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朗读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尤为突出,对教与学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成功的范读,以声传意可以使学生很好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调动学生的情感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学生的朗读中,教师也可以了解他对作品的理解程度和掌握他的学习水平,从而对症下药,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言文 朗读 教法
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应是帮助学生构建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塑造健全人格,净化心灵空间,丰富思想感情,培养科学精神,发展创造思维。而我们在教授文言文时,往往忽视文言文阅读。我国流行的文言文教法是“串讲法”,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学生缺乏自我感知课文的实践活动。一篇文言文教完后,不少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心理上对文言文产生畏惧心理,离开了老师就不愿也不会独立阅读文言文,而且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这样教学,学生常会感觉学习文言文无非就是死记硬背,教师在长期的反复劳动中也是精疲力竭;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兴趣在日积月累的重复性工作中消耗殆尽。
因此,必须改变文言文教法,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二者应是有机的统一,而且“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其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而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一环。
文言文朗读教学的实施,应分步进行,逐层推进。
一、试读,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
近代教育心理学认为,体验成功是人们的共同需求,青少年学生的需求尤其强烈。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绩效的肯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
通过预习,学生对课文的生字词、有关作家作品的常识、以及文章的基本内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试读,特别是一些后进生,既能让他们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又强化他们预习的成功感,并且还能促进学生的下一次课前预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通过学生的试读,教师也可以从中发现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存在的普遍问题,避免重复出现。如在《师说》的教学中,学生易把“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读成“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在这里,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也”,在句中时一般表示停顿的语气词。再如,教授《劝学》时,学生在读“虽有(又)槁暴”、“君子博学而日参醒乎己,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这些语句时,不能注意到通假字的读音。教师还可借此时机向学生解释什么是通假字。
二、范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范读”是教师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教师范读的效果好,必然能使学生随着教师的范读进入课文所表现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语文课本上的每篇课文,都融入了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特别是文言诗歌,虽然短小,却意蕴深厚。教师如能在范读中“读之以情”,学生就会被深深地感染,从而积极、主动地理解课文、钻研课文。同时“范读”的本身又是对学生“授之于法”的过程,能起示范作用。
如在讲授《琵琶行》时,首先我放了一段哀婉缠绵的琵琶曲,看学生们都沉浸到音乐里时,我便和着音乐用舒缓低沉的声音范读了整篇课文,读过之后,学生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还有人要求再读一遍。我就顺势说,你们也可以配音乐读,学生们都跃跃欲试。读过之后,我让他们谈谈感受,他们都说文章很美,但又有一种凄凉的感觉。
三、品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果说试读和范读都是教师通过预设的阅读任务,体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品读文本”则是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有创意的发现和表达,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品读文本”是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学生会自主地探究文本内容,而字、词、句的训练也不知不觉地融入到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之中。避免了从字音、词义到按部就班的教法。
如在《鸿门宴》一文的教学中,由于文中的历史人物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学生很感兴趣。此时,我布置学生找出描写自己喜欢人物的句子,并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自由朗读。我发现一个学生读到“项羽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和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等语时,他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我问他为什么,他说:“项羽太轻信别人,太冲动,太没有心计了”。这样让学生读文章,然后再在生生、师生交流中随机就字音、词义、句意方面的问题互动。在完成对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体现了文言并重。
正所谓“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尔自知”,反复地读,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能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内蕴和丰富的情味,甚至包括作者难以用词语表达,然而又流淌于字里行间的微妙之处。此外,文言文的学习还要求学生多背诵。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说:“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读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只有烂熟于心,才能使学生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地。
作者单位:江苏溧水县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