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4期 ID: 420967

  

萨克雷《名利场》中女性形象的社会意蕴

◇ 赵晓彤

  摘要:萨克雷的《名利场》开创了英国现实反讽主义的先河,文中以大胆的写作手法描述了莉倍卡·夏普和爱米丽亚·塞得利不同的命运,该文既体现了对女性主义精神,也是对当时追逐金钱与名利的上流社会的无情抨击。
  关键词:女性形象 社会意蕴 女性主义精神
  引言
  萨克雷创作的《名利场》是其最为经典的代表作品之一。在《名利场》中,作者以大胆的写法开创了反讽主义的先潮,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社会背景作为写作的素材,在探析社会百态时包含了其独特而尖锐的视角,萨克雷的创作方法为英国的小说开辟了一个新的篇章。其中,《名利场》中描述了两名女性角色各自不同的经历与命运,萨克雷通过这两个女性角色的刻画,体现了作者对当时女性社会价值观的观察与思考。
  一、《名利场》的创作背景
  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因其创作的《名利场》被认为是19世纪最为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萨克雷1811年出生在印度的一个城市,他的父亲是当地的一个高级职业,在其四岁的时候萨克雷失去了父亲,母亲改嫁英国,萨克雷跟随母亲一起去英国生活,在英国,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于1822年进入查特公学学习,该校被认为是当时的模范学校,他在学校阅读了大量的文学著作,这为他以后取得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打下了扎实基础,此时萨克雷超人的文学才能也逐渐显露出来。之后萨克雷顺利考入了剑桥大学,在那里,萨克雷受到了系统的文学教育。毕业后萨克雷四处游学增加了他的人生阅历,在德国游学期间,萨克雷有幸拜访了当时的文学泰斗歌德先生,并真正地感受到了英国文学与德国文学上的差异,这对他以后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之后他又游学巴黎,感受巴黎的艺术气息,萨克雷后来在1840年创作了《巴黎速写》就记录了其在巴黎的宝贵经历。回到伦敦后,萨克雷和朋友们一起创办了《国民旗帜》杂志,他的才华和思想已初露锋芒,后又担任《立宪报》驻国外通讯记者,随着其创办的报刊停刊,萨克雷用笔名陆续在其他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他的创作才华开始得到全面展现,萨克雷就是在这一阶段创作了《名利场》,《名利场》诞生后,萨克雷受到举世瞩目,被认为一代天才小说家。
  《名利场》中人物形象的刻画较为丰满,它真实地再现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百态,这些都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写作模式,使得《名利场》在当时文学界具有较高的地位,开辟了现实讽刺小说的先河。当时的英国工商业发达,社会欣欣向荣,经济繁荣发展的时期。但是绝大部分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社会贫富差距严重,资本家们为源源不断地追求财富,就只能依靠不断地剥削和压榨工人和老百姓,整个社会都处在了一种金钱和名利至上的状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而无情,人们不择手段地追求金钱和名利,行为与思想近乎疯狂。这就是当时英国的一种社会现状,萨克雷将这种社会背景融入到《名利场》中,展现出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百态。在人物的设计上,《名利场》并未设立任何一个“高、大、全”的角色,而是将这些角色的优点与缺点无一例外地全部描述出来,这样的角色设计才是真正的现实生活的再现,在《名利场》中没有英雄的存在,只有名利与金钱才是真正的主角,人们在名利与金钱面前展现着各自的本性,《名利场》是英国19世纪的浮世绘,是对污秽的英国上流社会的无情展现。
  《名利场》通过两个女性角色贯穿全文,展示了19世纪英国资产阶级上流社会追求名利与金钱的真实生活。两个女性角色的名字分别为莉倍卡·夏普和爱米丽亚·塞得,两个人物出身不同、性格不同、命运也不同,萨克雷将两个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通过她们来展现19世纪英国社会的真实生活,两个女性角色所展现的社会意蕴也是整部《名利场》的核心,所以下文的分析也是围绕着这两个女性角色的社会意蕴展开的。[1]v
  二、莉倍卡·夏普所展现出的社会意蕴
  对于《名利场》中莉倍卡·夏普这一角色,评论家之间的态度往往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萨克雷通过这一角色的设计来批判维多利亚时期名利与金钱至上的主流价值观,而有的学者则认为莉倍卡这一角色的设计体现了作者对女性视角观众的尊重,体现了一定的女性主义精神。两种观点是从不同角度对《名利场》中莉倍卡这一角色的分析,都有其合理之处。不过,如果单纯从莉倍卡角色所体现的一种价值或者精神这一角度来看,后一种观点则分析得十分精确。
  在19世纪的英国,女权主义已逐渐发展起来,随着英国启蒙运动的发展以及资产阶级革命的不断推进,“天赋人权”的理论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男女平等的价值观念也逐步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女性的权利与独立地位逐渐被社会所重视,女性不再是简单依附于男性存在的角色,女权主义的精神逐渐被人熟知。[2]同时,这种女权主义的推行还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有关,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推进,大量工厂的机械化生产出现,资本家需要大量的工人,由于劳动力的匮乏,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从家里走向工厂,并在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地位。莉倍卡·夏普的形象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
  作者萨克雷对莉倍卡·夏普这一角色进行了较为复杂的人物设计,这种人物角色不能以单纯的好或者坏来进行判断,莉倍卡·夏普也曾经是一个善良乖巧生活在贫困环境中的女孩,她聪明过人、性格坚韧,并且能吃苦耐劳,但是为了能进入上流社会,莉倍卡·夏普采取各种不光鲜手段来获取名利与金钱。莉倍卡·夏普获取名利与金钱的方式虽然可能受到质疑,但是莉倍卡·夏普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反抗,从未仰仗他人,也从未气馁,体现出了对维多利亚时期传统女性形象的一种挑战,也是对女权主义的捍卫与守护。在《名利场》中,莉倍卡·夏普八面玲珑、聪明且乖巧,在生活中莉倍卡·夏普不会放过任何可以使其上升的机会,只要她认定有用的人,她便会百般讨好、竭力逢迎,例如为了得到老太太克劳莱的家产,莉倍卡·夏普精心护理,她不动声色地在病房连续陪床两个星期,并竭尽全力逗老太太开心。同时,莉倍卡·夏普是一个有主见、具有独立性的女人。她丈夫参军她并不惊慌,并称只要有固定的财产就能够独立,她用1500英镑就清偿了一批债务,之后又在嫂子的引荐下如愿进入皇宫见到英王,从此终于混迹上流社会。通过莉倍卡·夏普的经历和遭遇我们可以看出,她积极进取的人生中存在着一种对男权社会的挑战,她使用她的狡诈、周旋手段,存在于原本只属于男人的角斗场,游刃有余地获取金钱和名利,所有的这些举止早已远远地超出了维多利亚时代对女性品德的要求。不过凡事过犹则不及,她过分迷信于金钱和名利,未能通过正当的手段获取她想要的一切,最终一切也随之覆灭。在字里行间,我们仍然能够看出萨克雷或许并不赞成莉倍卡·夏普获取金钱和名利的做法,但仍然对她这种女性主义精神表示出了赞许,对她的命运体现出了无奈与惋惜,这都体现了作者在《名利场》创作过程中对女性主义精神的尊重与支持。[3]

萨克雷《名利场》中女性形象的社会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