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4期 ID: 360449

[ 高迎庆 文选 ]   

一篇传统课文的两点疑义

◇ 高迎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几十年来一直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而且它的断句和注释都从没发生过什么变化(基本上是沿袭了宋代朱熹的集注),按理说对于这篇课文的理解似乎是不应该有什么疑义的。然而,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笔者对于教材的传统理解提出了两点疑义,现就教于各位同仁。
   1.“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断句不当。
   这样断句,前一句还好理解;后一句呢,它也是使动用法的动宾句吗?那么,它有几个动词,“行拂乱”三个字都是动词吗,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还有,“其所为”又是谁的宾语呢?请看课文对这句话的注释:“〔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指违背。乱,扰乱。”
   可见注者认为:此句是一义重复的两句话,即“行拂,乱其所为”。在这里,“行”即所行,亦即所为,也有人将“行”理解为无实义,或课文中的“天意”所施,等等。这些说法同样可以去附会课文里这种传统的断句。但是对于这样断句和这些注释、解释,本人总觉得很别扭——
   首先就内容说,这句话的意思只要用“拂乱其所为”(使其所为颠倒错乱)来表达就足够了。为什么要用“行拂乱其所为”或“行拂,乱其所为”这种累赘的句子呢?古人用字是很经济的,在这种列举与叙述的句子里,无缘无故地一义重叠是不可能的。
   其次从句子结构上看,“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两句话,无论是它们之间,还是与其前面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肌肤”放在一块,都很不协调。
   由此,本人认为这两句之间的停顿,应该调整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意为:“使其身体上和行动上,因贫穷而感到困顿,即囊空羞涩,寸步难行;使其做起事来颠倒错乱,很不顺心。”这里的“身”,即身体上(指安身的经济方面);“行”,即行动上(指日常的生活行为)。这样一来,与课文的断句相比,在表达的内容上基本相当,而且略有丰富,起码是“空乏”的宾语由“身”扩大到“行”。这就将“身行”之“行”与“所为”之“为”在所指上区别开来(前者是行动,指日常生活的行为活动;后者是做事和作为,指干事业、使命方面的大事)。在句式上,也使得前后语气贯通、协调一致,符合古文遣词造句的一般习惯。当然,断句被调整之后,相关注释也应作出相应的改动(需要改动的主要意思,本段文字内已有交代,具体行文需另作斟酌)。
   2.“法家拂士”,注释不当。
   课本的注释是:“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法家拂士”所在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如果这句话是孤立的,从这类“大臣”和“贤士”在关乎国家长治久安乃至生死存亡问题上的重大作用来看,这条注释应该是无可指摘的。
   但是,从全文来看,课文的主旨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于这些“法家拂士”,课文所强调的,不是他们能够在普通的意义上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比如,他们长于明法度、镇国家、抵外患乃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是从另外的角度,强调了比较特殊的一点,即这些“法家拂士”的存在,恰恰给那些权力至高无上的君主造成一种“忧患”,起码是使他树立起一种“忧患意识”,使那些专制独裁和极易走上专制独裁的君主,每时每刻都觉得提心吊胆、如芒刺在背,丝毫不敢为所欲为。这对于君主(及其皇亲、国戚、亲信等)那些无法无天、胡作非为的欲望来说,是一种“忧患”,同时也是他们可能走上绝路、坠下悬崖的一种障碍和保护。正是这种“忧患”与课文中的“敌国外患”一起,使得那些君主之国尚不至于死于胡作非为的“安乐”。由此,本人认为这条注释应当作一些改动和解说。
   比如:“法家,明法度之臣。①(他们通晓法理、长于阐释法律,或者具有执法如山、铁面无私、敢于太岁头上动土的执法精神)拂士,诤谏之士。(他们敢于指出并纠正朝廷的过失,敢于驳难君主的错误主张,从而辅佐君主;他们的正义意见,往往使得那些权力至上、为所欲为的君主一时感到震惊、逆耳、为难和担忧)拂,同弼,纠正过失②。法家拂士,即明法度、敢诤谏的士臣。”当然,这样带有解说的注释,是难于搬上课本的。因此,不妨权作商讨的参考而已。
  
   注释:
   ①②均见《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单位:东营市胜利八中)

一篇传统课文的两点疑义

  •  / 方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