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12期 ID: 356335

[ 毕泗建 文选 ]   

文本语言,拨动生命乐章的琴弦

◇ 毕泗建

  钱理群教授曾说过:“我们批评过去的应试教育有很多问题,‘知识一大堆,文本不着边’,这是一种遮蔽。而我们现在有另一种形态的遮蔽,我们有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形式主义的东西,说难听点,就是各种各样的‘表演’。恰好这种‘表演’使学生不能直面文本。……教育的本质是提升人的生命,把人的内在的一些美好的东西,把学生内在的生命美好的情思发掘出来,提升起来,就是善于直面自我、直面自己的生命。”只有直面文本,直面语言,才能直面人的心灵,直面人的生命。
  语言对于人具有本体论意义。我们曾把语文作为外在于人的可以任人驱遣的纯工具来教学,当我们急功近利地要认识、利用这个工具时,结果是语言拒绝了我们,它沉默地退去,遮蔽了自身。而我们在此时则沦为了语言的工具,异化了语言也就异化了人,把人培养成了驯服工具,忽略、遮蔽了“人”,就使学生不能直面自己的心灵。语言是内在于人的,是人性的符号与表征,是人的存在方式,语言就是人本身。应试教育“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辩证的语文感受,用大规模的狂轰滥炸、抽筋剥骨,扼杀语言的气韵和灵动。”①扼杀了语言的气韵和灵动,就扼杀了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的语言感受力和创造力,进一步说也就钳制了学生生命本体的完善与发展。语文潜隐着生命的血脉,流转着生命的光彩,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人的生命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正如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所说:“国语不是训治之学,而是活的思想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给学生一个自由敞开的空间,让语言自己说话,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我感悟。只有这样,语言的美感和生命之气才能焕发出来,学生才能在语言敞开的世界中找到诗意的栖居之所,逐渐迈向无蔽澄明之境。具体来说,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把握以下三点:
  一、让学生在语言形式之中感受生命的气息
  汉字充溢着浓郁的生命意识。一个语言形式就是一个生命形式,任何一个语言形式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汉字是汉民族语言的书面形式,但它并不是凝固的抽象符号,它的内里涌动着生命的情致,散发着感性气质,显示着汉民族独有的思维特点和文化情趣。余光中先生曾在《听听那冷雨》中作过描述:“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了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宗白华也说过:“像江字、河字,令人仿佛目睹水流,耳闻汩汩的水声。”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汉字就是一种特定的行为和情致,就是一个美丽的情感和生命世界。
  一篇文章的生命力就是作者贯注其中的情感和生命意识,它犹如大气弥漫在作品情境中的人与物之上,以其光芒穿透和照亮每一对象,使整篇文章呈现出鲜活而灵动的光彩。语言是生命的载体、生命的符号。一首诗、一篇散文、一篇小说都是人生命活动的一种形式。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应把文本当作一种生命形式来对待,让学生面对一篇文章感受到一种生命召唤、生命活动之气。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生命活动的光彩,体验到一种生命之气。任何一个语言形式都是充溢着情感和思想智慧的生命形式,潜伏着生命的脉搏和呼吸。学习一个字就是向生命展开一扇窗,学习一个词语就是向生命启开一方天地,学习一篇课文就是让生命情感激荡,领略一个特定的生命世界。语文这种无处不在的生命特质和生命光彩决定了语文学习不是单纯的认知和训练过程,它更是生命的活动,是生命与生命的沟通、体悟过程,体现出人作为主体的自为的生命活性。
  二、让学生在视野融合之中体验生命的律动
  “视野融合”是一个解释学的概念,系指文本世界与阅读和阐释者的世界在沟通、对话、交流过程中展开的各自视野间的融合。在直面文本语言的过程中,学生总是从自己的经验视界出发,来理解“文本”(课程和教材),实现学生的经验视界与“文本”视界的融合。学生的学习并不是被动地去发现“文本”中已包含的、可独立于学生理解之外的原意,而是一种学生的经验视界与“文本”视界的相互辨认、相互指证、相互认可的过程,从而不断扩大学生的现实视界、经验视界,形成一个新的视界,从而实现自己人生经验的增长。
  体验总是“从主体自身的生命状态和切身感受出发,把自己置身于对象中进行领悟”。②“体验也就意味着亲历,即亲身经历生命的重大、复杂而神秘的事相。亲历,就是去参加、奉献、牺牲,去体会痛苦与欢乐,承受恐怖与狂喜。”③学生进入到文本语言中,会很自然地将作者的体验拿过来,自己亲历一番。比如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对于大屠杀的惨案学生从未经历过,却会跟着作者的情感脉动而起伏,为刘和珍的勇毅执着而敬佩,为反动派的野蛮屠杀而愤怒,为庸人的苟活偷生而沉痛。一篇文章莫不与人相感应,与人的心灵相契合,里面的大小角落都弥漫着作者的生命韵律与情感体验,体现着作者的人生感悟,是凝结了作者的情感、想象、思索、认知等诸般因素的生命形式。
  伟大的作品之所以代代流传,是因为每个时代的读者都可以在文本语言中既体验着作者的体验,也体验着自己的体验,都可以将自己的体验融注其中而获得新的意义和经验,它是文本和学生自我经验视界的融合与重构,“体验以人生经验为沃土,是主体的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追问与思考。当主体拥抱对象,二者发生融合时,丰富深厚的人生经验会促使主体产生顿悟式体验,它是个体生命存在的一次爆发式的璀璨绽放”。④一篇篇的课文就是折射着人间万象的情感大世界,语文教学应充分挖掘、利用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和对美的敏感,促进个体生命情感健康地生成和发展。总之,语文学习不是纯粹认知和理性分析的活动,而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情感与判断的综合,在本质上是生命体验的过程,是语文学习主体对语文世界超越于一般经验、认识之上的那种独特的深层体悟和活生生的感应境界,其间语文学习主体以自身的生命情感去激发、催化课文字里行间潜伏的生命呼吸、脉搏和律动,把它还原为一个生气贯注的生命活体,并与之交流、对话,在对方身上发现自身本质力量的确证。
  三、让学生在意义世界之中提升生命的境界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世界对于他却是无限的,他正是通过语言使有限的生命拥有了无限的世界。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与语言中所展现的世界遭遇与周旋的过程,是一个理解世界、把握世界、拥有世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反思自己的生存世界,叩问自己的灵魂,从而得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意义世界。学生作文中常见的言之无物、无病呻吟的现象,其实就是语言的荒芜与异化,它遮蔽了语言的本真状态,他们不明白作文是一个用语言去表达、展示特定世界的活动,是一个用自己的心灵与世界对话之后再把世界形之于语言的过程。
  美国语言学大师萨丕尔说过:“语言是人类精神所创化的最有意义、最伟大的事业——一个完成的形式,能表达一切可以交流的经验。”⑤精神不但创造产品,而且创造着生命本身,语言正是“精神不由自主的流射”。从人的生命成长和发展的过程看,语言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润泽、精神培植的过程,是人之成人和社会化的过程,它必然要求生命的全面出席和始终在场,吁求生命的激情投入和精神境界的积极建构。
  在文本语言的解读过程中,学生与文本的相互作用不仅进行着精神的交流,而且还可以获得精神的发展。文本解读是体验者(学生)以自己的需要、价值取向、认知结构和情感结构、已有的经历等完整的“自我”去理解、去感受、去建构,从而获得生命的铸造、人性的升华和生命境界的提升。仅仅注重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图式的文本解读并不是整体的精神建构,因为它并没有真正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并没有引导学生的精神的变革,这只是涉及了学生整体精神中的一个方面,并没有与学生精神的完整性、经验的完整性、生活的完整性联系起来,因而这种文本解读是不完整的。真正创造性的文本解读,应该是学生与文本的共同生命的投入,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互发现与相互撞击,绝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一种良性的双向运动:学生的创造潜力在解读过程中得到激活与发挥,达到共同的精神愉悦、自由和扩展。这才是教育的真正魅力之所在。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言:“阅读活动实际上是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⑥
  
  注释:
  ①韩军:《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语文学习》1993年第1期。
  ②王化骧:《创作与体验》,《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年第6期。
  ③转引自王一川:《意义的瞬间生成》,山东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10页。
  ④蒋成瑀:《体验:阅读教学的新航标》,《语文学习》2005年第2期。
  ⑤[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陆卓元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97页。
  ⑥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3页。
  [作者通联:山东泰安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