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4期 ID: 360456

[ 杨钱梅 文选 ]   

“怨女”之“怨”为何义

◇ 杨钱梅

   在《孟子·梁惠王下》中有 “内无怨女,外无旷夫”一句。对于“怨女”之“怨”的意思很多选本上并未注释,但实际上对其理解却存在争议。章太炎先生认为是“蕴积、蓄积”之义,郭在贻先生认为“怨与旷形成对文,旷有幽独义,则怨字也应该是幽独义”。那么,哪种解释更为妥帖呢?
   首先来看“怨”的字形。许慎《说文解字·心部》:“怨,恚也,从心夗声,于愿切。”就其字形来看,“怨”的本义是与人的心理感受有关。而对其本义的解释,各代大型字书的说法也和《说文解字》是一致的,比如《广韵》释为:“怨,恨也。”《增韵》:“怨,仇也。”这几种解释都是说内心有不满、怨恨之感。在历代文献中的“怨”字义也常与此相关,例如:
   ①外举不避怨。(《礼儒行》)
   ②恐仇怨妄诬之。(《前汉书·黥布传》)
   ③桓公能用管仲之功而忘射钩之怨。”(《韩非子·难三》)
   ④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⑤乐不乐者,其民必怨,其生必伤。(《吕氏春秋·侈乐》)
   上面五句中,“怨”的字义因具体语境的不同而略有差异:①②中“怨”作名词,指有过结之人或与自己有仇之人;③中“怨”同样是作名词,但指的就不是人,而是指过结本身;④⑤中同为动词,但④侧重埋怨、不满,⑤指怨恨。尽管“怨”在各句中的意义存在差异,但我们不难发现这几种解释中有共同的义素,其核心意思是没变的,即都涉及到一种心理,一种外界与内心的需求不符甚至与自我对立时产生的情绪。这种共性,也是与“怨”的字形分析是吻合的。
   再来看与“怨女”有关的用法。提到“宫中有怨女”,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古代文学上的一种题材——宫怨诗。在几千年封建王朝的后宫中,充斥着大量的女子,据《礼记·昏义》:“三夫人,九嫔妃,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一共一百二十名,其实后宫中远远不止这些有名分的嫔妃,还有大量地位低贱的宫女,一生的青春被埋葬于深宫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就写一个如花似玉的少女被迫离家入宫,然而是“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一个女子的一生就这样被消蚀。这位“上阳白发人”只是封建制度下不计其数的宫女的一个缩影。从她身上,可以看到众多宫女的苦涩的一生。她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希望,统统被抹杀,由此,我们不难想知其内心的惆怅、不可排解的忧愁。这种惆怅里有对命运的无奈,有对君王宠幸的企盼,但思君不得转而化为一种怨恨,正如唐朝诗人刘皂在《长门怨》中所写:“不是思君是恨君。”陈子昂的《感遇》之二十六也写到:“宫女多怨旷,层城闭娥眉。”这也是对高墙深院内宫女心境的一种真实写照。白居易、刘皂、陈子昂他们笔下的是唐朝宫女,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由此,我们可以想知整个封建社会中各个时代的宫女的命运和她们的内心世界。
   所以,我们认为“怨”理解为心灵深处的一种“孤独、幽怨”更为合适一些。与释为“蕴积”相较而言,不是停留在外在的数量上,更能触及真实的内心世界,更能让我们去直接地感受一种有关人性的东西。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怨女”之“怨”为何义

  •  / 方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