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2年第5期 ID: 134034

[ 张健 文选 ]   

打造高中语文课的魅力

◇ 张健

  【摘 要】高中语文课的教学,需要语文教师有渊博的学识,广泛阅读汲取,熔铸专业素养。这样在教学中,教师能用优美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增强感染力,加深学生对所讲解事物的情感体验;能使语文的人文内涵应得到充分的展现,并发挥其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
  【关键词】语文课堂 专业素养 陶冶情操 情感体验
  
   高中语文课的教学,除了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具备基本的语文能力外,要更注重其综合素养的提升。通过语文学习,学生的视野更广博,对生活的品味思索更细致深入,从古今中外各类文章中,增长学识,充实丰富心灵,陶冶情操,获得智慧,把握自己未来的方向,学会创造,以更积极更清醒的态度投入五彩纷呈的世界,实现人生的价值。
  因而,语文课堂可以是半亩清澈的方塘,“天光云影共徘徊”;可以是无边的绵绵春雨,“润物细无声”。可以在江河滔滔一泻千里的情感洪流中激浊扬清,明辨美丑善恶;可以在巍巍峻拔高山仰止的思想人格辉映下,敦行致远。高中语文课应该容量大,涵盖广,它传承着优秀的历史文化,又紧随时代,贴近生活,与日常息息相关。
  为了展示语文课真正的魅力,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有渊博的学识,勤于广泛阅读汲取,熔铸专业素养。课堂教学的方法技能固然很重要,但离开教师扎实的学养,也只能沦为表面文章。语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些情况:有的教师限于学识水平,课堂上难以放开,教学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创造能力也缺少激发;与之看似相反的,也有些教师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精心准备,搜罗各种相关资料,自己尚不能消化,一股脑儿端给学生,教学环节失去了有机联系,变成材料的堆砌,让学生只觉眼花缭乱,来不及体悟,自然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更甚的是,有的教师平时教学干脆与考试直接挂钩,教师在明确的功利目的下教学,学生为应对考试在被动的状态下学习,这样短期内对提高成绩颇见效,然而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是狭隘之举,造成语文自身的美感和丰富人文内涵的缺失。这些现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恐怕并不鲜见,因而,注重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是上好语文课的根本保证。
  教师广收博取,对获取的知识融会贯通,课堂教学方能挥洒自如。一堂课既有宏观方向的把握,又在细微处有点点滴滴的渗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他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体验,启发引导,感染其心灵,开启其智慧,使学生徜徉在语文的锦绣园地里,乐而忘返。每一堂语文教学,既要突出教学目标和重点,完成相应的任务,又需要老师随机应变,也许,灵光一现,岔出的一条小路曲径通幽,让学生不期然柳暗花明,领略别一番境界。举例来说,字词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容易感到枯燥无味,如果不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加以引导,联系情境,使文字形象化,附着含蕴,教学立时变得生动起来,学生的所得往往也不止于一字一词。比如在高三复习字音的单元教学中,“啭”这个字不少学生觉得生疏而读错字音。我引导学生回顾王维写隐居之地辋川明丽田园风光的句子:“阴阴夏木啭黄鹂”;吴均《与朱元思书》中,让追名逐利者息心忘返的山清水碧的幽奇景色:“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转同“啭”);再补充欧阳修的《画眉鸟》一诗:“百啭千声任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这些延伸看似超出本堂课的常规内容,然正是这样的援引,一方面使要学的知识得以巩固,同时,相关的诗文又给学生洞开了一方窗口,心灵得到滋养。像《画眉鸟》一诗,老师稍加点拨,其中蕴涵的哲理,颇耐寻味,可以作为学生观察思考生活,进行写作的一个立意指向。
  比起别的学科,语文更贴近生活,贴近心灵,因而在教学中,语文承载的人文内涵应得到充分的展现,应发挥其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人格境界的功效。据此,举凡教材所及,人情物理、自然风景、思想的火花,我在课堂上无不引领学生体悟探究,所谓“琵琶弦上说相思”,“一枝一叶总关情”。语文教学是一个由外而内,与学生的性灵碰撞交融后,又化为修养与行为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起到重要的引介促成作用,这要求教师善于发现教材、利用教材,在看似平常处却能开拓扩展,翻出深意来。在诗歌鉴赏的教学中,做练习时,有一首文同的诗《北斋雨后》,题目要求赏析“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这一联里“占”和“寻”的炼字写景之妙。学生在对诗句意思把握的基础上,仔细品味,作如下回答:两鸟对鸣,双双跳跃,更能见出鸟雀鸣叫的欢快悦耳,竹枝的摇曳多姿,假若一鸟便有孤栖冷落之感,“占”是占有之意,写出鸟雀的欢喜得意神情;深秋时节,蝶儿已稀,故只写一蝶,因为这时花事已少,所以那只蝴蝶飞来飞去,四处寻觅。通过这一番鉴赏,见出了诗人对生活观察感受之细腻,描写之生动而富有情趣,叫人如临其境。教学至此,我加以点拨,通常我们说这是用了拟人手法,是以自己的心去体贴物情,因而物有了人的种种情态行为,这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很普遍,学生随即纷纷举例。我作补充归结,沈从文先生在《昆明的冬景》中写一只狗看到敞坪中卖肉的架子:“站在人圈子外边,用一种非常诚恳非常热情的态度,欣赏肉架上的前腿,后腿,以及后腿末端一条带毛小羊尾巴和搭在架旁那些花油。意思像是觉得不拘什么地方都很好,都无话可说,因此它不说话。因此它在等待,无助无望地等待。”作者细细体察一只狗的内心,写得多么富有情味。不仅如此,即使是一些无生命的事物,在人丰富情感的观照下,也仿佛与我们的喜怒哀乐息息相通。古人说“民胞物与”是要我们爱一切人和物类,而这体贴之情正是爱的根基。再进一步说,学过的诗歌中,还有这样的诗句:“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在这里,春风、蜡烛都成了懂得人心,替人分愁解忧的生命体了,由此出发,我们其实是可以生活在一个有情有意的美好世界中的。然而现实社会,在我们周围或来自媒体的报道,却有许多不如人意人心冷漠的事件时时发生,怎样改变不良的世风,让这个世界充满和谐友爱,我留下这个问题让学生课下联系当前的社会生活去深入思考,写一写自己的见解以作交流。
  除了培养学生的感悟思考能力以外,我在教学中经常创设情境,联系相关的资料,用优美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增强感染力,加深学生对于所讲解事物的情感。在联考试卷上有一篇散文阅读——《犁耙是农耕的一种符号》,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我给学生读散文家李汉荣在《父亲和他使用过的农具》一文里描写农人用耙劳作的一段文字:“我记得,耙田的时候是农人最潇洒的时候,耙在坎坷不平的土地上颠簸,农人随着耙的颠簸而颠簸,并努力在颠簸中保持平衡,农人的身体时而挺直,时而倾斜,时而左转,时而右旋,时而紧张,时而轻松,遇到急转弯,农人手挥牛鞭,鞭影在空中划过一道半圆,农人的身体随弯度的展开也呈弓形,弯转过来了,农人又挺直了身子,牛歌悠悠从口中流出——这一过程很像在河水里放筏的筏子客,峡谷里惊险,河湾里悠然,在风浪里与命运做着丰富的游戏。”这段文字充满动感,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农人劳作技艺的娴熟及展现的古朴的美,令对此略微有些印象的学生一下子感到生动而亲切。如此一来,两篇文章中赞美劳动,表达对土地热爱之情的相近的主旨也很容易被学生领会,并真正打动了他们的内心。我又向学生推荐古清生的《饭》这篇文章,提及其中所写的江南春耕之美,朦胧白雾般的细雨中,翠竹林里传出黄鹂竹鸡的啼鸣,农人披蓑戴笠,左手扶犁把,右手执竹鞭,赶着水牛耕田,水牛弯弯的长角瞅空挑一下田坎,一朵小黄花带着新鲜的土沾在牛角上,就有蝴蝶来绕着飞……如诗如画的意境令学生陶醉,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对于农耕文明遐思怀想,教师趁机引导学生探究,在现代化的今天如何传承这种文化精神。同时,课堂上这一类的联系引申促进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有利于推动他们去作广泛的阅读,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绝不是一潭静止的水,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知识,不断变化的生活以及我们所获取的种种感受体验,都是它的源头和水流。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在师生的积极互动中,每一堂教学连贯起来,形成一条汩汩的溪流,一路接纳融入师生所激发的思想灵性涓滴,潜汇暗涨,终成波光潋滟。
  语文课的魅力好似一曲终了,“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止”与“不止”之间,给学生留下广阔的天地,去思考,去领悟,去创造。
  作者单位:安徽宿州市第二中学。

打造高中语文课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