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4期 ID: 360443

  

一种独特的诗歌艺术手法——对面著笔

◇ 刘清华 金 莹

   在古典诗歌中,有一种很特别的艺术手法,叫“对面著笔”,又称“反客为主”——把客体(对方)当主体描写。诗人在抒写思乡怀人之情时,不说或不仅仅说自己怎样思念家人,而说家人怎样思念自己,借助想象,对家人进行描写,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念之切。这种手法,古人称为“对面著笔”。具体摘取几例分析,以解读者之惑。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诗《月夜》的颔联。诗作于“安史之乱”之时,诗人被叛军拘留于长安,全诗抒发了诗人望月思乡的深情。题为“月夜”,诗人看到的只是长安之月,按说应从自己写起,写自己如何思念家人,但诗歌的第一联是:“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想象远在鄜州的妻子如何睡不着,独自起来望月怀远,而一对小儿女却因为年幼不懂得思念亲人,正香甜地酣眠。诗人甚至“看到”了妻子因思念自己而泪湿云鬓,因沉浸在思念中而忘记了寒冷(“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诗人想象得越清晰,越具体,越见出诗人自己思家之切。这是创造性的借鉴南朝诗人徐陵《关山月》中的“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是一种委婉的抒情,让人感觉诗人是彻夜未眠,沉浸于对家人的思念之中,其思念之深切则可知矣。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是唐代另一大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邯郸冬至夜思家》的诗句。诗歌题目告诉我们本诗抒发的是诗人于冬至夜在羁旅之途思念家人之情,但诗人不直接说自己如何思念家人,而是想象家人夜深围坐火炉,正牵挂述说着远行的作者。读者读完此二句,一定会随作者的笔触,想象此时作者的家人正如何拥火而坐,谈论着远行之人(作者)。想象越丰富的读者越能感觉到诗人该是怎样孤寂地寄寓客栈,揪心地想念着家人了。这种对面著笔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今夜故人江上宿,如何禁得打篷声。
   这是南宋诗人项安世的作品《雨夜》中的诗句。诗人从对面著笔,想象友人在这样的雨夜,泊舟江上,听着这萧疏的雨打孤篷声,一定会感觉自身的孤寂、悲凉。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不是直接抒发自己如何想念友人,而是想象友人此时的遭遇,在这种牵肠挂肚的担忧中,我们看出诗人对友人的牵挂。
   再比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想佳人妆楼喁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遥怜儿女寒窗底,指点灯花语夜深”;“应是不眠非守岁,小窗春意如灯花”;“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这些均属此类。
   对面著笔,委婉曲折,含蓄隽永,回味无穷。
  
  (作者单位:永丰中学)

一种独特的诗歌艺术手法——对面著笔

  •  / 方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