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4期 ID: 360435

[ 戴天成 文选 ]   

让学生课堂答问语言规范起来

◇ 戴天成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或是局促不安,一言不发;或是语言含混,表达不清;或是断断续续,闲字夹杂等等。而课堂语言不同于课外语言,它是学生在特定场合(教室)面对规定对象(授课老师和听课同学)所要表达的语言,所以应该尽可能达到规范、连贯、清楚和准确。语文新课程标准7~9年级关于“口语交际”中涉及到此论述的主要有两点: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第3点)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第8点)我们应怎样避免学生上述不好的表达习惯呢?不妨先探究一下其中原因。
   一是心理成因。无论是即兴讲话,还是专题演讲,只有说话者拥有足够的自信和稳定的心理,才能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如果一见陌生人就脸红心跳,那自然是不能把话语表达清楚的。
   二是环境因素。课堂回答问题,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特别是对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大胆表述,同时要对其他学生提出要求,回答错了,不准哄笑,要养成耐心听别人表达的习惯。以“假如我在回答问题,我应该怎样”去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此可以逐步营造一个健康宽松的话语环境,同时为所有学生发言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和谐氛围。这两者之间,前者是内因,后者是外因,内因需要激励,外因需要保障,两者相互作用,学生的课堂答问就会日趋理想。
   那么,怎样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真正能达到新课程标准上所提出的要求呢?笔者通过以下途径作了一点尝试和实践。
  
   途径1:课前一分钟演讲
   要求围绕一个话题,限时一分钟,连续不间断说足一分钟,每一自然组安排一名选手,由小组长负责具体人选,这样每节课只需花4分钟,就可以让4名学生得到锻炼和展示。演讲要求由浅入深,第一循环先让学生背稿子,第二循环再让学生即兴发言,话题由老师提供,演讲同学随机抽题。这样一学期可以让全班学生都得到训练。
  
   途径2:组成说话对子
   经常让一些表达好的学生做一做示范,让其他学生进行对照,从而了解自己在话语表达上的不足,借鉴别人,提高自己。
  
   途径3:进行课堂录音
   录音形式改变了平时说话的常态,也许在初期对一些学生会造成比较大的心理压力,但反复几次,就能改进学生说话时的紧张状况。
  
   途径4:发挥学组作用
   每组选出一个组长,在课堂讨论环节中,请小组长优先安排一些平时怕讲话的同学发言,多给他们机会,多训练他们的胆量,讲的次数多了,课堂答问自然就多了自信。
  
   途径5:引进竞赛机制
   每堂课要求学习小组长及时统计本小组发言次数,老师的课堂评价也制定相应评价等级用语。分为“很好”“好”和“还可以”以及“继续努力”四个等级,这样学生无论在课堂回答的次数和回答问题的质量上,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即时的评价反馈,也让学生个体、学习小组产生一种内驱力,为本人所在的组去争取荣誉,久而久之,一个既宽松又有竞争气氛的课堂学习环境就会逐步营造出来。
   新课程理念引导下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把课堂变为学生的“学堂”,需要我们教师转换角色,真正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敢讲话”“讲好话”,是老师的义务,也是老师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责任。因此,老师在课堂上的授课语言,也应该规范、简明、得体,在此基础上,还应力求要言不烦,幽默机智,点在要害处,提在关键时,真正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此,在一个纯净、活泼的语言环境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进而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全面素养。
  
   (作者单位:泰兴市溪桥初中)

让学生课堂答问语言规范起来

  •  / 方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