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4期 ID: 420950

  

高校语文教学的现实问题与改进路径

◇ 包红梅

  摘要:高校语文教学的目的,包括培养大学生熟练运用语言的技巧以及提高其人文素养两个方面。但高校学生无论在运用语言的技巧以及人文素养方面的情况都不容乐观。置身大学校园,随时可见大学生粗俗不堪的语言和行为举止,各种语言的不规范应用和人文素养低下的行为到处泛滥。因此,必须对高校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反思。文章即首先分析高校语文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开始,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针对这些问题存在原因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高校语文教学 大学语文 语文教学
  引言
  高校语文教学的目的,包括培养大学生熟练运用语言的技巧以及提高其人文素养两个方面。无论是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乃至其毕业后进入社会来说,这两方面的能力对其都是至关重要的。很难想象,不能正确而熟练地利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志,不能精准地对接收到的文字信息进行理解和分析,人文素养欠缺的大学生能很好地与周边的人群相处,遑论其在社会中取得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如何确保高校语文教学这两方面目标的实现,是人们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问题。
  然而,高校语文教育的现实却不尽人意。虽然通过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各大高校陆续将大学语文作为所有学生必修的课程,但高校学生无论在运用语言的技巧以及人文素养方面的情况都不容乐观。置身大学校园,随时可以见大学生粗俗不堪的语言和行为举止,各种语言的不规范应用和人文素养底下的行为到处泛滥。因此,必须对高校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反思。
  一、高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的主要表现
  高校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促使大学生在语言运用能力以及人文素养方面的提高。因此,其存在问题最终必然表现在大学生这两方面素质的普遍低下。从大学生这两面素质的角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如下所述。
  (一)写作水平低下
  培养大学生的写作水平是高校语文教学实现其培养大学生熟练运用语言技巧目的的基础。但是,目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写作水平低下的问题,具体写作时不仅经常出现错别字,甚至连基本的语法都出现错误,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更是错误百出。写作水平低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各种应用文的写作更是与其进入社会后具体从事的工作紧密相连。比如很多大学生甚至在毕业求职时不能很好地写好自己的求职信,很难想象其可以找到自己满意的职业。[1]另外,大学生毕业后进入自己的工作岗位,必然面临很多需要使用书面语言和人交流的场合,比如工作总结汇报、往来商业函件、各类申请书建议书等。如果写作水平低下,缺乏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其在具体工作中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二)言谈举止粗俗,生活习惯放纵
  很多大学生在言谈举止方面缺少起码的礼貌和涵养,语文教学中应当学到的文学作品中经典人物的优雅的谈吐与其毫无关系,各种社会上学来的粗俗语言却在其人际交往中广泛使用,甚至将其当作时髦而洋洋自得。在生活习惯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刻苦学习,生活严谨的各种模范人物并没有对其起到相应的榜样作用,而是放纵自己的欲望,抽烟酗酒无所不为,有的甚至频繁出入娱乐场所。言谈举止粗俗,生活习惯放纵不仅会直接影响其在其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而且缺乏起码的自我克制能力,为其生活和学习乃至今后的工作带来相应的困扰。
  (三)对他人缺乏尊重和宽容,对自己缺乏信心
  在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文学作品中,其塑造的正面形象必然是关心爱护他人、宽容别人过错和缺点的好人,或者是严以律己、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强人。但是,现实中的大学校园,却存在很多对他人刻薄冷漠,对自己自抛自弃的大学生。这种对他人缺乏尊重和宽容,对自己缺乏信心的大学生,其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必然招致其他人的排斥而不能顺利融入相应的团体,而且其自身也会因为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最终一事无成。
  (四)文学修养缺乏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虽然其通过了相应的大学语文考试,但其对学过的各种经典文学作品的记忆几乎空白。谈起文学经典,很多大学生除了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外,连《论语》《春秋》都知之甚少,更不用问他是否知道清末四大谴责小说、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这种稍微有点难度的问题。至于涉及到更深奥知识的文学鉴赏,更是对牛弹琴、一窍不通。当然,文学知识过少只是大学生文学修养缺乏的一种反映,其本身并不会带来直接的危害。但这种情况却会导致大学生不能从文学知识中吸取相应的养分,从而导致其人文素养低下。
  二、高校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高校语文教学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既包括教师的素质和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也和高校对语文教学的定位存在重大关系。具体来讲,造成高校语文教学效果不彰的原因如下所述。
  (一)高校对语文教学的普遍轻视
  对于我国大多数高校来说,其传统上只重视三方面课程的教学,即思想政治课、英语和专业课。思想政治课关系到意识形态的问题,英语则同对外开放政策直接相关,专业课则是学生以后安身立命的本钱。而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一般认为那是大学生应当在中小学即应当完成的任务,和大学教育关系不大。[2]因此,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高校恢复正常以来,很少有学校要求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将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一直到本世纪初大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低下及人文素质欠缺等问题日益显著,各大高校才在教育部的一再催促下将大学语文逐渐改为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但是,高校长久以来形成的轻视语文教学的传统却没得到根本的改变,从相应的课时安排以及师资力量的建设,以及对于语文考试的重视程度都可以找到这种轻视的存在。
  (二)师资力量薄弱
  与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轻视语文教学的传统相对应,大多数高校长期以来对于绝大多数专业根本就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因此,传统上高校语文教学师资的培养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高校语文教学的教师队伍不仅人数很少,而且素质不高。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纷纷将大学语文作为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对大学语文教师的需求剧增,但由于长期以来高校语文教学师资培养方面的不足,只能通过降低师资队伍的素质来满足这一需求,导致很多大学语文教师在没有达到相应的教学要求之前即开始授课。很多新上岗的大学语文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解相关的文学经典时,甚至自己都没有对其理解透彻,这样的讲授效果可想而知。而有的高校语文教师则对语文教学的理解狭隘,将语文课上成纯粹的文学欣赏课,不注意通过经典的讲授引导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大学语文教育师资力量的薄弱,必然对大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的提高造成关键的影响。

高校语文教学的现实问题与改进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