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合理全面评价学生行为,促使探究教学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探究教学 有效性 方法 答案把控 评价方式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探究”是“探”和“究”的合成词,即是探寻追究。探究是一种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即人们对未知的事物有认识的愿望,想了解“是什么”;或想了解已知事物现状,即“怎么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来龙去脉,质疑“为什么会这样”。探究性学习是指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景,学生在这种情景中独立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一种学习方法。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的特征有三:“问题性”、“实践性”、“开放性”。
“问题性”是指探究问题要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学习,有了问题意识,才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才会由被动接受现成答案变成主动探寻事物究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实践性”是指探究学习强调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强调学生在直接阅读课文及课外读物中获得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图书馆、网络搜索需要的信息和资料,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知识。
“开放性”是指探究学习具有开放的视野,即使是正确的答案也不当作唯一标准,而是鼓励学生用发散思维多角度、多途径寻求更多答案,纵使找到答案也不意味着学习过程结束,还要鼓励学生在现成答案之外进一步探寻新答案。
二、探究教学的方法
(一)加强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探究性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及问题质量,能够改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对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等生的成绩的提升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了使探究性阅读更加顺利地实施,教师要运用各种可能的课程语文资源,为教学问题的提出创设探究的情境,从而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一般含下列步骤:
①精心分析教学内容及学生状况;
②根据大纲确定教学目标;
③理清教学思路及策略,精心将探究引入课堂教学中;
④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与评价,不断总结,不断改革,精益求精。
(二)发现式学习在探究教学中的重要性
善于发现问题,研讨问题,成为语文研究式课堂的灵魂。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我和学生一起走进了鲁四老爷的家中,当读到“但是谈话总是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一句时,有学生发问了,“为什么要用‘剩’呢?我组织学生很快展开了研讨,这时,我随机点拨了方法,可以横向用词比较,如“呆”“留”等,也可以体验“我”当时的心境,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很快便有了答案,从意义的发掘到意韵的探究,真可谓“涵咏功夫韵味长”。同例,在学习《项链》时,有学生读到“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一句时,总觉费解,在阅读空隙,我把同样费解的同学组织起来,交流自己的思考成果,很快便形成了共识。从字面意义的挖掘到人文情理的推断,处处都有探究。仍以《祝福》为例,学生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这无疑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意见纷纭,有“饿死的”、“冻死的”、“恐惧而死的”、“被礼教杀死的”,各种观点争执不休,我激励学生深层探讨,很快便都有了充足的理由,在接下来的小组交流中,学生侃侃而谈,想象新奇,异彩纷呈。
当然,人文性作为语文的重要特性,课堂探究中离不开熏陶、感悟,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发现美、感受美、探究美应该成为课堂探究的重要内容。仍以《祝福》为例,从小说表现的内容看,学生更多地看到了社会的愚昧、黑暗,看到了人性的虚伪,这都属于“丑“的范畴,但是,换一个审视角度,从文学的角度看,这里有没有可鉴赏的内容呢?课堂上,我给学生准备了丰富的文学审美知识,并提供了各种范例,组织学生超越作品,完成审美跨越,很快,就有了很多探究成果。
(三)加强问题式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心智状态出发,抓住学生与问题之间构建一座桥梁,从而启发学生思维,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问题情境的创设还必须注意要有针对性、启发性、梯度性和创造性。具体说,首先,问题的创设不能不分轻重,漫无边际,也不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是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学生思维上的疑点,以及他们关心的热点来创设问题。其次,创设的问题情景不能使学生不假思索地从教材中就能找到答案,而是要像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使之顿然注入活力,生起波澜,从而使学生的想像随之喷涌,智慧之花灿然开放。最后,创设的问题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要能促使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多层次思考,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边城》的教学中,老师提问:课文节选的部分,主要是写翠翠伤春感怀,爷爷悄悄为翠翠张罗婚事,以及让天保婚后乘船远行等。请大家在阅读时,看看什么地方或什么词句让你怦然心动、注目良久、品味再三?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考能力加强、思考步步深入,积极性得到发展。
(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以来提出了几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其中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能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状况,以及教学的需要灵活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在小组讨论中,怎样合作学习,怎样抓重点、难点,怎样提问,怎样讨论质疑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等,教师都要重点指导,适时点拨,由面到点,由扶到放,逐层深入,进而提高这些教学方式的效率。在“自主、合作、探究”时,要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思考和论述的锻炼机会,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表达的良好习惯。如小组在做最后总结时,总是推举小组中的同一位学生进行论述,那么就容易使其余几位学生形成依赖性,所以要让他们轮流阐述,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机会。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在讨论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不仅能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还能养成积极动脑思考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师对学生探究学习的答案把控及评价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要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指导,注重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评价作用。发展性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学生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能够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教师在课堂上的恰当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挖掘其内心潜在的动力,使其奋发向上,将内在的动力转化为外在的行动。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具有以下特点:
(一)教师的评价要有导向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不是简单的肯定或表扬,应该在正确处激发潜力,在错误处激发信心,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例如:在教学《雷雨》一文时,我让学生通过阅读剧本来探讨“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正的感情”这一问题。同学们结合文本各抒己见,所执观点不一,畅述了对该问题的见解。我肯定了学生的探究精神,针对学生的观点作出了深入的分析,使学生懂得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理解的多向性。通过课堂的评价,为学生指出探究性解读文本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