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焦热点
文化经典阅读题是2007年高考福建卷的一大创新亮点。它将成为考试的一个热点。这一热点考查既反映了语文学科对学生文化素养的要求,也体现了语文教育界对教育现状的忧虑与反思。受过去十多年的高考指挥棒影响,如今的小学生在“题海”中沦落为“题奴”,他们对文化经典名著知之甚少,文化素养正被功利所代替。长此以往,国民素质就值得忧虑。福建语文高考对文化经典名著的考查不但体现了强烈的人文性,更体现了打造以人文底色为目标的语文教学方向,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回归语文,有利于矫正当代青少年盲目追求轻薄的流行文化的媚俗现象,对改变这种教育现状、提高国民素质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规定,从《教学大纲》推荐课外阅读的三部古代文化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庄子》)中,选取文章作为第Ⅱ卷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材料,考查文化经典著作阅读。从《考试说明》提供的“参考试卷”看,对古典文化经典的阅读考查包含了翻译和文意理解,是文言阅读的延伸。设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提高文化素养。因为文化经典著作阅读是第一年列入高考范围,而且公布考纲的时间离高考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要让考生完全读懂《论语》、《孟子》、《庄子》三部文化经典著作(同时还有11部文学名著如《红楼梦》等),在时间上是不允许的,也是不现实的。考虑到本届考生平时课外阅读积累不足,有意降低难度,充满了对考生善意的理解和关怀。
命题选材出自《孟子·公孙丑下》,语段典型,语言规范。主要采用选句翻译与简答题型来考查学生对文化经典名著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了更好地弘扬文化经典,《孟子》是比较合适作为今年选考的内容,因为《论语》是语录体的,符合考试大纲命题要求的内容不多,而《庄子》又太难。《孟子》的内容,认真读过的考生可以得到高分,一些没有看过(或者看过之后印象不深的)考生也多少可以得到一些分数,不至于出现空白现象,可以说不仅学生比较易于接受,也体现了儒家经典对当下社会的作用和影响。这道题,是一道具有较大区分度的试题。
二、经典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2007年高考福建卷第8题)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充虞:孟子弟子。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4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参考答案:(1)①您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②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2)体现了孟子自视极高,自任极重(或“自信心、责任感极强”)的心怀。(意思对即可)
三、答题失误
文化经典名著阅读答题失误,综合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种原因:
l.不明翻译要领,缺少“踩分”意识。
文化经典阅读翻译题评分都是按“点”给分,“点”一般是重要的字、词,或通假字,或古今异义,或一词多义,或词类活用,或句式特点等。愈是“难”的字、词,愈要“突破”,不要绕道而行。可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是,有的考生,因为不明翻译要领,缺少“踩分”意识,往往遇上“难”的字、词,或绕道而走,或胡乱翻译,结果造成答题失误而丢了分。
第(1)题中的两句翻译,第1句重点字词为“豫”(“高兴”“快乐”)、“色然”(“……的样子”),各1分,文句通顺1分。第2句重点词“平治”(使动用法,要译出“使……太平”),1分;重点句“舍我其谁也?”(反问句式,要译出“除了我还能有谁呢?”其中的重点词为“舍”、“其”),2分;文句通顺1分。本小题的两句,部分考生因不明翻译要领,无视句中的“得分点”,出现典型错误答案:如将第1句译为“诸夫子若有忧郁的脸这就好了”或“夫子竟然没有半点慌张的神情”,因各“踩分点”均未译出,再加上句意错误,均判为0分。将第2句:“如果我不去平治天下,谁去平治天下”或“如果要想统一天下,当今世上,惟有我还有谁与我争呢”,这两句的翻译,同样是偏离“踩分点”而得了0分。
2.背离文段大意,概括要点欠妥。
第(2)题出现典型错误答案如下:“认为能够称王的人一定会像孟子一样的贤人”、“争持天下,来称霸王位”、“体现了孟子一种顺其自然、不怨天尤人的心态”。这三种答案因完全背离了文段的中心,均被判为0分。
本小题考点是今年福建卷新增的一个考点。这一考点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主要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它要求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关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主旨,概括出文章的大意。
文中的对话,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抓住文中关键语句,分析孟子在对话中表现出的是何种的个性品格、价值取向。其实本段的对话,最能揭示孟子个性品格、价值取向的最关键语句应该是“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一句,特别是“舍我其谁也”这一反问句把孟子“自视极高、自任极重(或“自信心、责任感极强”)的心怀”揭示得淋漓尽致。部分考生由于未能领悟文段对话的大意,未能筛选并抓住对话中最关键语句,所以只能随意地写出风马牛不相及的答案而得了0分。
四、备考方略
文化经典阅读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对句子的翻译。从评分标准看,以前注重语言点,现在则注重大意,大意对了至少占一半的分数,因为只有大意对了,语言点正误的分析才有意义。因此,文化经典阅读题的阅读应遵循以下步骤:
1.掌握翻译原则,增强“踩分”意识。
高考文化经典阅读题考查的重点是考生的直译能力,我们要把“力求直译”作为翻译的首要原则。力求直译,就是尽量要按照原文逐词逐句地进行翻译,让原文在译文中字字有着落,译文在原文中字字有根据,同时,还必须娴熟地掌握好直译的方法,如“单音节译为双音节”、“调整语序”、“补出省略”等等,并根据语境增强“踩分点”意识,敏锐捕捉住得分点。
文化经典阅读语句翻译,往往在一些关键字词上设置障碍。所谓“关键字词”,是指那些对正确理解句子意思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这些词语理解对了,整个句意也就大致清楚了。考试时要特别注意结合所给材料的具体语境,正确理解和翻译句子,因为,一个词一旦进入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就只能表示一个意思。而这个特定的意思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确定。比如“夫子若有不豫色然”中的“豫”就是“关键字词”,它牵一发而动全身,翻译对了,整个句子才有分数。这两句的难点在“豫、然、平治、舍、其”等词语,其中“豫”作“快乐”解(见于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高中《语文》第三册))
一、聚焦热点
文化经典阅读题是2007年高考福建卷的一大创新亮点。它将成为考试的一个热点。这一热点考查既反映了语文学科对学生文化素养的要求,也体现了语文教育界对教育现状的忧虑与反思。受过去十多年的高考指挥棒影响,如今的小学生在“题海”中沦落为“题奴”,他们对文化经典名著知之甚少,文化素养正被功利所代替。长此以往,国民素质就值得忧虑。福建语文高考对文化经典名著的考查不但体现了强烈的人文性,更体现了打造以人文底色为目标的语文教学方向,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回归语文,有利于矫正当代青少年盲目追求轻薄的流行文化的媚俗现象,对改变这种教育现状、提高国民素质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规定,从《教学大纲》推荐课外阅读的三部古代文化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庄子》)中,选取文章作为第Ⅱ卷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材料,考查文化经典著作阅读。从《考试说明》提供的“参考试卷”看,对古典文化经典的阅读考查包含了翻译和文意理解,是文言阅读的延伸。设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提高文化素养。因为文化经典著作阅读是第一年列入高考范围,而且公布考纲的时间离高考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要让考生完全读懂《论语》、《孟子》、《庄子》三部文化经典著作(同时还有11部文学名著如《红楼梦》等),在时间上是不允许的,也是不现实的。考虑到本届考生平时课外阅读积累不足,有意降低难度,充满了对考生善意的理解和关怀。
命题选材出自《孟子·公孙丑下》,语段典型,语言规范。主要采用选句翻译与简答题型来考查学生对文化经典名著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了更好地弘扬文化经典,《孟子》是比较合适作为今年选考的内容,因为《论语》是语录体的,符合考试大纲命题要求的内容不多,而《庄子》又太难。《孟子》的内容,认真读过的考生可以得到高分,一些没有看过(或者看过之后印象不深的)考生也多少可以得到一些分数,不至于出现空白现象,可以说不仅学生比较易于接受,也体现了儒家经典对当下社会的作用和影响。这道题,是一道具有较大区分度的试题。
二、经典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2007年高考福建卷第8题)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充虞:孟子弟子。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4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参考答案:(1)①您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②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2)体现了孟子自视极高,自任极重(或“自信心、责任感极强”)的心怀。(意思对即可)
三、答题失误
文化经典名著阅读答题失误,综合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种原因:
l.不明翻译要领,缺少“踩分”意识。
文化经典阅读翻译题评分都是按“点”给分,“点”一般是重要的字、词,或通假字,或古今异义,或一词多义,或词类活用,或句式特点等。愈是“难”的字、词,愈要“突破”,不要绕道而行。可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是,有的考生,因为不明翻译要领,缺少“踩分”意识,往往遇上“难”的字、词,或绕道而走,或胡乱翻译,结果造成答题失误而丢了分。
第(1)题中的两句翻译,第1句重点字词为“豫”(“高兴”“快乐”)、“色然”(“……的样子”),各1分,文句通顺1分。第2句重点词“平治”(使动用法,要译出“使……太平”),1分;重点句“舍我其谁也?”(反问句式,要译出“除了我还能有谁呢?”其中的重点词为“舍”、“其”),2分;文句通顺1分。本小题的两句,部分考生因不明翻译要领,无视句中的“得分点”,出现典型错误答案:如将第1句译为“诸夫子若有忧郁的脸这就好了”或“夫子竟然没有半点慌张的神情”,因各“踩分点”均未译出,再加上句意错误,均判为0分。将第2句:“如果我不去平治天下,谁去平治天下”或“如果要想统一天下,当今世上,惟有我还有谁与我争呢”,这两句的翻译,同样是偏离“踩分点”而得了0分。
2.背离文段大意,概括要点欠妥。
第(2)题出现典型错误答案如下:“认为能够称王的人一定会像孟子一样的贤人”、“争持天下,来称霸王位”、“体现了孟子一种顺其自然、不怨天尤人的心态”。这三种答案因完全背离了文段的中心,均被判为0分。
本小题考点是今年福建卷新增的一个考点。这一考点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主要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它要求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关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主旨,概括出文章的大意。
文中的对话,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抓住文中关键语句,分析孟子在对话中表现出的是何种的个性品格、价值取向。其实本段的对话,最能揭示孟子个性品格、价值取向的最关键语句应该是“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一句,特别是“舍我其谁也”这一反问句把孟子“自视极高、自任极重(或“自信心、责任感极强”)的心怀”揭示得淋漓尽致。部分考生由于未能领悟文段对话的大意,未能筛选并抓住对话中最关键语句,所以只能随意地写出风马牛不相及的答案而得了0分。
四、备考方略
文化经典阅读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对句子的翻译。从评分标准看,以前注重语言点,现在则注重大意,大意对了至少占一半的分数,因为只有大意对了,语言点正误的分析才有意义。因此,文化经典阅读题的阅读应遵循以下步骤:
1.掌握翻译原则,增强“踩分”意识。
高考文化经典阅读题考查的重点是考生的直译能力,我们要把“力求直译”作为翻译的首要原则。力求直译,就是尽量要按照原文逐词逐句地进行翻译,让原文在译文中字字有着落,译文在原文中字字有根据,同时,还必须娴熟地掌握好直译的方法,如“单音节译为双音节”、“调整语序”、“补出省略”等等,并根据语境增强“踩分点”意识,敏锐捕捉住得分点。
文化经典阅读语句翻译,往往在一些关键字词上设置障碍。所谓“关键字词”,是指那些对正确理解句子意思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这些词语理解对了,整个句意也就大致清楚了。考试时要特别注意结合所给材料的具体语境,正确理解和翻译句子,因为,一个词一旦进入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就只能表示一个意思。而这个特定的意思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确定。比如“夫子若有不豫色然”中的“豫”就是“关键字词”,它牵一发而动全身,翻译对了,整个句子才有分数。这两句的难点在“豫、然、平治、舍、其”等词语,其中“豫”作“快乐”解(见于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高中《语文》第三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