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中国未来社会主力军的大学生来说,其人文水准能否达到承担保证国家未来健康发展的重任,是在对其进行德育建设的时候不能不认真考虑的问题。本文即从人文视角,首先分析大学生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指出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据此提出大学生德育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人文 人文精神 大学生德育
引言
经过几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在物质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在人文精神的建设方面却出现了很大的欠缺,从而导致很多诸如拜金主义、漠视生命、势利浮夸等社会问题的发生。尤其对于中国未来社会主力军的大学生来说,其人文水准能否达到承担保证国家未来健康发展的重任,是在对其进行德育建设的时候不能不认真考虑的问题。[1]
一、人文视角下大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
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德育建设一直受到各大高校的重点关注,也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人文视角下对其进行观察,仍可以发现大学生在德育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待他人冷漠自私,个人主义思想严重
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是指的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而不是以自己为本。因此人文主义的主要内涵之一即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但是现在很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冷漠自私,事事以个人为中心,从不关心他人利益,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在别人碰到困难时不屑一顾,不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不说,反而冷嘲热讽。与人交往时首先考虑的是是否能对自己产生直接的利益,而不是考虑建立长久的友谊和信任,鼠目寸光。碰到需要集体解决的问题时根本不考虑他人,纯粹从个人利益出发不惜损害集体的利益。人虽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也是典型的社会动物,在每个个体都有着自己的利益诉求的情况下,不尊重不关心他人,完全以个人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为必然遭到其他人群的厌恶和反对,从而使其在人际交往中处处受挫,不仅会受到道德舆论的谴责,也会给自己未来的发展带来重重障碍。
(二)对待自己畏难怯懦,不思进取,自抛自弃
人文主义的中心内容之一,是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强调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个人精神。人生活在世界上,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做到事事如意,困难和逆境的出现是必然的,只是程度上不同而已。个人存在于社会上的价值,实际上很大程度是通过不断地克服产生的种种困难而实现的。因此,要保证个人的顺利成长,并最终达成自己的目标,不怕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人类共有的美德。但是,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由于环境较之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在碰到其之前没有遇到过的困难时,畏难情绪严重,不敢面对自己遭遇的挫折,对自己缺乏信心,甚至因为暂时的困难而不思进取,自抛自弃。在大学期间,假如不能养成对自己的必要自信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样的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是很难有很大的发展,遑论最大程度实现自己的价值了,而更有可能成为被人同情甚至鄙视的可怜虫。
(三)趋炎附势,蛮横霸道,缺乏平等精神
人文主义的支柱之一,是对平等精神的提倡。这也同之前所述的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一脉相承。缺少平等精神的人,是很难真正做到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的。缺少平等精神的社会,必然是强者通吃,弱者生存困难的弱肉强食的社会。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倡导平等精神意味着对自己周边的人至少在地位上应当做到基本上的一视同仁。但是很多大学生受等级制度的毒害严重,对待比自己地位高,经济条件好的人卑躬屈膝、趋炎附势,对待比自己地位低、经济条件差的人则自以为自己高人一等,蛮横霸道。假如这种行为和风气日益泛滥,社会就有可能倒退到等级制度的传统社会时代,这是与人文精神所代表的时代发展潮流格格不入的,也理所当然受到道德和舆论的指责和排斥,最终对这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四)自我放纵,生活习惯极差
人文主义关注的自我发展,除了之前讲过的自强不息之外,同样包括对自身发展也很重要的个人自律。只有在拥有严格的自律精神的情况下,大学生才能抵挡各种物质和精神上的诱惑,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努力学习的过程之上。但是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学校对其相对于中小学管理上的相对放松,以及缺少之前父母的严格督导,往往对相应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诱惑毫无抵抗能力,在生活上自我放纵。几乎在所有的大学里面,都可以看到某些酗酒闹事,甚至打架斗殴,出入各种娱乐场所的学生的存在。大学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进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各项知识,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这些大学生自我放纵,毫无自律精神的行为,毫无疑问会极大地影响其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乃至其自身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对其日后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二、产生以上大学生德育问题的原因
以上大学生德育问题的存在是多方面的,既有如今社会大环境人文精神缺乏的因素,也和高校本身对大学生的德育建设的方式以及大学生自身对其重视不够密切相关。以下陈述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一)高校过于重视课堂教学和考试成绩,对大学生的个人品德教育关心不够
因为各种量化标准的存在,高校最为重视的必然是能直接提高各项具体指标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考试成绩。尤其是某些关键考试的成绩,如司法考试的通过率、注册会计师的通过率、大学四六级通过率等等,相当多的高校甚至在招生的时候将这些成绩印刷在其宣传彩页上。当然,对这些量化指标的重视对高校的发展无疑极为重要。但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地方,高校同样应当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同样重要的学生个人良好品德的培养上。但是,学生的个人品德是难以量化的,或者说是根本不可精确量度的,因此虽然高校都很重视德育建设的问题,但根本找不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因此事实上除了开设思想品德课之外,对大学生的个人品德教育关心远远不够。
(二)大学生自身对人文精神的德育重视程度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