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4期 ID: 360437

[ 曹祥文 文选 ]   

用“成就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 曹祥文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段新版校园民谣,其中有句话是这样的:“五等人,教语文,学生不学气死人。”身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看了之后,感慨颇多。
   学生为什么不爱学?因为他们对语文缺乏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可是我们往往忽视了如何让学生有兴趣的问题。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埋怨学生,不从根本上去寻求解决之道,就难免会造成恶性循环,师生之间可能连最基本的信任都会丧失,到那时,要想再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恐怕是难上加难了。
   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他们有成就感。
   如何创造语文学习的成就感,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无事生“非”,为了让他们感兴趣,而对他们的一些低层次的“成就”夸大其词,不但不会增加他们的成就感,相反,可能还会让学生认为你这个老师比较虚伪。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还是不做为妙。
   下面结合我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但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让学生讲解成语,体会三尺讲台上的成就感。
  
   以往,在课前三分钟,我一般让学生讲点故事或朗读散文,以增加学生的见闻,但收效甚微。于是,我只好改变策略——讲解成语。让学生事先精心准备一个成语,并将相关的一些故事或相近的成语讲给同学们听。每天一名学生,每天一个成语,这样,一学期下来,至少有100多个经过学生自己精心挑选的成语在课堂上得以传播。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学生的词汇量会稳步增长;二是让学生当了一回老师,他们很自然地就会产生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不是老师表扬几句就能达到的。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很多教师都会花大力气去开发学生的“能力”,更有甚者提出了“丢词汇,抓作文”的思路。其思想基础是:作文的分数容易提高一些。我对此不敢苟同。没有最为基础的字词的积累,你又怎能写出优美的文章来呢?像这样一上来就狠抓作文的做法,可能会让学生接二连三地品尝失败的滋味,成就感当然也就无从谈起,学生的“趣味”当然也会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逐渐消失殆尽。
  
   二、作文批改,寻找亮点,让学生在痛苦中体验到快乐的成就感。
  
   作文,可以说是很多学生比较头疼的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写作文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在这种情形之下,如果再对其作文轻易批评指责他这也不行,那也不对,这对于作文教学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为此,我尽量在作文批改中去寻找闪光点。譬如错别字少,卷面整洁,书写工整,事例得当,论据丰富等等,都可以作为激励学生写好作文的“亮点”。这样,可能有些教师会说:那作文技法之类的呢,批改时不写,学生又怎么会知道呢?其实这点大可不必担心。原因有二:其一,在批改时不写,我可以课堂上统一讲,对事不对人,这样效果岂不是更好一些?其二,如果学生写作文有了成就感,他们便不会像以往那样恐惧写作文了,自己就会去看一些相关的资料,这种效果恐怕会比我们在课堂上抽象说教会更好吧。
  
   三、做好试卷分析,让成绩差的学生也有成就感。
  
   试卷分析是每次考试结束之后必须要做的工作,尤其是要落实到每个小题,把每个小题的班平均分整理出来。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教师自己可以掌握学生的答题情况,今后才能对症下药;二是可以让部分成绩差的学生也有成就感,因为有些学生的总分并不高,但并不表示他每个题都做得很差,甚而有可能在某些小题上是做得最好的,这样,我们就应不吝惜表扬,从而增加其成就感。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就必须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而要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就必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成就感。如此便会形成良性循环,教师轻松地教,学生轻松地学。到那时,也许我们就不会发出“学生不学气死人”的感叹了。
  
  (作者单位:邻水中学)

用“成就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  / 方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