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2年第5期 ID: 134032

[ 陈和平 文选 ]   

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道德构建

◇ 陈和平

  【摘 要】本文针对现实中一些道德缺失现状,结合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古诗文,主要从爱国、忧时忧民、正直感恩几方面选例,探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语文阅读 道德构建 爱国忧民 正直感恩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应当具有一种文化自觉——一种弘扬传统道德的文化自觉。中国古代诗文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兴衰,真实地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希望与失望、辉煌与耻辱。特别是古文,更以其特有的叙事论理、崇经载道、抒情写意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情感世界的丰富深邃、理性思辨的缜密严谨、审美心灵的建构历程和历代人生的潮起潮落。千百年来,大浪淘沙,古文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艺术奇葩,令人百读不厌。它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和载体,也是我国文人知识分子人生价值和情感世界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更是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来源。通过诵读,走进文本,反复吟咏,心口相应,烂熟于心,使学生在诵读,鉴赏思考,感受和领悟过程中,在与古人的沟通中,得到精神的陶冶,心灵的启迪和境界的升华。真正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走进意境,为学生创设浓厚的美感气氛和兴趣氛围,积极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让学生在感受鉴赏的基础上,进行积极思考并领悟其深刻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及时代精神,以利于学生人格的形成。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经历了几千年几百年时间的淘洗,都是蕴涵着大量的人文性和美感性,有着丰富的文史哲的内容,是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情感教育和美感教育的典范性材料。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求,放在首位的是爱国主义情感。爱国爱家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主旋律,作为人类的一种高尚情感和精神品格,常常表现在许多爱国诗人、文人的作品之中。忧患是表,爱国是本,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正是爱国爱民的爱国精神。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忧患爱国意识。初中阶段学生已经通过语文教材了解了诸如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形象的曹刿,提出开张圣听、严明法度、亲贤远佞的建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范仲淹。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除《离骚》之外,还有《九章》《九歌》《国殇》等大量的表现其爱国情怀的作品。“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也。”“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他关心国家和人民,直到今天仍作为坚定的爱国者受到高度评价。虽然他的爱国和忠君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能背离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但同时也要看到,屈原又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他并不把自己看作君主的奴仆,而是以君主的引路人从而也是国家的引路人自居。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生理想有坚定的信念,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与自身所属社会集团的大多数人对抗,宁死不渝。这就在忠君爱国的公认道德前提下,保存了独立思考、忠于自身认识的权利。作为理想的殉难者,后人曾从他身上受到巨大感召;他立身处世的方式,也被后世正直的文人引为仿效的榜样。
  古诗文中反战的诗篇很多,但那是反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不义之战。至于对抵御外侮、保卫家园的正义战争,人民群众还是竭诚拥护并踊跃参加的。每当国难当头之时,人民群众总是表现出一种高度的爱国热忱和英勇献身精神,这正是一个民族不亡的根本。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秦风·无衣》正是表现了这种誓死抵御外侮、英勇卫国的精神。《诗经》中的这类诗篇,不仅真实地反映出人民群众在保家卫国的斗争中所表现出的精神风貌,而且也标志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一开始就进入了我国进步文学创作领域。这类诗歌,必将以它特有的光辉、巨大的魅力,照耀诗坛,教育和鼓舞后人。
  透过这些诗文,引导学生去体会和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
  穷也则兼济天下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他也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是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胸怀之博大,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读杜甫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难,而且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他认识到这种不义的战争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他敢于把战争的责任加在最高统治者身上,这样的勇气是当时众多的诗人所不具有的。诗人的这种立场是一贯的,在《前出塞》中他曾写道:“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这正是杜诗人民性之所在。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的开篇中写道:“我在年青时也曾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忘却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这一段话,既表明鲁迅先生对自己对梦历程的无怨无悔——“不以为可惜”,也告诉我们通过文艺改造国民精神、变革社会是他的执著和信念,是他不能忘却的梦。《呐喊》的写作动机缘于此,《呐喊》的灵魂也在此。只要我们读一读《呐喊》,我们就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
  当“狂人”琢磨出历史书上遍写着的“仁义道德”下潜隐着“吃人”的血污时,鲁迅先生掀开封建社会温情脉脉的面纱,让人们看到它的血腥和丑恶。当孔乙己的生命活力被传统文化教育戕害得只剩下“窃不算偷”的可笑辩白,咸亨酒店里的人们用笑声伴他永远消失时,我们分明嗅出这社会的陈腐和死亡气息。从杨二嫂的自私刻薄和闰土木偶般的呆滞里,我们似乎身受着“故乡”冬季里的肃杀和了无生机。从华老栓抱着人血馒头像抱着新生命的希望,从康大叔的骄横自得,从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的随声附和,从夏瑜母亲上坟时的羞愧之色里,我们能感受到中国社会的病体沉重和亟须疗治。当阿Q的健忘和“精神胜利法”也无法帮他摆脱死亡的恐惧,并最终也无法挽救他走向死亡时,我们会想到,不起来改造国民精神,中华民族真的是要趋于死地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等,这些构成《呐喊》的每一篇每一章,无不闪现着鲁迅先生通过文艺来改造国民精神、变革社会的思想理念。可以这样说,鲁迅的《呐喊》及其后的所有创作,都是为了圆他通过文艺改变国民精神这一“不能忘却”的梦。鲁迅的笔端倾诉着一个民族的渴望,因此他的文章总爆发着惊雷般的震撼力,对旧时代有着摧枯拉朽的猛力。

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道德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