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高中作文教学理当如此。如今高中作文教学之现状如何呢?以2007年高考湖北卷作文评卷得分情况而言,全省50万考生参考,满分作文仅300多篇,50~59分近3万人,占考生总数不到6%,40~49分近20万人,占考生总数45.07%,也就是说,近一半的考生连40分都得不到。更有8%的考生在30分以下。这说明,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成效不容乐观。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有些教师对作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一般每月只用2~3课时进行一次作文教学,其他时间全都用在阅读教学上;还有的教师训练方式陈旧,学生感觉收获不大;再加上学生的阅读面不够宽,人生阅历比较浅等等,都是造成学生作文水平不高的原因。但笔者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作文教学缺乏科学严谨的训练序列,学生不能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循序渐进。
当前高中作文教学大致分为两种训练序列,一是以人教社语文教材编定的写作单元为序列,二是以高考考试大纲制定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为序列。笔者认为两者均有不当之处。前者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按照写作心理、常见文体、写作过程来编排。这三个阶段本身在顺序上就存在矛盾,第二阶段已经会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的文章了,第三阶段却又回过头来,训练立意与选材、思路与结构、文体与文风等,等于告诉学生怎样写一篇完整的文章。这样岂不是颠三倒四。后者依据的是考试大纲的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这是高中生作文应该达到的写作要求和标准,其目的是对学生作文进行量化评价,怎可当作训练序列来对待。
到底高中作文应该建立怎样的训练序列?笔者从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阶段:训练积累与表达。写作的实质就是作者运用语言文字反映生活、表情达意的行为过程,考查的是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其核心在表达。因此,我们在训练写作之前应该让学生学会最基本的表达方式,这样方可谈得上写作。笔者认为第一阶段当从表达方式开始训练,即按描写、记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方式,分类分项,逐一训练。只有熟练掌握了每一种表达方式,并明确了它们之间的区别,才能够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灵活自如地表达观点,抒发情感,描摹事物。训练时应以片断训练为主,这样既能增加针对性,又能锤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强调学生的积累。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应与写作紧密结合,为写而读,在读中写,读写结合,当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不二法则。
第二阶段:训练谋篇与文体。第一阶段是以写片断为主,而这一阶段,就要连段成篇。只要前一阶段的段落训练到位了,这一阶段的篇章训练就有了基础。在训练谋篇布局时,要以文体为经,以成篇为纬,两者兼顾,双线推进,练习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或其他文体的文章,每篇在注重文体特征的同时,又都要落实立意、选材、构思、语言,以及如何拟题、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以达到能较熟练地写一篇规范的文章的目的。
第三阶段:训练审题与应考。在学生能根据自己所思所想写一篇文章的基础上,我们再提出按题作文的要求。高考无论作文题如何变化,但必须是给题作文,所有考生也必须是同题作文,那么符合题目要求的作文才能得分,否则文章写得再好,也得不到分。因此,明白题目的要求,揣摩命题者的意图就显得尤为关键了。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审题的训练。可把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的类型作为训练审题的范例,如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漫画作文等。审题能力在高考作文中是很重要的,但其他一些方面的作文应考技巧也要顾及。我们只有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才能在考场上应对自如,处变不惊。
高中作文训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漫无目的地乱指挥;亦不可置学生的认知规律不顾,一开始就是话题作文训练,考纲等级评分;更不可不加指导,任其自由发展。它必须依照一定的序列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训练,以达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目的。惟其如此,高中作文教学才能取得实效,学生写作水平也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松滋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