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程
评价
教材
考试
视听
阅读
写作
教研
名师谱
入驻
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2011年第9期
收藏:0人
我要收藏
在读:4人 编辑:
编辑合辑
补全文档
开始阅读
文学教育 / 2011年第9期 目录
比较文学与文学教育
/ 胡亚敏
古斯特城堡
/ 徐则臣
火车从村庄经过
/ 田禾
语文词语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 郭烈萍
离心与向心
/ 李遇春
“回望故土”的抒情诗人
/ 邹建军
野猫
/ 黄雪蕻
存在的姿态
/ 叶立文
《粉川》:“传奇”与人性的纠葛
/ 周新民
三个延伸让文学教育更精彩
/ 王怀民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渗透探究
/ 侯慧庆
浅谈中学生的写作指导
/ 黄立
文学教育的功能价值及其当下意义
/ 赵秋娥
对少数民族地区古诗文教学的思考
/ 王艳林
用网络流行元素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 姜永飞
情感催生语文之花
/ 杨惠
让语文课堂变成智慧的学堂
/ 纪佳丽
名著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 石芳
论汪懋祖“教育化成说”对初中作文教学的指导意义
/ 郑俊昊
语文教学美育浅谈
/ 刘玉凤
文言文高效复习策略
/ 杨爱巧
追寻如水的语文课堂
/ 金艳
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成人
/ 李振华
诗歌教学要追求意境美
/ 王彦杰
论林语堂与鲁迅散文风格之别
/ 吕晓琳
应用写作教学模式探讨
/ 王百玲
创新思维让作文胜人一筹
/ 杨光辉
丁玲小说创作的时代敏感性与艺术胆识
/ 李静
从《娇娜》看蒲松龄的人文情怀
/ 郭瑞英
写作训练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 陈峰
信息16则
/ 舒坦辑
论阿毛诗歌的女性特质
/ 张贞
公文写作模式研究
/ 何彩霞
论《诗经.郑风》的情诗特色
/ 古春梅
浅谈高职高专应用文写作教学
/ 彭莉
从月的角度赏读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 吴龙伟
重提《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刘备形象塑造问题
/ 吴远飞
评刘继明的《生死扣》
/ 李昌鹏
读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梦记》
/ 郑春梅 王爱生
从《长恨歌》看王安忆笔下的人与城
/ 肖俊敏
作文教学策略谈片
/ 何梅娟
趣谈《魏公子列传》中的“三”
/ 陈圆圆
论沈从文《边城》的叙事魅力
/ 张丽华
读毕飞宇《地球上的王家庄》引发的思考
/ 孔建
如何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 魏杰允
解读《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罗德里克.厄舍的艺术形象
/ 罗德琼
大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 方胜 罗芳芳
教师在阅读引导中存在的问题
/ 昝娟娟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 王志刚
农村初中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 周丽萍
从《康复的家庭》中汲取共生的力量
/ 张景荣
简评《白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集》
/ 朱琳
《芒果街上的小屋》中的多维希望解读
/ 刘菊荣
《雪花与秘密的扇子》:跨文化语境下的文学探险之旅
/ 薛冰华
近十年陈忠实《白鹿原》研究综述
/ 魏向丹
评索尔.贝娄作品中的人与他人
/ 王杨
由死亡意识观照希腊神话中的弃子现象
/ 胡俊麟
《我们家的男子汉》的幽默艺术
/ 肖元凯
新世纪武汉大学国学教育发展管窥
/ 宋时磊 许欢欢
试剖析《飘》中瑞德的形象
/ 汪书春
校园新闻写作应注重修改
/ 张兆华
浅谈《项链》的艺术特色
/ 廖伦建
试谈中国文学对外翻译的创新
/ 王建宁
鲁迅《药》独特而深刻的艺术构思
/ 徐永
谈谈悲秋诗中的生命意识
/ 冯尚暾
试论《围城》中方鸿渐的悲剧命运
/ 高巍
菲利普夫妇和胡屠户的形象分析
/ 陆玉芹
浅析不同文化背景下高职女生阅读观之差异
/ 金白梧
老舍《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内涵
/ 严方 何希凡
评吴洲星的《沪上春歌》
/ 周聪
游戏精神视野中的幼儿教师文学素养刍议
/ 张利芹
高二语文课堂作业之管见
/ 王勇霞
从《美国模范刑法典》看法律术语的跨文化翻译
/ 吴伶俐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性别偏见问题的探究
/ 唐云莉
散文两篇
/ 杨鹏飞
浅谈《老王》一文的情境教学
/ 沈冬芳
“连”字句的肯定式与否定式琐议
/ 宋现芳 范井玲
从《大雁归来》主题的解读探讨文章解读的方法
/ 刘兴伦
《风景谈》几处遣词的语病分析
/ 曹永军
美好的选修课
/ 王普
论相思诗词心理错觉的艺术表现
/ 李会君
家风漫谈
/ 柳文
良药甜口更利病
/ 王青梅
家乡
/ 王骞
简单生活更快乐
/ 郭思如
猜你喜欢
文学教育 期刊列表
2015年第8期
2015年第9期
128
8/8
<<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