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4期 ID: 420996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赏析毛泽东诗词《浪淘沙·北戴河》

◇ 张金玉?陈文涛

  摘要: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进行了意境赏析至为重要,其三维转化的意境美对于促进人们更好地了解毛泽东的诗词,促进文化的有效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视角 《浪淘沙·北戴河》 鉴赏
  引言
  毛泽东诗词丰富多彩,风格多样,艺术境界很高。毛泽东的诗词大多是充满了绘画美,音乐美,抒发壮志凌云的豪迈之情。他的诗作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微型史诗式的诗篇,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学特征,蕴含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浪淘沙·北戴河》穿越了时间的维度,展示了历史的沧桑。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这首诗词进行赏析 ,可以感受到其语言中展现的人的力量感,这首词的画面美和时间变化的沧桑美。
  一、生态翻译学的内涵解读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主要探讨文本的生态、翻译生态和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作用、相互之间的关系。翻译生态学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其研究的基础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翻译是翻译者进行适应与选择的交替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翻译者要遵循翻译的选择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能够积极践行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选择转化进行文本翻译,使文本翻译更能贴近现实。[1]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拓展了新的范畴和领域,加深了学科研究的内涵。很多学者进行毛泽东文本翻译都能从理论基础和学科内涵以及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文本研究,但很少有人能够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对毛泽东诗词进行翻译研究。为了促其更好地对外传播,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毛泽东诗词进行研究具有独特的意义。
  二、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意境
  1954年夏天,毛泽东到北戴河度假,见到了波涛汹涌,白浪滔天的北戴河,于是,豪情大发,遂于大海中游弋,后来,对这次行动感慨万千,就赋诗一首——《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诗词感情豪迈厚重,历史感强而深邃,宇宙感辽阔深远,美学意蕴丰富。整体而言,这首诗实现了人物、时间、空间的三维转化,用豪放的语言抒发了自己的个人情怀,感慨千年历史变迁,具有很强的人文关怀,宏大的叙述视角和历史的沧桑美带给人很大的震撼。
  (一)人的维度
  先看诗歌的上阕,上阕表面上看起来是在写景,实际上是有作者的情感体现,是作者在与读者的互动。在上阕的写景中,作者向读者提出疑问,远处白雾弥漫,秦皇岛外的打渔船在波浪滔天的大海中如今都到了哪里去了?作者为读者留下了想象思考的空间,从这句词中,我们能够看出作者对他人的人文关怀。据有关专家对这句词进行的解读可知,打渔船是一种虚拟意象,打渔船的意象代表了北戴河地区普通劳动人民特有的典型的生产工具和劳动方式,由此可见,作者在欣赏海中的波涛汹涌的白浪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欣赏能够在恶劣环境下勇敢生存的劳动人民,作者为他们的命运担心,他们都到了哪里去了,是否有安全保障?作者是对广大劳动人民疾苦的人文关怀,是对他们生存状况的一种担忧。最后,一句“换了人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作者在向读者自豪地宣布,新时代的到来,人民能够朝着富强民主的新生活前进,人民的生活终于有了保障。
  (二)时间维度
  这首诗词的上阕从表面上看是写景的。下阕则是笔锋一转,开始遥想历史,回到了千年以前,想到了曹操策马扬鞭,征战中原,英姿飒爽的威风形象。但如今,历史的长河,已经荡涤了一切,所有英雄都随着历史消逝了。时隔千年,只有这里的碣石还在,只遗留下来英雄的诗篇,令人感慨万千。而作为新中国的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再次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里将开始新的历史,伟大的业绩将被再次记载。历史的转移,从时间维度上,衬托了新时代伟人的伟大。
  (三)空间维度
  从空间维度上,作者通过自己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了独特的意境。作者先是极目远眺,看到了大雨磅礴的海上之景,看到了汹涌的白浪,接着空间由陆地绵延至大海,视线发生转移,由仰观换位前瞻,视线不断拉伸,看到苍茫的远海,秦皇岛外的打渔船,在一片汪洋中看不到踪影,不知道飘向了哪里,空间发生了转移。最后,作者站立在萧瑟的秋风中,开始从现实回忆历史,仿佛看到了一代英雄曹操,历史人物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转眼,作者看到了新社会热火朝天的繁荣景象,视线实实虚虚,虚实相间,有效拓展了诗词的意境。在虚实的景色变换中,这首诗词的独特意境被创造了出来。
  三、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三维转化的意境美
  (一)语言维翻译转换选择需要彰显出“人”的力量感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对诗词进行翻译,需要遵循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的原则。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的标准。语言维可以体现在语言形式上,不同民族地区的诗词的语言形式表现出的方式是不同的。中国古诗词总体上讲究对仗,讲究押韵,而英文诗歌长短不一,讲究音步。有些作者在对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进行翻译时基本上采用了韵译,在译文中,对“雨”“天”“边”三个词进行押韵翻译,这样翻译就使语言能够从整体上呈现出一种视觉美和音乐美。这几个词语都能呈现出天地的恢弘远大,特别是“天”和“边”两个词语,还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天”原本可以用简单的英文进行对等翻译,但为了把其中蕴含的个人情感色彩突出出来,在翻译的过程中使用了押韵,用“星星一样高的天空领域”将其具体化,给人海阔天高的感觉,这种翻译,还有一种领域之味,预示着人对自然的统治力量, 能够呈现出人的力量的伟大。原文中的“汪洋”翻译者在翻译中对这个词语添加了无边无际的修饰语,彰显出大海的辽阔和渺远,而“边”在翻译中为了押韵翻译为“主宰、统治”,彰显出个人的伟大抱负,彰显了人的力量感。因此,语言维不仅要讲究形式上的押韵,在翻译的过程中,还要关注人的力量,对人的力量精神做特殊的考虑。
  (二)文化维翻译转换选择需要彰显出时间的沧桑感
  在诗词翻译过程中,要遵循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化的原则。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 要认真研究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的方式,能够进行文化的有效传递。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化要重点突出文化传播的效果,翻译者要重点研究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内外差异,能够从形式上和内容上进行适应的转化,有效地进行文化传递,避免从单方面进行文化考虑,在翻译中出现曲解原文的现象。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赏析毛泽东诗词《浪淘沙·北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