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4期 ID: 420961

  

欧·亨利式结局的展现艺术探略

◇ 李桂波

  摘要:欧·亨利在短篇小说写作上最有创造性的贡献是其对小说结尾的出人意料、峰回路转处理。欧·亨利在对其小说的结局进行描述时虽然都能出人意料,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描述手法的千篇一律。本文即从分析欧·亨利在结尾时所采取的几种典型展现艺术出发,指出欧·亨利对结尾如此处理的原因,以进一步加深对欧·亨利结局的认识。
  关键词:欧·亨利 欧·亨利式结局 展现艺术
  引言
  欧·亨利,美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一度被美国文学家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欧·亨利在短篇小说写作上最有创造性的贡献是其对小说结尾的出人意料、峰回路转处理。他善于通过对情节的戏剧性设计,在做好铺垫的情况下,埋下伏笔,对矛盾进行细致的勾勒,在文章的结局,才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发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从而出现始料未及的结果。[1]但细细想来,这种结局又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形成其小说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这就是所谓的欧·亨利式结局。欧·亨利在对其小说的结局进行描述时虽然都能出人意料,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描述手法的千篇一律。相反,为了展现小说中不同人物在结局时的心理转变或命运的戏剧性转折,作者采用了一系列艺术手法,以使其给读者带来更耐人回味的效果。
  一、欧·亨利式结局的几种典型展现艺术
  在欧·亨利最有名的几部短篇小说中,欧·亨利对其结尾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文章即从这些结尾具有的悲喜剧效果,对其展现艺术进行具体分析。
  (一)完全的悲剧性展现艺术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结局的第一种典型形式,是将短篇小说的结尾进行纯粹的悲剧性处理。也就是说,对于小说中的人物来说,其结局是一个其意想不到的彻头彻尾的悲剧。这种展现艺术最典型的是其短篇小说《带家具出租的房子》,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辗转各地最终来到纽约寻找自己情人的年青人。在经历了无数的艰辛绝望的寻找之后,他终于在一家贫民窟的房间中闻到其爱人特有的木樨花的味道,在其狂喜着追问房东是否其爱人在此居住过的时候,房东却由于担心影响自己房子出租的原因而加以否定,这位年青人在最后的希望破灭之后的绝望中自杀。而事实上他的爱人确实在这间房子里住过,但同样由于痛苦而在一周前于这间房子里自杀。故事在这里结局,不仅故事的男女主角都悲剧性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房子的主人公由于贪念而撒谎,虽然在出租的房子里专门增加了家具,但仍然由于两个人在此房子里的连续死亡而大受影响。[2]这种悲剧式的痛苦结局,使人在鄙视房主贪婪的同时,也更增添了人们对主人公为爱情而自杀的悲剧的一生的同情。
  (二)完全的喜剧性展现艺术
  欧·亨利式结局除了使用悲剧性的展现艺术对人性的贪婪进行讽刺之外,为了表现人性在苦难压迫下的高尚和可贵,也使用过完全的喜剧性展现艺术。在其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的结尾,这一喜剧性展现艺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麦琪的礼物》一文中,文章一开始即告诉读者一个不幸的事实,明天就是圣诞节了,可是主人公德拉只有一元八毛钱,根本不可能给其丈夫购买一件像样的礼物。接着,作者对主人公德拉及其丈夫杰姆最喜爱的东西,德拉的秀发、杰姆的金表进行细致的描写。然后,作者将读者带到了文章的结局,德拉在反复权衡之外,决定卖掉其傲人的秀发而为杰姆买了其念念不忘的金表链,而杰姆则卖掉了自己最钟爱的金表为妻子的秀发买了一套发梳。最后的结果是两人的礼物对方都用不上了,但他们却得到了世界上最可宝贵的礼物,人间的真情。作者最后是以羡慕的语气结尾的,通过出人意料的结局产生了完全喜剧性的效果,使读者在羡慕德拉夫妻之间的真情的同时又默默地为之祝福。
  (三)悲喜参半的展现艺术
  如果说欧·亨利式结局完全悲剧性的展现艺术方式是为了讽刺人性的丑恶,而完全喜剧性的结局是为了赞美人性的高尚的话,欧·亨利在小说结局中使用的第三种展现艺术方式是悲喜参半。在小说《最后一片藤叶》中,患上了严重肺炎的青年画家约翰希,其生命已经危在旦夕。在长期卧床不起没有起色之后,约翰希对自己的病症已经绝望。于是他望着窗外的青藤叶,看着其由于秋天的到来而逐渐稀少,感觉自己的生命也随着掉落下来的叶子而逐渐逝去,认为最后一片叶子掉落之时也是自己生命彻底结束的时候。于是,老画家贝尔听见此事之后,在最后一片藤叶凋落的凄风苦雨的夜晚,爬到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藤叶。于是,约翰希存活了下来,而老画家贝尔却因为年老体弱,在淋雨之后得了急性肺炎而与世长辞。无疑,小说的结局中主人公约翰希的存活是值得高兴的喜剧性结局,但其存活的代价却是老画家贝尔逝去的生命,对于善良的乐于助人的老画家贝尔的意外死亡,小说的描述无疑是悲剧性的。作者即通过这种悲喜参半的展现艺术,让人明白友谊的可贵和其需要付出的代价。
  (四)无所谓悲喜的展现艺术
  除了上述三种展现艺术之外,作者为了达到讽刺现实的目的,还在其小说的结局中使用了第四种展现艺术的手法,即无所谓悲喜的展现艺术。这种展现艺术在《警察与赞美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警察与赞美诗》中的主人公因为要寻找一个暖和的地方过冬,于是决定想方设法进入对其来说温暖而舒适的布莱克威尔岛监狱。为达到这一目的,苏比先是“调戏”一个看起来“文雅娴静”的女子,结果这个女子却是一个暗娼,反过来要勾搭苏比,于是苏比的计划失败。然后苏比又相中了一位“衣冠楚楚”的顾客的伞,可结果这位看起来品行端正的顾客原来是个小偷,这把伞本来就“来路不正”。在苏比试图通过吃霸王餐、砸破玻璃窗、非礼女孩、扰乱治安、偷走雨伞等六件事达到入狱的目的均告失败之后,苏比经过教堂时听到了亲切而庄严的赞美诗,于是决定重新做人,可是在这时候,警察却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逮捕,关入布莱克威尔岛监狱。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相对于苏比进入监狱的初衷来说,结局无疑是喜剧性的,但是此时的苏比却已经决定重新做人,所以对于进入监狱时的苏比来说,这一结果无疑是悲剧性的。在这种说不清悲喜的结局背后,读者感受到的是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世风日下黑白颠倒善恶不分的现实的浓浓的讽刺。   二、欧·亨利式结局的展现艺术产生的原因
  欧·亨利式结局的上述展现艺术产生的原因,是与欧·亨利个人的生平以及当时的小说写作的幽默传统分不开的。具体来说,欧·亨利式结局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欧·亨利一生传奇性的经历为其提供了欧·亨利式结局展现艺术的良好素材
  欧·亨利的一生带有很浓的传奇色彩,先后从事过药房学徒、牧牛人、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等各种职业。其在银行当出纳员时,开始进行写作,后因一笔现金的短缺,而被迫流亡洪都拉斯。后因妻子病危回家探视而被捕入狱,在监狱期间其又担任过医务室的药剂师,并开始认真写作。获释后,欧·亨利迁居纽约,并专门从事写作。正是由于其非同一般的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欧·亨利对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有着切身的体会。他的短篇小说语言风格朴实、诙谐,往往用出人意表的结尾引起人们对人性对现实的沉重思考,从而形成了欧·亨利式结局独特的艺术魅力。
  欧·亨利戏剧性的一生使他对命运的无常和人性的贪婪及高尚的诸多方面有着很深的体会,也为其设计各种动人心弦的欧·亨利式结局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在其不长的一生中,共创作了短篇小说300多篇,涉及到社会各行各业的不同人物的描写,其往往能通过幽默的笔调和结局对小人物的命运进行描写,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欧·亨利在其短篇小说中通过结局的出人意料来反映其个人的好恶。如在《带家具出租的房间》一文中,通过悲剧性的结局表达其对人性贪婪的鄙视,在《麦琪的礼物》中,通过喜剧性的结局表达其对人性高尚的赞赏和羡慕,在《最后一片藤叶》中,通过悲喜参半的结局表达其对友谊的赞美,在《警察与赞美诗》中,则通过无所谓悲喜的结局表达自己对善恶不分的现实社会的浓浓的讽刺。
  (二)美国长期以来幽默的文学传统
  自华盛顿·欧文开始,美国的许多作家即钟情于写那些有着幽默意味的看起来滑稽可笑却令人深思的文学故事。因此,幽默这一文学传统在美国有着一定的历史背景。美国早期最著名的以幽默著称的小说家除华盛顿·欧文之外,还有马克·吐温、欧·亨利以及欧文·肖等人。华盛顿·欧文的幽默是将淡淡的讽刺隐藏在善意的揶揄之中;马克·吐温的幽默则在俚俗的口语,俏皮、滑稽的描写和对形象的极度夸张中蕴含生活的真理;欧文·肖的则在对人物性格的风趣的描述上体现其幽默。欧·亨利无疑也深受美国这一文学传统的诸多作品的影响,将其丰富而坎坷的一生与这一文学传统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具有深刻的欧·亨利风格的幽默——在抑郁、凄楚中,充斥着夸张、嘲讽、风趣、诙谐、机智的幽默。出人意料的欧·亨利式结局往往在使人发笑的同时体会到作者浓浓的心酸。在这种美国长期以来的幽默文学传统的影响下,欧·亨利式结局通过上述的一系列展现艺术,充分体现出了这种“心酸的幽默”,或者是“含泪的微笑”。如《麦琪的礼物》令人苦笑,《警察与赞美诗》让人感觉到滑稽中的悲凉,《带家具出租的房子》中体现的则是鄙视中的讽刺,《最后一片藤叶》则是机智后的痛惜。从欧·亨利式结局中的展现艺术,可以看出其中具有的浓厚的幽默传统。
  结语
  欧·亨利式结局是欧·亨利对小说创作艺术最突出的贡献,其小说的结局虽然都能出人意料,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描述手法的千篇一律。相反,为了展现小说中不同人物在结局时的心理转变或命运的戏剧性转折,作者采用了一系列艺术手法,以使其给读者带来更耐人回味的效果。[3]这些欧·亨利式结局的展现艺术包括完全悲剧性、完全喜剧性、悲喜参半以及无所谓悲喜几种表现形式,而欧·亨利式结局的这些展现艺术则与欧·亨利本人的生平以及美国的幽默文学传统有关。语
  参考文献
  [1]程锡麟,王晓路.当代美国小说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朱雯,朱碧恒.欧·亨利名作欣赏[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11.
  [3]陈颖.欧·亨利式结局的表现艺术探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欧·亨利式结局的展现艺术探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