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令语文教师深感头痛的问题,教师们苦苦寻觅好方法,却常常舍近求远。其实语文课本名篇佳作荟萃,可作为最直接可供利用的素材,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个宝藏,以读导写,读写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散步》就是其中一个可用于写作教学的典型例子。这篇叙事散文选材角度小却内容丰富,反映的主题深刻,结构精巧且篇幅不长,不足700字,与初中生作文的篇幅要求颇为接近。针对学生平时在写作过程中普遍存在不知道该写什么内容,写出来的文章或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或平铺直叙、平淡无味等问题,教学时,有意识地将这篇文章的教学与写作辅导挂上钩,让学生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在写作上获得三点深刻的启示。
启示一:养成关注生活的良好习惯,积累作文材料。
不少学生每当拿起笔,就感到脑海里一片空白,觉得日常生活总是那么简单,上学、放学、回家、做功课、吃饭、休息;日常生活接触的就那么几个人,父母家人、亲朋好友、老师同学,实在很难找到什么事情值得记下来。其实他们就是不懂得关注生活,不了解获取作文材料的途径。
《散步》在这方面值得借鉴。文章选取的材料是一家人的日常生活,表现的是对父母的爱,对子女的爱。有人说,最常见的东西,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的确,子女对父母的爱或父母对子女的爱常常被人忽视,学生对父母的爱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做饭、洗衣、送医院、雨中送伞这样的日常事务上,他们没有观察到,父母在爱子女上都很有创造性,都有独特的表现,都是惟一的,只要留心,就一定会发现那些独特的地方。作者在散步中就发现,年迈的母亲对子女,对后辈的爱是表现在顺从子女的意见,以及改变主意决定走大路这些事上,而自己作为子女,对母亲的爱则表现在散步时四个人走的顺序,以及决定委屈儿子,决定走大路这些事上。这些爱的表现都是独特的,同时都是日常生活的小事,只要关注生活,留心观察,就能有所发现,有所触动。
启示二:选材角度小,却内涵丰富。
在记叙文写作中,不少学生存在文章架子很大,却空洞无物的毛病。这正如摄像时,角度选得越大,照片中的人和景物就越不清楚一样,写作时选取的角度越小,则越可以把人物或景物的特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因此,指导学生学会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遴选小巧灵活的切入口,是写好记叙文必须解决的问题。
生活中一家人一起散步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散步》的作者犹如一名技艺高超的摄影师,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抓住了家庭生活平凡的一个镜头,写出了一家三代之间真挚而深沉的爱,这样写亲情,角度非常小,但是很独特,很有表现力。
生活处处皆学问,我们要指导学生时时观察,处处留意,并用心去感悟,去体会,然后选择小小的切入口,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内容写细,写深,写透。生活是丰富的,只要学生在写作中善于选取小巧的、合适的角度,就可以做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写出感人的文章来。
启示三:情节起伏跌宕,引人入胜。
清代文人袁枚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文似看山不喜平。”为什么文章平铺直叙不招人喜爱呢?比如参观一个园林,如果一进门,里面的景致一览无余,就激不起人们游赏探幽的情趣了。文章曲折变化,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但目前学生作文的状况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只会按照记叙的“六要素”,将事情叙述完整,所写事情过于平直,看到前面就可以预知后面,没有波澜,没有曲折,令人索然寡味。
《散步》给学生做了示范。本来是一个简单的情节:春天,一家三代人在田野上散步。但作者并没有平铺直叙地表达,而是一波三折。散步中,他们来到了分叉路口,这时儿子要走小路,母亲则因身体条件限制要走大路,面对分歧的意见,“我”该如何作出取舍呢?一边是生“我”育“我”的老母亲,一边是活泼可爱的儿子,真是左右为难。经再三权衡,“我”决定要“尊老”——走大路。事情至此应是有了圆满的结局,但后来,故事发生了变化,母亲改变主意,要“爱幼”——决定走小路。文章让读者自始至终处于阅读的兴奋之中,起伏跌宕的情节强有力地表现了深刻的主题—— 一家三代温和、谦让、体贴的浓浓亲情。
如此简单的一件事,经过作者的巧妙构思,写得饶有兴味,发人深思。试想,如果将同样的素材让学生写,很可能会把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完整就了事,这样一览无余,当然会大大降低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散步》一文不仅在选材、构思上值得借鉴,在语言、细节等方面也颇有特色。这充分说明,我们如果能用好用足课本,真正让课文发挥例子的作用,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能得到显著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门市新会区陈经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