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2年第5期 ID: 134017

[ 李志刚 文选 ]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 李志刚

  【摘 要】鲁迅先生的《呐喊》与《彷徨》中写知识分子的题材的小说主要有14篇,在这14篇中,鲁迅先生以极其复杂的感情刻画了一批形象鲜明、各具特色的知识分子形象,其中有封建制度的殉葬者形象、有封建制度的卫道士形象、有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形象以及觉醒的进步知识分子形象。鲁迅先生对他们的刻画与关注,意在把知识分子命运与整个社会改革联系起来,把他们看作思想启蒙的主体,希望他们能够肩负起改革社会的重任。
  【关键词】知识分子 殉葬者 卫道士 叛逆者 觉醒者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巨大文化声誉的作家,他的作品是一座光芒永存的丰碑。他的《呐喊》和《彷徨》两部小说集收入了25篇现实题材的小说,其中知识分子题材占14篇,真实地描写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清末、辛亥革命和“五四”以后三个重要时期的精神和生存状态。在这些小说中,鲁迅先生以极其复杂的感情刻画了一批形象鲜明、各具特色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先生对他们的刻画与关注,意在把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整个社会改革联系起来,把他们看作思想启蒙的主体,希望他们能够肩负起改革社会的重任。
  一、封建制度的殉葬者形象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行列里,第一批和我们见面的,是《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这二人都是破落的士大夫家庭的子弟,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辈子受“八股取士”的毒害,完全是旧式知识分子。“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陈氏的祖宗是巨富的”,可是到了他们这一代,却都穷困潦倒了。但是他们与劳动人民又是毕竟不同的,孔乙己那“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形象,便是他所处社会地位最好的说明:他已经没有资格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了,但是他始终不肯脱下那又脏又破的长衫。所以如此,就在于他能满口的说些教人半懂不懂的之乎者也之类的话,这样,就使他们有着那些短衣帮所不可能有的,返回到长衫帮里面去的希望。而这途径就是:进学,中举。然而,科举制度只不过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笼络知识分子所设的钓饵而已,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美梦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得到的。孔乙己没有捞到半个秀才,陈士成连考了十六回,结果也还是“这回又完了”。尽管孔乙己与陈士成在性格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他们的历史命运却是相同的。如果说,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幸运,对于封建社会盛世的知识分子是具有某种代表性的,那么,到了孔乙己、陈士成的时代,科举制度所依附的封建社会已经走到历史行程的末尾,没落、潦倒就成为这一时代封建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了。当然,这时仍有爬上去的科场得意者,但就人物的时代意义来说,孔乙己、陈士成的命运似乎也就是只能是这样的。鲁迅先生之所以要选取潦倒的读书人和疯狂的老童生来做作品的主人公,而不以科场得意者做主角,也不给孔乙己、陈士成安排一个大器晚成的幸运,这正是表明了作者对于这一时代封建知识分子历史命运的深刻认识。
  孔乙己、陈士成的悲剧性,就在于他们所追求的出路,和借以走上这条路的手段——科举制度已经失去了可靠的依附。历史根本不可能再给他们安排什么好的命运。他们只有潦倒一生,被打断了腿在众人的轰笑声中爬行远逝;或者身神经错乱地淹死在万流湖里。对这样的悲剧人物,鲁迅先生对他们的描写除了批判与同情之外,主要是为了向世人揭示了科举制度所依附的封建制度本身的“吃人”本质,用以惊醒那些仍然麻木的具有封建思想的下层文人。
  二、封建制度的卫道士的形象
  《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孔乙己》中的丁举人、《肥皂》中的四铭以及《高老夫子》的高尔础等,他们是统治者思想的表现者。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满腹经纶,象个饱学之士,整日里说着伦理道德,实际上他们的内心已完全堕落,满脑子男盗女娼,是一些不学无术的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
  鲁四老爷和丁举人都是有了功名的知识分子。作者在作品中精心安排了与情节密切相连的典型性背景:鲁四老爷书房的陈设,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这是凝固为物质的思想环境,浸透着环境主人的社会思想色彩,是陈腐的封建伦理道德的外化形式。在这个环境中,鲁四老爷一出场便“大骂其新党”,骂祥林嫂“可恶”,死了还是“谬种”,听到祥林嫂遭绑架,他“踱”到河边再骂“可恶……”。这些骂怎能表明他“事理通达心气平和”呢?在小说整个情节推进中,他言少而尖冷。一骂新党是其仇视辛亥革命,政治上的反动顽固;二骂祥林嫂其内在情感折射出,这个“败坏风俗”的女人越过了他所维护的伦理道德壁垒;三由“踱”再骂,人命关天,不慌不忙,“仁爱”之心荡然无存;祥林嫂死后再骂,活脱脱再现了鲁四老爷是封建舆论的直接参与者,循由其言、行、居室由外而内透视其思想意识深层,他是一个反动、虚伪、冷酷的封建理学道德的虔诚信徒。
  与鲁四老爷如出一辙的丁举人,他和孔乙己都是读书人,但丁举人可以打断孔乙己的腿,酒店里掌柜和顾客也很认同:“……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先是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虽然丁举人未说一言一语,一直躲在幕后,而他情感的温度,通过这两句对话,让人体察到的是透体的冰凉。他的行动意志和维护自己的利益的蛮横,及其作为鲁镇封建宗法伦理道德“主人”的面目已狰狞地显露在台前,显现在读者面前。
  他们就是这样的“品节详明德行坚定”。由于他们既骂且打,致使祥林嫂、孔乙己精神意志摧折和思想愿望毁灭,集中表现了社会思想环境的险恶及其破坏性力量,它剥夺了人的生存权利,扼杀着人的正常物质欲求和精神欲求。他们作为知识分子,是十足的封建伦理道德的“宪兵”。
  《肥皂》中的四铭。表面上他是一个尊孔、崇儒、专经、复古的国粹派,组建移风文社以挽颓风而存国粹为己任,整日里鼓吹专重圣经崇,祀孟母。写什么孝女行,实际上他是一个“言行不符,名实不副,前后矛盾,撒诳造谣,蝇营狗苟的伪君子,其灵魂的淫秽无耻更甚于用言语挑逗乞丐少女的无赖光棍。他神气十足的以有教养的正人君子自居,声言要维护伦理道德,向败坏风气的坏学生及恶社会宣战,但内心里却丑恶至极,当他听到挑逗女丐的言语后,又情不自禁的讲述了孝女的德行及光棍的秽语,最后通过他老婆的简直是不要脸的唾骂,将四铭内心的淫秽揭露的淋漓尽致。《肥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讽刺小说之一,鲁迅把这一群‘卫道’之徒的丑态揭露的含蓄而深刻。虚伪的卫道使他遗失了健康的人格和自己的良知,本我被道貌岸然的面具和男盗女娼的腹心给泯灭了。四铭这样的维护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给社会带来的只有因循守旧,阻碍社会的前进。
  与四铭相比,高尔础更是新旧两种文化夹缝中的封建怪胎。表面上标榜道德高洁、心性纯洁,骨子里却卑鄙肮脏,腐败丑陋。“高老夫子本名高干亭,朋友们叫他高老杆,与老钵和黄三是一伙儿,专门一同打牌、看戏、喝酒、跟女人,但是会得写几句洋八股,提倡国粹,得了社会上的称赞,他便追随俄国文豪高尔基改名为高尔础,同时被贤良女学校聘为历史教员,于是他便由老杆一跃而变为高老夫子了”此人虽身为一个女校的历史教员,虽然易字“尔础”以表仰慕俄国文豪高尔基之心,还发着“中华民皆有整理国乐之义务”的宏论,但却是个不学无术,假充正经的伪君子,坐在牌桌上凑着“清一色”,看戏、喝酒、跟女人,无一不做。“他教课的动机是‘看女人’,正如他的牌友所说:‘外面看看还不够,又要钻到里面去看了,’在备课过程中功夫全费在照镜子和如何遮住眉棱上的瘢痕上。”作者通过高尔础这个表面挂着“顺应世界潮流”招牌,内心却是个不学无术的文人败类的形象,来嘲讽了维护封建思想的无耻文人。进而有力地讥讽和抨击像高尔础之流的文人墨客的无耻嘴脸。在四铭和高尔础身上这种极端丑陋的负面人格,正是封建文化的长期压抑,新思潮的强烈冲击所致,在他们的虚伪卑劣中,隐隐传来了封建帝国的倒塌声。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