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杜十娘 茶花女 悲剧 尊严
摘 要:杜十娘与茶花女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两个经典的女性形象。共同的身份、相似的悲剧性命运使这两个人物形象具有了可供比较性阅读的参照意义。在对造成杜十娘与茶花女悲剧根源的探究中,以往论者多强调造成其悲剧的社会根源,而忽略了她们的悲剧结局更多的是一种自主性选择。她们同是用最宝贵的生命祭奠了人性的尊严,也正是在这种放弃和牺牲中,彰显出高贵的人性之美。
杜十娘与茶花女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两个经典的女性形象,尽管一个生活在十六世纪末封建社会的中国明代,一个生活在十九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国,但共同的身份、共同的社会地位、一度拥有美好的爱情又突遭变故而最终走向死亡的悲剧性人生,使得这两位女性形象具有了可供人们进行比较性阅读的参照意义。
在对两位女主人公悲剧根源的探究中,研究者往往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门第观念和等级制度①。毋庸置疑,以李甲之父李布政和阿尔芒之父迪瓦尔为代表的封建思想、传统偏见的确是酿成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然而,在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中,我们不应忽略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尽管杜十娘与茶花女的爱情都遭遇了来自外在的、社会的、他人的阻力,但这些并没有成为导致她们死亡这一悲剧结局的最直接因素。换言之,外在的一切并没有直接将她们置于死地,究其实,应该说是她们自己主动放弃了生存的机会并最终选择了死亡,这悲剧性的人生结局事实上是她们经过理性思考之后的一种自主性选择。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她们做出了这样残酷的最终选择?在对悲剧结局的自主性选择中究竟彰显了怎样的意义和价值?本文无意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茶花女》两部名作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比较,而仅想通过对两位女主人公悲剧结局的重新审视与思考,以期对这两个经典女性形象的悲剧意义和人格价值做出自己的阐释。
一
让我们先来看杜十娘在命运转折关头可以做出的人生选择。在惊闻李甲听从孙富的劝说而有意将她卖掉的消息之后,杜十娘并非只有死路一条——
她可以做出的第一种选择是:顺从李甲的安排,以一千两银子的价值完成李甲与孙富之间的交换,成为孙富的妾。有人可能会马上提出质疑——杜十娘一直深爱着李甲,她绝不可能顺从这种安排,这不符合杜十娘的性格逻辑。然而,这种质疑显然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是李甲背叛爱情在先!当李甲听从孙富的劝说决定将她卖掉之时,这种交易本身已经完全瓦解了所谓的“爱情”。既然如此,杜十娘做这种顺应命运安排的选择也就无须承受任何所谓“背弃爱情”的指责和自己的良心重负。而且,相对于妓院的非人生活来说,这种无须选择的选择毕竟也是一种“从良”;对于一位出身贫苦的柔弱女子来说,在那个女性只能依附男性而生存的古代社会,这毕竟也是一种出路和归属,然而,杜十娘没有顺应命运的这种安排。
她可以做出的另一种选择是:不从李甲与孙富的交易,从情理上跟李甲讲明白,继续跟李甲生活在一起。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呢?我认为是有的,原因有二:
首先,从李甲的性格因素分析,在李甲与杜十娘的交往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虽然懦弱无能,但并非老谋深算、阴险狡诈之辈。在小说中,我们看到:他虽然在孙富“句句在理”的劝说下动了心,却并没有当即答应孙富,而是说:“但小妾千里相从,义难顿绝,容归与商之。得其心肯,当奉复耳。”②可见,李甲对杜十娘并没有到完全丧尽天良、恩断义绝的地步。回到船上,李甲并没有对十娘蓄意欺瞒,还是希望与十娘商量、得到她的许可后再作决定的。既然这样,十娘也就完全有机会拒绝不从。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她对李甲的负心薄幸进行一番义正词严的痛斥,或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当初李甲几次得到十娘救助后所说的“若不遇恩卿,我李甲流落他乡,死无葬身之地矣!此情此德,白头不敢忘也”的前言相塞,那么从李甲那向来懦弱无主见的性格推断,他很可能会对十娘愧悔万分甚至马上后悔自己荒唐的做法的。
其次,这种推论可能成立的更重要的理由是:李甲之所以会为孙富的言辞所动,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对两人的未来茫然无计:一方面惧怕严父不肯接受十娘,两人不能为家庭所容;另一方面自己早已一贫如洗,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以后两人该怎样安身立命?与杜十娘对未来的胸有成竹相比,李甲的内心是空虚的、恐慌的、没有着落的。李甲所以能为孙富的言辞所动,在表面的绝情之下实有着对二人生存问题的无奈和苦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杜十娘向他及时道出百宝箱的秘密,可以说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用百宝箱“润色郎君之装,归见父母”,凭借着巨大的金钱力量就有可能让李父回心转意;万一李父仍不接纳,这价值万金的百宝箱也完全可以使他们生存无虞。另外,小说结尾处杜十娘将珠宝沉江后李甲“大悔”“恸哭”的反应,也从反面证明:如果李甲及早知道百宝箱的秘密的话,故事很可能会是另一种结局。然而,杜十娘没有这样做。她明明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她完全来得及挽回一切,但是她却没有做挽回自己命运的哪怕是些微的努力,她没有给自己机会,也没有给李甲机会。在听了李甲的话后,她几乎是不假思索地马上说:“明早快快应承了他,不可错过机会……” ——没有一句话的挽回,没有一句话的劝阻,甚至没有一句话的反抗与斥责!杜十娘的决定何其速也!
由此可见,如果仅仅是为了生存,杜十娘完全没到在这世界上没有一条活路的地步。不管怎样,她毕竟已经逃脱魔窟、实现了原来“从良”的理想。进行第一种无须选择的选择,跟着盐商孙富,虽然没有爱情,她至少也不失锦衣玉食的生活;进行第二种选择,在关键时刻及时向李甲道出百宝箱的秘密,彻底打消李甲对二人生存问题的危机意识,也极有可能继续跟着李甲,衣食无忧地度此一生。总之,杜十娘之死的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原因并不是任何外在的、社会的、他人的因素,而是她本人在成熟、理性的思考之后所作的自主选择。那么,杜十娘为什么非要选择死亡呢?为什么一定要将生命与爱情一起捐弃?无疑,这正是探究杜十娘悲剧意义的关键之所在。
我认为,杜十娘的死是为了人的尊严。可以说,她是用生命祭奠了最宝贵的人性的尊严。
对身为妓女的杜十娘而言,恢复人的尊严的强烈愿望是与对真正爱情的追求分不开的。在多年的妓女生涯中,她有心积攒了珠宝,就是为了有朝一日从良,找一个真心相爱的人共度一生。不妨说这种真诚执著的信念就是支撑她七年来备受屈辱而生存下来的唯一的力量,是闪耀在杜十娘暗无天日的妓院生涯中的一点希望的火花。终于,七年的等待,她等来了一个李甲。我们看到,她所看中李甲的,首先不是李甲的“财”——她已为自己积蓄了下半生的生活资本,完全不需依仗对方的经济力量,而且越是后来李甲到了囊箧空虚、衣衫典尽的地步时,十娘越是“见他手头愈短,心头愈热”;其次,也不是李甲的“才”,从小说中我们丝毫看不出李甲有什么文才武略,而且也并不见杜十娘劝他去专心科举、博取功名,像其他许多文人与妓女的恋爱故事一样。那么,杜十娘所看中李甲的到底是什么呢?——只是他的“忠厚志诚”!以杜十娘的绝代风华、颖慧过人,为什么她所看中的不是意中人的风流倜傥、潇洒儒雅、才华出众,而单单仅是“忠厚志诚”而已呢?原因只能是,多年的风尘生活,使得杜十娘对那些寻花问柳的花花公子们厌恶已极,而不论有才者还是有财者大都风流成性,都不是可以仰仗终身的人。而她最向往的就是一份平静稳定的家庭生活,因而对方的忠诚厚道、老实可靠才是她最为看中的。
[##]
在有了这位“忠厚志诚”的意中人之后,杜十娘便开始为两人的结合而苦心孤诣地筹划了。事实上,在整个故事里,我们所看到的李甲从始至终都只是一个没有头脑、得过且过的被动者,从始至终都是杜十娘在绞尽脑汁地筹划他们的每一步行动。为了实现与李甲的结合,杜十娘可谓费尽心思:是她首先抓住机会,让老鸨答应了三百两银子赎身的承诺;是她先帮助李甲完成了一半的赎金。从妓院赎身之后,两人该怎样安排日后的生活?在李甲尚且“展转反思,尚未有万全之策”的时候,十娘就早已作了切实可行的设计:那就是在李甲之父盛怒之下不可能接受的情况下,二人先浮居苏杭,待日后李甲先回家劝解应允之后,再夫妻同归。但从十娘姊妹处借来的仅有的二十两白银又怎够两人路途的资费和“浮居苏杭”的花费呢?这些李甲都是没有充分考虑到的。对此,杜十娘却是心中有底、成竹在胸的:她要在适当的时候,向李甲道出百宝箱的秘密——有了价值万金的百宝箱,即使仍无法让李父回心转意,至少他们也有了日后赖以生活的资本而生存无虞。这是一番多么周全详赡的安排!这是一片多么痴情痴意的苦心!未来的出路,由她来筹划;经济的来源,由她来提供。她要的只是一个忠厚老实、守情不移、能够托付终身的人。然而可悲的是,李甲却用他的背信弃义,粉碎了十娘对未来的全部希望和憧憬……
对于“心性高贵,身为下贱”的杜十娘来说,这一生梦寐以求的,是真诚的爱情,更是做人的尊严!这短暂的一生,从十三岁被卖到妓院,便被迫强颜欢笑出卖自己的尊严;结束了七年地狱般的妓院生活,刚刚以为脱离苦海重见天日,却万没料到竟仍是被人像商品一样地出卖!所以,在听到李甲那番话之后的一瞬间,她就已经完全绝望,她唯一渴望的就是就以速死来尽快告别这个让她绝望的世界!所以,当此之时,她没有哀求,没有斥责,也没有挽回——虽然一切都还为时未晚。对杜十娘来说,被李甲出卖掉的,不仅是对爱的美好憧憬,更有人的尊严。即使可以改变李甲的决定、挽回被卖的结局,但她所追求的爱情已经变质,此时的李甲在她眼里已经如同路人般的陌生,所以,一切挽回的努力都已经全然没有意义。对于心性高贵的杜十娘来说,与其没有尊严地活,不如尊严着去死。既然从来无法自主地选择怎样生,那么,就拥有一回自主地选择死的自由吧!既然生命中从来没有过人的尊严,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尽展人性尊严的高贵吧!于是,我们看到,十娘从容赴死的场面是那样的撼人心魄,犹如一次庄严的人生的盛典:她一丝不苟地盛装而出,她在最后的时刻向李、孙二人以及众人逐一展示那一件件价值连城的珠宝,其实就是在展示她作为人的尊严!她死得是那样从容,那样悲壮,令观者为之动容,令江水为之呜咽……
二
与杜十娘一样,茶花女的爱情也遭到了恋人父亲的坚决反对。而同样是迫于父亲的巨大压力,与李甲对杜十娘的无情背叛不同,阿尔芒对茶花女的爱情是执著而坚定的。不论是外界的非议还是父亲的威压与恳求都不能使他放弃爱情。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设想,如果茶花女也同样置阿尔芒父亲的威胁和恳求于不顾,毅然与阿尔芒结合在一起的话,阿尔芒的父亲也只能是无可奈何的。他们本可以演绎一段有情人战胜世俗偏见而终成眷属的佳话……然而,茶花女却主动放弃了宝贵的爱情,继续着原来的自我摧残的生活,最终在疾病的折磨和阿尔芒的误解与怨恨中凄惨地走向死亡。对于刚刚从爱情中获得新生的茶花女来说,可以说,对爱情的放弃和牺牲也就是对最宝贵的生命的放弃……
那么,茶花女为什么要做出如此巨大的牺牲服从阿尔芒父亲的意志呢?茶花女对爱情从坚守到放弃,促使其发生转变的是阿尔芒的父亲跟她的那番谈话,因此我们还是从那次谈话说起。
在谈话过程中,阿尔芒的父亲在了解了茶花女为爱情所做的一切后,尽管改变了原来对她的鄙视态度,但是老先生却明确地指出——整个社会不会接受和原谅这种结合,“人们可不管阿尔芒是不是爱你,你是不是爱他;人们可不管这种相互之间的爱情对他是不是一种幸福,对你是不是说明在重新做人;人们只看到一件事,就是阿尔芒•迪瓦尔竟然能容忍一个妓女……”③ 而来自社会的歧视与排斥将最终断送阿尔芒的事业和前程……从这个角度讲,正如老人所说“你爱阿尔芒,你就只能用这个方式向他证明你的爱情:为他的前途而牺牲你的爱情”。而且,如果他们执意要结合在一起的话,受到伤害的不仅是这位老人,还会殃及一位无辜的姑娘——阿尔芒的妹妹的美好未来。她的未婚夫家已经知道了阿尔芒在巴黎的行为,并宣称如果阿尔芒继续这样生活下去,他们将取缔婚约。
由此我们可以判定,促使茶花女放弃爱情的原因是:一位善良的老人将要承受他人的非议和歧视,一个正对生活怀着美好期待的姑娘将会无辜地受到伤害,还有,阿尔芒的事业和前程……但这些就是促使茶花女放弃爱情的全部原因吗?我认为不是。只能说,以上这些因素使得本性善良的茶花女内心产生了矛盾、痛苦和动摇,却并不是促使她最终决定放弃爱情的决定因素,因为她深深地知道,对自己而言,爱情就等同于生命啊!那么,最终促使茶花女决定放弃爱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什么才值得她为此付出爱情与生命的昂贵代价呢?我认为,是尊严!
在与茶花女的谈话中,起先这位老人对茶花女仍然带着根深蒂固的歧视与偏见,认为“凡是妓女都是一些没有心肝、没有理性的生物”,是“一架榨钱的机器”。但是当他知道了茶花女为爱情所做出的牺牲以及她对平淡朴实的家庭生活的真诚渴望时,他对茶花女开始产生了一种理解和尊重,谈话的语气也由“指责和威胁”转变为真诚的“请求”。这位老人甚至用这样的语言来评价茶花女:“你心地好,你的灵魂里有很多善良的想法是一般女人所没有的,她们也许看不上你,却及不上你。”阿尔芒曾经对茶花女说过自己的父亲是世界上最正直的人,现在能够得到他的理解和尊重,使得茶花女无比的感动和感激。茶花女何尝不知道,对她来说放弃了这来之不易的爱情,也就是放弃了生活中美好的一切,也就意味着走向毁灭与死亡。这种牺牲是沉重的、痛苦的,但因为能够“赢得这个正直的老人对我的尊敬”,使得茶花女的心中“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圣洁的自豪感”,“当我想到这个为了他儿子的前途而向我恳求的老人,有一天会告诉他女儿要把我的名字当作一个神秘的朋友的名字来祈祷,我的思想境界就与过去截然不同了,我的内心充满了骄傲”。正因如此,在茶花女决定做出牺牲放弃爱情的时候,她再一次郑重地要老人一一回答她的问题:
“你相信我爱你的儿子吗?”
“你相信这是一种无私的爱情吗?”
“你相信我曾经把这种爱情看作我生活的希望、梦想和安慰吗?”
在得到老人完全肯定的回答之后,茶花女又要求老人像吻他的女儿一样地吻自己——她所要的老人的肯定的答复,其实就是对她即将做出的巨大牺牲的价值的再一次确认;她所要的这个象征着尊重、信任与爱的吻,其实是要老人再给她一些战胜爱情、牺牲爱情的力量。
也许有人感到无法理解——还有什么比爱情更美好呢?还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呢?为什么茶花女把人的尊严看得比爱情、比生命更高呢?我想,只有对茶花女在当时社会的生存状况作具体的考察,我们才可能理解她的选择。
在与阿尔芒相爱之前,茶花女是一个丝毫没有尊严的、为世人轻贱的妓女。尽管表面上拥有的是浮华奢靡、一掷千金的奢侈生活,但她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不过是有钱人的玩物:“我们不再是人,而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在黑暗的妓女生涯中,如果说杜十娘是怀着对未来的希冀(从良)而生存,有着生命的支撑点;茶花女则是看到了一生的尽头:“我们像野兽似的被提防,像贱民般的被蔑视。包围着我们的人都是一些贪得无厌好占便宜的人,总有一天我们会在毁灭了别人又毁灭了自己之后,像一条狗似的死去。” 尽管她深深地厌恶这种放荡颓靡的生活,然而又找不到其他生活的门路、看不到一丝生活的希望,于是便在这种已成惯性的生活方式中沉沦下去,得过且过、自暴自弃,在酗酒、失眠、欢宴中麻醉着自己也摧残着自己。
[##]
一般来说,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已经习惯于逢场作戏的妓女是不肯轻易相信什么爱情的,相反,她们总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侵害而给自己穿上厚厚的盔甲:“她们深思熟虑,因此远比一个被母亲和修道院看守着的处女防范得周密。”为什么茶花女最终会相信阿尔芒的爱情?是什么溶化了她内心防范的坚冰?是阿尔芒对她真诚的怜惜、关爱、同情,而这一切的基础则是对她人格的尊重。
我们看到,从一开始阿尔芒就是把茶花女当作一个纯洁的姑娘而不是一个妓女来爱的。当阿尔芒为茶花女与老公爵保持着关系而痛苦不堪的时候,精通世故的老妓女普律当丝曾给了陷于爱河中的阿尔芒相当实际的规劝,那就是:仅仅把她当作一个妓女去爱,而不是像爱一个普通姑娘一样地要求她;为了两人的利益,不能把这爱情看得过于认真,不要限制和要求她的生活。然而,阿尔芒做不到!他完全像爱一位纯洁的女子一样爱上了茶花女,尊重她、同情她、关爱她,没有一丝一毫的轻浮和轻率。正是这种建立在人格尊重基础上的真诚的爱,渐渐溶化了茶花女内心防范的坚冰,也复苏了她纯洁的本性……她渴望远离巴黎到乡下去过只有他们两个人的清静生活;她卖掉了所有的东西,“丝毫不留下过去的痕迹,谁也不知道我是谁”;她为了独自还债而瞒着阿尔芒卖掉马匹、首饰,当阿尔芒知道后责怪她时,她说:“你以为我会把你的爱情和马车、首饰相比吗?你以为我会把虚荣当作幸福吗?一个人心中没有爱情的时候可以满足于虚荣,但一旦有了爱情,虚荣就变得庸俗不堪了。”在这里,我们还看得到过去那个自暴自弃的茶花女的影子吗?她已像一只金色的凤凰,在阿尔芒对她的尊重与挚爱的烈焰中涅??升华而获得了新生。
然而,在茶花女拥有了阿尔芒诚挚的爱情,也赢得了阿尔芒的尊重和敬慕之后,却遭到阿尔芒的父亲的坚决反对,这使茶花女恍然明白了:在阿尔芒之外,自己在其他人眼里仍然“只不过是一个妓女”,自己依然挣不脱的是附着在“妓女”这个名词上的一切羞耻与卑贱。茶花女像阿尔芒一样尊重眼前这位正直的老人,如果自己放弃爱情、放弃渴慕已久的幸福能够换来这位老人的尊重的话,如果这一切牺牲换来的是人的尊严的复归的话,这种牺牲就有了无可比拟的价值。正是这种能够赢得他人尊敬的愿望压倒了一切,压倒了对爱情与幸福的渴望,使茶花女产生了从未有过的自豪感、崇高感,也正是这种自豪感、崇高感,在以后无数次受到阿尔芒因误解而对她的羞辱和报复时,给了她支撑下去的力量。在爱情(生命)与尊严之间,她最终选择了牺牲爱情以赢得尊严。可以说,茶花女是为了他人的尊敬、为了人的尊严而主动放弃了她最宝贵的爱情与渴望已久的幸福的。真正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尊严故,二者皆可抛。
当然,从另一方面看,茶花女的死也是对那个冷酷社会的血泪控诉。当她渴望告别过去、热切向往着新的生活时,这个冷酷的社会却向她紧紧关闭了通往新生活的大门,不给她重新做人的机会和权利;阿尔芒用尊重与真诚的爱情唤醒了她的新生,她却不得不用这种牺牲爱情、毁灭自己的残忍方式去换取她所渴求的人的尊严。茶花女短暂的一生,就是人的尊严的被迫沦丧、复苏以及为得到尊严而最终牺牲了一切的一生……
妓女本是阶级社会中的畸形产物,妓女生活是对人性的一种可怕的扭曲和异化。从本质上说,再名噪一时的名妓也不过是供有钱人取乐的高级商品,在表面的风光浮华背后,是尊严被践踏、人格被损毁的屈辱。于是,对人的尊严的追求,成了这些不幸女子内心深处最执著的渴望。在爱情与尊严被自己所爱的人出卖之时,杜十娘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这种唯一能够昭示自己尊严的方式;茶花女也用最高昂的代价——对爱情与生命的放弃换取了人的尊严,她们同是用自己最宝贵的生命祭奠了人性的尊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社会制度有何不同,尊严始终都是人性本质中永恒不变的要义,正如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中所说“人本身就是尊严”。随着传统价值观的衰落,在当今世界东西方都出现了某种伦理危机和道德滑坡的背景之下,对人性尊严的呼唤更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一九九三年斯威德勒在《全球伦理普世宣言》中便将“每一个人均拥有不可剥夺和不可侵略的尊严”④作为全球伦理的第一前提。杜十娘与茶花女,这两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女性形象,她们以生命为代价所追求的人性尊严,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尽管冷酷的社会赋予她们的是最低贱的身份、最卑下的地位,但在一代又一代世界读者的心目中,她们永远是美丽、圣洁而高贵的。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袁韵,浙江万里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①宋改新.污泥中开放的圣洁花——杜十娘、莘瑶琴和茶花女比较[J].阴山学刊,1994(2);裴贵强、李贵杰.浅谈杜十娘悲剧的社会意义[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1)等文都持此观点。
②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冯梦龙原编.杜十娘怒沉百宝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以下有关引文皆出于此。
③小仲马. 茶花女[M] .王振孙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以下有关引文皆出于此。
③孔汉思•库舍尔.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M]. 何光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