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97817

[ 祝小涵 文选 ]   

两种成长模式及其与成长母题的联系

◇ 祝小涵


  关键词:成长模式 成长母题 对比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圣经•新约》中的“浪子回头”和美国成长小说里较有代表性的《好小伙儿布朗》的对比研究,从主人公的成长过程、成长条件、情节模式和成长故事背后所蕴含的道德寓意四个方面对这两个故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反映了这两种不同的成长模式及其与不同成长母题的联系。这两部作品的相似之处也反映了《圣经》对后世文学作品的深远影响。
  
  一、引言
  
  《圣经》作为一部宗教经典,同时也是一部对整个世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文学巨著。但在《圣经》的文学研究领域,《旧约》相对于《新约》似乎被赋予了更重要的地位, 因为《旧约》比《新约》文类更丰富,文学性也更强。但不可否认,西方文化有两个来源——希腊、罗马文化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化,而西方文学作为西方文化的一种载体,归根结底也来源于这两种母体文化。《新约》是基督教出现以后的宗教文献,同时受到了希腊哲学、认知传统和基督教的深刻影响,其对于西方文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所要讨论的“浪子回头”(The Prodigal Son)就是《圣经•新约》里四部福音书中被誉为文学性最强的《路加福音》中最著名的寓言故事(Story Parable)之一。“浪子回头”出现在《路加福音》的第十五章,是一篇很有影响的“道德说教性寓言”。它讲述了一个犹太青年远走他乡,耗尽财产,历经磨难,最终醒悟过来,回到家里,决定脚踏实地地生活的故事①。
  青少年的成长问题一直是美国文学关注的焦点,在美国文学史上,描写青少年成长心路历程的名家名作不计其数,如麦尔维尔的《白鲸》、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斯帝芬•克莱恩的《红色勇士勋章》、赛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等。本文所要讨论的霍桑的《好小伙儿布朗》就是美国成长小说的经典名篇,是一部典型的精神成长小说。
  基督教文化尤其是清教文化是美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圣经》尤其是《新约》作为基督教的正宗文献对美国文化和美国文学的影响不言而喻。霍桑的世界观深受清教徒意识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除了刻意表现基督教关于罪恶与人类本性外,艺术上还大量借鉴《圣经》中的意象和象征。本文通过对“浪子回头”和《好小伙儿布朗》的比较阅读,主要探究了成长的不同模式及其与成长母题的联系,借此也折射出《圣经》深远的文学影响。
  
  二、“浪子回头”的阐释
  
  “浪子回头”讲的是一个犹太青年从父亲那里分得一份财产后,离开家乡,外出闯荡,但是他却任意放荡,终致一贫如洗,沦落到要替别人放猪为生的地步。这之后,他终于认清了自己的过错,决心回到父亲身边重新生活,而他的父亲也宽容地接纳了这个“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儿子② 。“浪子回头”篇幅虽短,却“包含了一个成长故事的雏形”③,它可以说是流行于西方的教育或成长小说的原型。
  1.成长过程
  概括地讲,“浪子”的成长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犯罪→堕落→忏悔→救赎。弗莱就把这种贯穿于《旧约》、《新约》的普遍叙述模式概括为U形结构:先是犯罪、堕落,然后是悔罪和拯救的循环运动,其发展曲线就像英文字母的U。《圣经》里很多故事都可以在这种先下降后上升的叙述结构中找到合理的解释。
  2.成长条件
  每个人成长的过程都会受到其性格及所处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和主人公自身的经历和情感体验构成了主人公成长的条件。其中,主人公的性格是成长的主观条件,而其所经历的事件和环境则是其成长的客观条件,“浪子”也不例外。
  (1)主观条件
  从浪子的成长故事里可以看出,他出身于一个富裕家庭,又正处于幼稚和成熟之间的阶段,而且开始独立思考,认为自己已经有了独立生存的能力,希望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过度的自信和膨胀的野心终致他离开家庭的庇护,独自外出闯荡。
  (2)客观条件
  在浪子的成长过程中,他所经历的磨难和他开明的父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磨难:年龄和磨难是人类抱在胸前抵抗人生残酷的减震轮胎;人需要足够的年龄和经历才能避免心灵受到过早的创伤,走向成熟。年轻的浪子就只有靠磨难来历练自己了。
  帮教者:“浪子回头”里的父亲扮演了一个帮教者同时也是施救者的角色。这位父亲先是公正地分给小儿子他应有的一份产业;与此同时,他也给了儿子自由,随他处理自己的产业,不限制他的去向和行为。这是父亲给儿子的一个考验,他非常有耐心地等待儿子入世去历练,去领悟,等着儿子觉悟和悔过。等到儿子幡然醒悟,回到自己身边后,父亲又不计前嫌,宽容地接纳了儿子,为儿子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结局。这引起了大儿子的不满,觉得父亲不公正。但父亲却没有压制长子,非要他服从,而是不顾自己长辈的身份,出到屋外向大儿子解释以求得理解,充分反映了父亲的宽容仁慈。故事篇幅不长,共三十二句话,但关于父亲在小儿子回家后的言行的描述却占据了十三句,而且生动感人④,足见父亲这个帮教者同时也是施救者在浪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3.成长模式
  在历经了磨难、获得顿悟后,这个犹太青年终于认清了自己,回到家乡,回到父亲身边,决定开始脚踏实地的生活。
  有学者曾总结出成长小说的典型情节模式⑤:诱惑→出走→考验→迷惘→顿悟→失去天真→认识人生和自我。虽然这个情节模式也可以用来大致概括“浪子回头”这个故事,但它却无法反映出“浪子”成长过程背后所蕴藏的更重要的道德层面上的救赎主题。为此,我们不妨使用图表来展示浪子的成长过程(见文尾)。
  4.“浪子回头”的寓意——基督教的“救赎”理论
  “浪子回头”是一篇道德说教性寓言,语言上沿袭了《圣经》简约朴素的风格,故事情节也不复杂。它更重要的主题是传播基督教的教义,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目的。
  基督教的核心教义就是忏悔与救赎,上帝的责任就是要拯救人类,包括迷失了方向而陷入罪恶的人们,所以耶稣才会说:“对于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所有的欢乐甚于对那九十九个无需悔改的义人。”⑥ “拯救就是凭靠对上帝宽恕性和圣洁性之爱纯然的诚笃信仰,将灵魂推向一个更高的内在力量和信仰的境界”,而“拯救的手段是教育,教育人达到对上帝正确、实际的认识”⑦。
  “救赎”理论在“浪子”的故事中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浪子”在外出闯荡、历尽磨难后,才想到自己得罪了上帝、得罪了父亲,想要回到父亲那里去。在《圣经》,尤其是《旧约》中,上帝经常被描绘成一个父亲的形象,所以父亲对浪子的归来所表现出的宽容和欣喜也就不难理解了。浪子回到父亲身边,也就是回归了上帝,回归了基督教。这一认识过程就是成长,这种认识也就是对基督教信仰的皈依,他的成长过程充分展示了基督教的救赎功能。因为基督教已经超出了犹太教狭隘的门户主义、宗派主义,把救赎目标扩大到全世界,欢迎各民族的信徒和追随者,所以耶稣才会在他宣讲的寓言故事里强调宽恕以及接纳改变信仰的人和有罪的人。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基督教最后赢得了广泛的信徒和支持者,并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
  
  三、《好小伙儿布朗》中布朗的成长
  
  在美国文学史上,青少年成长小说占有显赫的地位。霍桑更是被誉为美国小说史上关注青少年成长问题、并通过小说形式成功地予以表现的第一人。与“浪子回头”所讲述的具有明显的道德教化意味的成长故事颇为类似的是,霍桑所创作的短篇《好小伙儿布朗》⑧中布朗的成长故事也有浓重的道德寓意。通过对好人布朗(Goodman Brown)一次似梦非梦、亦幻亦真的森林之旅的描述,霍桑向读者阐释了其对人类成长经历和人类性本恶的思考。为了方便比较,笔者也将从成长过程、成长条件、成长模式等方面对“布朗”的成长故事进行更为深入的考究。
   [##]
  1.成长过程
  和“浪子”U型的成长过程相比,布朗的成长过程是下降的直线型:犯罪(受到诱惑参加魔鬼的聚会)—→堕落(经历思想斗争—→一次次目睹至爱亲朋赶往魔鬼的聚会—→万念俱灰)—→顿悟(人世间没有善,人人皆有隐秘之罪)—→毁灭(彻底绝望—→郁郁而终)。
  
  2.成长的条件
  同样,布朗的成长既有客观条件又有主观条件的影响。
  (1)主观条件——人性本恶
  布朗的本性也是有罪恶的一面的,故事一开始,他抛开新婚燕尔的妻子去参加神秘未知的魔鬼的聚会,不能说只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还因为他内心也隐藏了人皆有之的“恶”,最终才会无法抵制邪恶的诱惑,踏出迈向地狱的第一步。在森林里黑暗的旅途中,布朗也曾有过犹豫,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在顿悟到罪恶的隐秘性和普遍性后,他别无选择,只能颓废和消沉,抑郁而终。
  (2)客观条件——外界的诱惑
  帮教者:魔鬼(带着蛇形拐杖的老人)、参加魔鬼聚会的“好人”们。
  和“浪子回头”中的父亲拯救并宽恕浪子有所不同的是:布朗的帮教者将他引领上了一条生命的歧路。在那个持蛇形拐杖的老人(象征着邪恶的撒旦)的引诱下,纯真善良的布朗一步一步陷进邪恶,不能自拔,最终被带入魔鬼的洗礼仪,就像伊甸园里天真无知的亚当和夏娃在蛇的引诱下偷吃禁果一样⑨。而那些参加魔鬼聚会的布朗的启蒙老师、教堂执事和牧师、名门淑女、富家寡妇,还有他的妻子费丝虽然没有直接诱惑布朗走向邪恶,但是他们对邪恶的追随和信仰却让布朗深刻地认识到一个残酷的事实:世上只有虚伪和邪恶。人人皆有隐秘之罪。他们和那个为布朗引路的魔鬼虽然让布朗一夜之间摆脱了幼稚的自我,获得了顿悟,但是他领悟到的却是罪恶的普遍性和隐秘性,他也因此失去信仰和对生活的热情,萎靡不振,最终抑郁而死,正如蛇把亚当和夏娃引向智慧,却也导致他们被逐出伊甸园,开始独立生存的受难历程。
  3.成长的模式
  布朗一夜之间摆脱幼稚、获得顿悟、走向成熟。但和犹太浪子不同的是,他的成长结局是消极的:他虽认清了人性本恶的实质,却是以失去信仰和生命为代价而获得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其成长是反向的,所以将这篇小说称为“反成长”小说似乎更为妥帖。
  4.布朗成长故事的寓意——“原罪”和“性本恶”
  根据基督教教义,自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因受到蛇的诱惑而偷吃禁果后,人类就背负着与生俱来的“原罪”。这一观念已成为西方文学中的重要母题,最典型的代表作就是英国诗人弥尔顿所创作的《失乐园》。霍桑的世界观深受清教徒意识影响,在他看来,一切社会问题和矛盾都源于世界上固有的一种抽象的“恶”,这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创作倾向。“原罪”和“性本恶”的母题就体现在了布朗的成长故事中。布朗通过发现人固有的虚伪和邪恶这一残酷的事实而成长,所以他迷惘失落,走向堕落也就不足为奇了。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浪子”和“布朗”的成长过程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曾经离开了熟悉的成长环境,出走到未知的领域,然后经受磨难和考验,从而完成对自我及其他事物的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完成了从天真无知到成熟的成长历程。但是他们的成长结局却迥然不同:“浪子”最后回到家乡,回到父亲身边,重新融入到时代和社会之中,他的成长结果是积极的;而布朗却因为经不住撒旦的诱惑从天真的世界坠入了复杂、邪恶的成人世界,最终对人性失望之极,失去了信仰和对生活的热情,在郁闷中撒手人寰。与“浪子”不同的是布朗的成长中缺失了忏悔和救赎的过程,因为他背弃了上帝而接受魔鬼的诱惑,结局只能是下地狱。
  “浪子”与布朗不同的成长结局背后蕴含了不同的基督教道德说教寓意。“浪子回头”选自《圣经》里耶稣讲的一个寓言故事,是表达天国之爱,上帝之爱的喻体,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宣扬基督教教义,所以这个沐浴了宽恕和圣洁之爱的浪子当然会有积极的成长结果;而《好小伙儿布朗》反映了霍桑对“原罪”和“人性本恶”等问题的思考,与《圣经》中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的故事形成了鲜明的类比。由于布朗抛弃了上帝而接受了魔鬼的诱惑,他也只能和背叛了上帝的亚当、夏娃一样受到惩罚。
  积极成长通常使主人公融入到主流社会所推崇的生活方式,皈依于社会秩序所承认的信仰和理想。很多传统的成长教育小说就是采用的这样的叙述模式,如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斯帝芬•克莱恩的《红色勇士勋章》和《敞篷车》。而反成长往往表现为主人公顿悟后对人世感到绝望,精神反而更加漂泊无依,消极避世。如赛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本文只选择了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两个成长故事加以分析,从两个作品的相似之处不难看出《圣经》对后来的文学作品的影响。但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成长小说在情节模式、成长条件、成长结局等方面,会有很大的不同,反映了不同的哲学思潮和价值取向,这些问题还值得深入研究下去。
  (责任编辑:水 涓)
  
  附:浪子成长模式图
  
  
  作者简介:祝小涵,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育理论。
  
  ①②④⑥ 《圣经•新约•路加福音》15:11-32,20-32,7。(译文选自《圣经》,中国基督教协会,1998年版,本文关于《圣经》文本的内容均引自此。)
  ③ 刘意青:《<圣经>的文学阐释: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72页。
  ⑤ 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84页。
  ⑦ 特洛尔奇:《基督教与现代》,刘晓枫编,朱雁冰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181-182页。
  ⑧ Nathaniel, Hawthorne. Young Good man Brown.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4th ed., shorter.Ed. Baym, Nina, et al. New York and Lon-don; W. W. Norton & Company, 1995. 本文所涉及该小说文本内容均引自此,译文由笔者翻译。
  ⑨ 《圣经•旧约•创世记》3:1-24。
  
  参考文献:
  [1] 陈钦庄:《基督教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梁工主编:《基督教文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3] Frye, Northrop. The Great Code; The Bible and Literature. New York and London;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ublishers, 1982.
  [4] 董衡巽主编:《美国文学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两种成长模式及其与成长母题的联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