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概念。在美学中,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有情景交融、虚实结合、韵味无穷三个特征。下面结合具体诗作做简要分析:
一、情景交融
(一)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抒情与写景在同一作品中达到浑然一体的程度,可谓“情景并茂式”,即情景交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作者吊古伤怀,借古传颂的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的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抒发了他内心的忧愤情怀。上阕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不仅运用“乱”“穿”“惊”“拍”“卷”等动词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道出来,表达自己对英雄的向往之情,也为下阕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下阕着重写人,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意气风发,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表达了自己的伤感之情。
(二)另一类意境创造中,作者寓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即“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往往显得更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表面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从烟花三月、黄鹤楼的美好景色中,已经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也没有直接抒发对友人的依依不舍,而是通过孤帆渐渐消失,江面宽阔悠悠和自己久久不愿离去,表达了诗人的情深意挚。
(三)第三种情中见景,常常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来表达,即不用写景,景却历历在目。如李白的《月下独酌》第一首: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篇描写诗人在月下独自一人饮酒的情景。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杯中之影、月下之影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从“花”想到“春”,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表达了诗人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愉,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也体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二、虚实结合
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前两句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这就是虚境。
三、韵味无穷
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其中“韵味”就是指物体、意味、情感、语言等因素所构成的美感效果,意境的审美韵味是无穷的。如王维的《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诗人王维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特别的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辛夷坞》前两句写春天的辛夷带着饱和的生命力开始绽放,显示着一派春光。后两句写花的“落”,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但随着花期将尽,绽放的花萼最终又洒下片片落英。短短四句诗,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也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
总而言之,意境因为其独特的表现特征、结构特征和审美特征,成为了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我们在赏析抒情性文本的时候,从以上三个方面的特征去加以解读,收获会更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