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爱尔兰著名小说家乔伊斯完成并出版了他最后一部杰作《为芬尼根守灵》,两年后他在瑞士的苏黎世撒手人寰。在这部小说中,乔伊斯写道:“百感交集,一点麻烦,有谁能理解我?在千百年的茫茫黑夜中有谁呢?”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今天还有谁在阅读和理解乔伊斯的这部呕心沥血之作呢?乔伊斯在为谁守灵?为自己?为他的时代?为现代主义?还是为西方传统的小说观念?乔伊斯精心设计的诸多谜语谁能解答?时至今日,无论人们对乔伊斯的评价如何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但有一点似乎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乔伊斯的这部小说终于成了西方文坛上地位极高、争议极大,而又极少有人问津,更是鲜有人能够读懂的奇书。
如果说,《尤利斯西》是很难翻译的,但我们毕竟已经有了两个优秀的译本:萧乾、文洁若和金?的译本。然而,面对《为芬尼根守灵》,几乎所有的专家学者都认为此书是不可翻译的,如果硬译,将使书中意蕴尽失。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刘象愚教授应河北教育出版社之邀,拟编一套《乔伊斯选集》。之所以编选集而不是全集,并非乔伊斯作品太多,无法收全,而是因为《为芬尼根守灵》是无法翻译的,而缺少了这部小说的《乔伊斯作品集》,便只能算是选集了。为了弥补这一缺憾,编者拟翻译缩写小说各章的大致内容,以便真正有兴趣的读者日后去阅读原文。当然,由于种种原因,时至今日《乔伊斯选集》尚未问世,关注和喜欢乔伊斯的中国读者仍然在期待和盼望之中。
《为芬尼根守灵》的创作构思于上世纪20年代,历时17年而成书。这部作品在晦涩和神秘方面大大超过了已经相当难读的《尤利西斯》。乔伊斯把意识流技巧和操纵语言的实验推到了极端,使这部作品至今仍是研究家们众说纷纭、难于索解的“天书”。即便是乔伊斯的朋友,他们在书中看到的差不多全是双关语。他们先是不了解,然后是不高兴,最后是生气、伤心,或是嘲讽。1926年11月15日,庞德在给乔伊斯的信中写道:“我将再试一次,但是迄今为止,我是一窍不通。至今没有任何头绪。如此旁敲侧击、拐弯抹角有何用处,除非是神意不可知,或者是花柳病秘方,非琢磨明白不可。”作家威尔斯认为,这本书是“一些巨大的谜”。普通读者不会从中获得乐趣,也不会从中获得“一些新鲜的、有启发性的东西”。他问道:“这个乔伊斯是什么玩意儿,能要求我从我还能活着的几千小时清醒时间中拿出那么多小时去琢磨他,去弄清他那些异想天开的古怪念头和表达方法?”乔伊斯的弟弟斯坦尼斯劳斯(Stanislaus)在给哥哥的信中说,这本书“令人厌倦到了不可名状的程度……是文学走上绝路之前漫无目的的瞎闯……如果我不认识你,我看这东西绝不会超过一段”。乔伊斯则戏言本书将使评论家至少忙上300年。乔伊斯总是自信他的天才非同凡响,以致他的任何一个怪念头都是有道理的。希望人们将读他的书作为终身职业。①当然,这部小说也被有些学者认为是“一部非常滑稽的书”②。
乔伊斯在完成了《为芬尼根守灵》后,曾对一个朋友说:“我已经什么都试过了。”言语之间表明,他已经心灰意冷。在今后余下的日子里他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去经历的了,也没有什么值得他去发现的了。“疾病加上疲惫,使他感到不论采取什么行动,不论怎样选择,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③在这部小说的最后,女主人公安娜长达十页的关于死亡的独白和思考,预示了乔伊斯生命中最后两年的生活和命运。乔伊斯创作了一部几乎无人能够理解的杰作,在有意无意之间提前为自己守灵。
全书写都柏林郊区酒店老板一家五人一夜之间的梦呓,其中绝大部分是男主人公酒店老板伊厄威克(Humphrey Chimpden Earwicker)的梦呓和幻觉。乔伊斯很早就对梦有浓郁的兴趣,尽管他对弗洛伊德不感兴趣。乔伊斯说:“睡眠是一种伟大的平均化力量:睡梦中的人统统都成了同样的人,人们的一切情况都成了同样的情况。民族之间消失了界限,社会阶层不再分明,语言谈吐难分雅俗,时间和空间也消失了划分界限的作用。”④人在睡梦中消除了民族、阶级的界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控制,还原成本真的人。描写这些本真的、纯粹的人正是乔伊斯艺术追求的目标。小说的书名出自一首爱尔兰民谣《芬尼根的守灵礼》。相传芬尼根是一位瓦工,平时贪杯好酒。有一天他因喝得酩酊大醉从梯子上摔了下来。同伴们误以为他死了,便按照爱尔兰的习俗为他守灵,在他身旁放些好酒。守灵的人在争吵中打闹起来,他们打翻了酒,芬尼根闻到酒香后便苏醒过来了。这首民谣全文如下:
蒂姆•芬尼根住在沃尔金街,
爱尔兰的这大爷实在是怪。
嘴里的舌头是特别的尖,
拎着那砖瓦筐登梯子又特别快。
蒂姆他爱的是杯中的物,
刚出了娘胎就有那苗头;
每天他为了能干好他的活,
一清早便需要咋上一两口。
(合唱)
蹦得尔蹦呀,找个舞伴来跳上一跳呀,
抖起你的膀子把地板儿蹬呀;
我说的话儿没有个错呀;
芬尼根的守灵夜闹得欢呀。
有一天早上蒂姆发点儿愣
脑袋儿沉沉的人发抖
梯子上摔下来摔破了头
人们就抬回家把那丧事筹。
他全身裹一块干净布,
直挺挺地躺在那床上面;
一加仑的威士忌摆在他脚头,
一大桶的黑啤酒放在头那边。
朋友们都赶来给他送个终
芬尼根的太太请人上吃的;
先上的是茶点还有蛋糕,
烟斗和烟草、各种好喝的。
比蒂•奥布赖恩她带头来哭,
“谁见过身子骨这么干净这么好看?
啊呀呀蒂姆呀,你干吗走得这么快”
“啊呀呀闭嘴吧。”派迪•麦吉喊。
这当儿比蒂•奥康纳过来插上一杠子,
“比蒂,”她说,“你错了,我敢肯定。”
可是那比蒂就抽她一皮带,
抽得她倒在地两腿乱蹬蹬,
这么的战争就打开了头,
女打女,男打男,乱成一团,
枥木棍抡起来谁也不让谁,
连吵嚷带动手看来没个完。
米基•马洛尼刚刚抬起头,
一坛子的威士忌照他飞过来,
没打中倒落在蒂姆那床上,
威士忌撒了他半身一脑袋;
老天爷,那蒂姆一骨碌翻起了身
酒香味把灵魂勾回了窍;
“你们怎把酒撒了一屋子,
鬼迷心窍的当我归天了?”⑤
我们知道,在英语中“守灵”与“苏醒”是同一个词(wake)。这使得小说的书名复杂而丰富(fin-again-wakes)。Fin是“结尾”,again却又是“重新出现”。“芬尼根从未真正醒来过,因为厄尔维克没有能在梦幻世界与清醒世界之间建立起一条连续的通道。”⑥另外,这个标题还有纪念芬恩饭店(Fi ’s Hotel)的意义,娜拉正是在这里工作时与乔伊斯私定终身的。娜拉原是一家旅馆的侍女,1904年乔伊斯回爱尔兰时与她相识,当时她才20岁,随后她便随他私奔,漫游欧洲,成为他的终生伴侣。乔伊斯曾经说:“‘运气’为我提供了我所需要的东西。我好似一个蹒跚而行之人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弯腰一看,那正是我所需要的。”1904年6月10日,在都柏林的纳索大街上,“运气”为乔伊斯送来了娜拉,“从此他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创作源泉,进而成为现代文学之先驱”⑦。乔伊斯与娜拉第一次约会是6月16日晚上,这一天对乔伊斯的影响也许是决定性的。日后《尤利西斯》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天。如此看来,小说便是纪念乔伊斯夫妇相识、相恋,携手人生一辈子。
如果说,《尤利西斯》是一部写白天的书,那么,《为芬尼根守灵》就是一本写黑暗的书。这本书宣扬历史不断循环重复,文明按轮回方式发展和衰落等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该书是在为人类历史“守灵”。作者这一思想受到18世纪初意大利哲学家维科的历史循环论的影响。维科在其《新科学》中提出了著名的历史循环论,认为人类历史要经过“神的阶段”“英雄阶段”和“人的阶段”,再回到第一阶段,无限循环。“维科之路迂回曲折,周而复始,回旋不已。我们对这种循环依然无动于衷,对循环者并不感到震惊,我们心安理得,你不必犯愁。”⑧
[##]
小说分四部分:人类的堕落、斗争、人性、更生,大体上对应了维科的“神的阶段”“英雄阶段”“人的阶段”和“再现阶段”。小说共17章,在总体上的大循环中又包含着若干局部的小循环,例如第一部分共八章,便呈现为两个维科式的循环:巨人之墓、伊尔威克、伊尔威克的传说、审判;书信、问题与答案、森、安娜•利菲亚•普鲁拉贝尔。第一章的第1、2、3、4页,又大体上相当于一次循环。小说主人公伊尔威克的家庭生活、伊尔威克的堕落、死亡和再生,又具体体现了这种历史的循环。
小说在语言结构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特征。语言的循环意味着历史的循环。小说以一个小写的字母从一个句子的中间部分开头:
河流奔流(riverrun⑨)经过夏娃与亚当的乐园,从弧形海岸流向曲折的海湾,经过一个宽广的维科再循环将我们带回了豪斯城堡和都柏林市郊。
而小说的结尾则是小说开头第一句的前半句,这便意味着小说从结尾又回到了开头,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循环,这就是所谓的“首尾衔接”(doublends joined):
这遥远的、孤独的、最后的、可爱的、漫长的
这就是说,小说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读者可以从小说的任何一个地方读起,轻而易举地便进入这个循环模式。在谈到小说的构思时,乔伊斯说,他在制造一个轮子,但轮子是正方形的。这就意味着,小说分成四部分,但四部分构成一个循环的整体。小说的四部分是:人类的堕落、斗争、人性、更生。小说共17章。对于小说的结尾,乔伊斯说:“在《尤利西斯》中,我要描绘一个女人入睡前的喃喃自语,需要找一个最不费力的词作为结尾。我找了‘真的’,这词简直没有什么声音,而又表示接受、委身、放松、终止一切抵抗。在《进行中作品》内。我想更进一步。这一次我找到了英语中最没有分量、最不着重、最弱的字,一个不成为其字的字,一个通过牙缝出来几乎没有声音的字,一点儿空气,一个不成其为东西的东西,那就是冠词 the。”⑩
小说也是为传统的人文主义“主体”守灵,这一点主要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身份的不确定和面目的模糊不清表现出来。伊尔威克作为最主要的人物,既是一个人,又是每一个人,他的身份和属性在睡梦中变幻无常,他既是亚当、基督、凯撒、成吉思汗、威灵顿,又是吉尼斯、芬尼根、俄国将军、挪威船长等,甚至还是豪斯山,城堡、纪念碑、凤凰公园的杂志;伊尔威克的妻子安娜既是一个女人,又是每一个女人,还是每一个妻子、母亲,她的身份和属性在睡梦中同样变幻莫测,她是大地之母,是夏娃、玛丽亚、伊希斯,又是妓女,甚至还是小母鸡、利菲河之类。他们的儿女也分裂成若干个自我,并且总是游移不定。小说中伊尔威克一家之外的一切人事和环境也都是主人公主体之外的“延伸”,例如,凤凰公园的两个姑娘和三个士兵以不同的方式牵扯进伊尔威克的犯罪中,是伊尔威克家庭的延伸和投影,他们在全书中反复出现,竟达200次之多;伊尔威克的女儿伊萨贝尔在都柏林有28个女友,这28个少女是她本质的延伸,加上她自己构成的29个女郎又可以说是她母亲安娜本质的延伸。通过不断地延伸和转换主人公的身份和面貌,人物的主体性身份终于被消解殆尽。
乔伊斯认为,他的这部小说没有什么不同层次的意义可以发掘出来,“它的用意就是要你发笑。”“我不过是一个爱尔兰丑角,一个拿宇宙大开玩笑的人。”“乔伊斯不怎么想要教导,他没有什么奢望,只想给人一点娱乐。”11他越来越重视语言的作用,他认为,语言主要是通过分裂和粘合而形成的表情手段。为了表现睡眠中的头脑,他需要一种自造的多语种的语言。为了描写漫长的黑夜,他需要为耳朵写作,当然,这与他的视力越来越弱不无关系。在他看来,历史也类似于双关语,历史事件则类似于滑稽戏,稍有变化而反复出现。总之,乔伊斯面对恶劣的世界开了一个善意的玩笑。
作为一部后现代小说,乔伊斯特别醉心于探索和实验语言的各种新功能,“并试图通过‘语言自治’(the autonomy of language)的方式来创作一个独立的‘反身文本’(self-reflexive text)。由于作者试图构筑一个完全自足的语言体系来取代文学作品应有的‘外指性’ (referentiality)和‘关于性’(aboutne ),因此,他不愿走出自己的文本,而是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本体上独立的、基本封闭的小说世界和令人永远无法走出的迷宫”1。2如此看来,这部小说与外部世界并没有什么关联,它所关涉的只是自身与语言。“《为芬尼根守灵》就是关于《为芬尼根守灵》。也就是说,这本书不仅包含一切,而且还包括关于如何记录并解释这一切。这种记录,包括创作和阅读,构成了这本书的内容,或至少是它的大部分内容。”用贝克特的话来说,就是“《为芬尼根守灵》不是关于某种东西,其本身就是某种东西”13。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的确具备后现代小说的最重要特征,它似乎是在为昔日盛极一时的现代主义小说送终。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水涓)
E-mail:shuijua y@sina.com
① ③④ ⑤ ⑩①:理查德•艾尔曼:《乔伊斯传》,金?等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613页-第614页,第809页第660页,第792页,第803页,第807页。
②诺斯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陈慧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409页。
⑥诺斯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陈慧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482页。
⑦布伦南•马多克斯:《乔伊斯与诺拉》,贺明华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⑧ James Joyce, Fi eaga Wake, Yilin Pre , 1996, 452.
⑨这是乔伊斯自创的一个新词,在任何字典上都查不到。虽然其词意不难猜出,却难以弄清它的词性。
① ②李维屏:《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和小说艺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3页-第234页,第2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