设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习小组的建立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说过,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话,那么,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人们生存发展的必备品质。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势在必行。
2.课内外学习小组的统一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最重要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是班级授课制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补充。合作小组的建立,创造了学生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能力;合作小组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正确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课堂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满足需要的机会和形式,有利于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一定要有实效性、长期性、自主性。在“为学生减负”的大背景下,家长和学生的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不适应新的学习模式,课外学习小组的建立更有现实意义。以我校为例,我校学生租房生比较多,大都聚集在学校四周,教师根据本班实际情况,以学校为中心,按照居住区域,学生自由组合,老师适当调整,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绩差异、性别特点,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合作小组,同时,将各班分为相应的学习小组。这些课外学习小组与课堂学习小组基本一致,便于课堂合作学习,使之具有实效性和长期性。
3.课外学习小组的管理和开展
我校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初中特别是初三管得紧,统得死,压得狠,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老师的管督,便会自由散漫,如果不加以引导和管理,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健康成长。为此,我们以班级为单位,按照租房区域和学生愿望,2-4人为一小组,建立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家长会,成立家长委员会,发动家长参与管理,推选小组中文化层次、修养水平、经济条件尚可的家长负责管理,或者家长轮流管理。具体负责提醒学生按照班委会统一安排的学习内容交替学习,提醒学生每45分钟休息一次,调整学习内容;学生学习时不得玩耍、闲聊,要认真,可以讨论交流,但不允许抄作业;不允许坐在床上看书,看书时一定要动笔……这些学生家长都能做到,而且乐意为学生服务,有的家长争着提供学习场所。班主任和年管会组织了几次明查暗访,小组合作学习运转正常,为课堂学习小组的运行奠定了基础。
以往是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现在老师布置任务,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究竟怎么样呢,有的老师很担心。刚开始,学生不知道怎样讨论,不知道发现问题,不会质疑。问题从何而来?从矛盾中来。学生的想法和参考资料上的不一致,学生的理解和老师讲析不一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看法不一致,老师的看法和参考书上的说法不一致等,这些都是有疑之处。起初,我们把相应的作业参考答案印发给学生,学生比照自己的答案,找出差距所在,发现问题,在学习小组中提出来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就落在了实处,才有价值和意义。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在合作交流中探究解决问题,在老师的启发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带着探究的问题进课堂,问题解决后生成新的问题,再带着问题去研究,下节课再带着问题来,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归纳总结—新问题—探究解决,本真课堂的模式应该如此。
二、师生共赢的智慧课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指向。本真课堂首先应是智慧的课堂。智慧课堂,不是看老师讲得怎么样、表演好不好、多媒体应用技术熟练不熟练,而是看学生学得怎么样、活动得有没有意义、讨论得有没有价值。评价课堂效益的高低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而应该看学生接受了多少、感悟了多少、体验了多少。老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生的引导者,老师再也不是自己一桶水给学生一杯水或自己是鲜活的小溪才能给一桶水,而是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寻找源源不断的鲜活的溪水。
1.互动合作,焕发课堂活力
新课程新理念的实施,首先要求教师解放智慧。老师主动和学生讨论,平等地研究问题,师生在民主的和谐的氛围中共同构建新的知识,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留给学生尽量多的空间,让学生质疑、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
学生在练习2009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记住回家的路》(周国平)题,从标题入手,提出疑问:人怎么可能忘记回家的路呢?“家”是具体的家吗?“回家”是什么意思?“记住回家的路”怎样理解?本文是不是针对有人忘记了回家的路而写的?老师带着学生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学生讨论交流,解决了问题后,又结合现实,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学生帮助解决,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境界。
学生在练习2002年高考仿写题时,答案丰富多彩,精彩动人,令人振奋。
高考原题:
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要求:第一句的比喻领有下面三个比喻,四个比喻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四个比喻合理贴切。
学生答案:
(1)城市是建筑的一座图书馆:/街道是书架,/高楼是图书,/汽车、人流是城市的读者。
(2)森林是树木的一首歌谣:/鸟儿是音符,/风儿是旋律,/花草、动物是森林的歌词。
(3)春天是四季的一个乐章:/春风是旋律,/春雨是歌词,/春花、春草是春天跳动的音符。
(4)写作是生活的一棵树:/文采是花,/主题是果,/观察、体验是写作的根。
(5)学校是一条大江,/年级组就是大江的一条支流,/班级体是支流中的一湾清泉,/我就是清泉中的一滴水珠。
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创造激情尽情展露,学习小组之间展开了竞赛,学习语文的热情空前高涨。在课堂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高考题的实践入手,通过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最后归纳总结上升为解题规律和技巧,形成“理论”,再去指导实践。教学相长,师生共赢,在照亮别人的同时提升了自己。
2.巧设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在教学《品质》课文时,设计“有人认为,制鞋匠格斯拉没有必要守着最好的手艺而饿死,应当‘因时而化’,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老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讨论探究,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发言,普遍参与,课堂气氛热烈。在教学《史记》选读时设计“飞将军李广引刀举向自己的脖子,让整个汉朝为之流泪不已,也让千百年来的人们为之唏嘘,是悲剧英雄;也有人认为,楚汉相争,刘邦夺得天下,刘邦是英雄;项羽虽然失去了天下,仍然是本色英雄;还有人认为奥运志愿者这些平凡的人也是英雄。那么你‘心中的英雄’是什么呢?”学生合作探究后,辩证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英雄必定是有过人的本领,超群的智慧,非凡的能力,一定要为他人着想,为大众服务,为人类进步作出杰出贡献人物;英雄一定是众人仰慕、爱戴的,有人格魅力和凝聚力的人物;英雄不是完美无缺的“高大全”式的人物,也有薄弱点和不足,我们不能因为英雄的瑕疵而影响英雄的形象,切不可以成败论英雄;平凡的人也可以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