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12期 ID: 356344

  

谁是主角

◇ 张 瑛

  “文学研究中的‘解构’主义倾向,即妄议历史人物,无根据地怀疑一切。这种倾向在‘鲁迅与仙台’研究中虽然比较轻微,但也应该警惕。我们应该提倡对历史人物的温情和善意,而不以臆测或以时事政治需要来衡量人物。”①这种以某种功利为目的的所谓的研究,一方面强加了鲁迅思想及其文章意义太多的政治成分,扭曲了作者灵魂和文章意图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恐怕是造就了太多的“倒着行走的‘鲁迅’们”——“现在的年轻人,多以杂文家视鲁迅”,②鲁迅成了某种思想的代名词,忽视了鲁迅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存在及其形成的过程,禁锢了一代人的文学阅读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
  这种思想对当前中学语文课本中《藤野先生》的教学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言《藤野先生》必言爱国思想和弃医从文,仿佛一篇回忆散文就俨然成为鲁迅的思想形成自述史,不知不觉中藤野先生倒成了摆设。这种倒行逆施的解读方法不仅阉割了文章本来的主旨,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形成有机的教学体系,因而也很难完成《藤野先生》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使命。
  一、本言藤野,别曲解鲁迅先生的初衷
  用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的话说,“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厦门大学时期正好给了他难得的闲静,给了他宁静而又微妙的心境。这短暂休憩中,从故乡儿时的往事到日本留学的生涯,都在脑海中浮现,代替了口诛笔伐的疲惫和斗争使命的沉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藤野先生》两篇优美而纯净的散文便从“记忆中抄出来”,我们得以了解到鲁迅生活点滴片段,认识鲁迅作为一个普通人生活成长的过程。和每个人成长的经历一样,总有些人和事成为影响人生的关键,藤野先生因严谨的精神和坦荡的胸怀等优秀品质便成了影响鲁迅的关键人物,他写文章怀念这样的恩师怕不为过。
  但总有好事者认为不人为拔高思想境界便是对鲁迅及其文章的敷衍,于是便有了这样的现象:有的人认为这“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激越诗篇”;有的人认为它既歌颂了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又体现了鲁迅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的人认为它“主要是赞扬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写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次要的”;还有的人认为“歌颂了中日人民的传统友谊”。③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的东西冲淡了语文内容的美感,在这样的理解下,语文课堂充斥着各种政治口号,鲜活的文本材料成了带有旧时期烙印的政治样板戏剧本。
  “作者以凝重的笔触记述了自己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伟大的人格、感人的师德,字里行间蕴含着他对这位日本老师的崇敬、感激与深沉的怀念”,④此乃对《藤野先生》主题最核心且最经济的概括。再加上研究作者为达到渲染藤野先生形象所采用的笔法,便构成了内容和形式上对文本解读的主要功能。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本质,而不是漫天爱国思想和各种斗争精神。
  二、并无赘言,事事皆关藤野
  事实上,教师并不会否认文章的主角和作者思想的主要载体是藤野先生,但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能自觉地执行这一宗旨,让教学不能形成有效的体系。原因之一便是“解构主义”惯性将文章整体肢解成了文字碎片;原因之二便是在崇高的鲁迅形象与强势的鲁迅研究潮流的影响下,势利地放弃了或忽视了藤野的存在。
  江苏教育出版社为该社语文教材配套的《语文教学参考书》关于该文的“课文解析”很能说明问题,往往引导教师的教学设计偏离正确的轨道。
  首先,是文章结构的划分,原文如下: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认识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见闻和心境,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5段),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第一层(第4—5段),写去仙台的途中见闻与到仙台后所受到的接待。
  第二层(第6—23段),记写藤野先生的几件事,写出了他为师的品格。
  第三层(第24—31段),写自己弃医从文,不得不与藤野先生离别。
  第四层(第32—35段),写告别藤野先生。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离别藤野先生后对他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这个层次划分和概括很带有“解构主义”倾向。它不是站在作者角度上解析作者的思路,而是按己需要来任意宰割。鲁迅安排材料的目的是证明藤野先生的价值,即藤野先生做了什么。从藤野先生与鲁迅的关系角度说,一师一徒,前者是对后者行为的施行者和精神的施与者。因此,划分层次应以藤野为中心,概括应体现藤野先生的主动和主要地位。
  尝试概括如下:
  第一部分(第1—5段),写认识藤野先生前的生活遭遇和弱国小民特殊心境,为藤野先生给我的帮助和尊重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6—35段),写藤野先生与我相识、相处和离别过程。
  第一层(第6—10段),初识藤野先生,渲染其生活的简约,为下文工作的严谨做铺垫。
  第二层(第11—23段),写藤野先生学业上给我的帮助和学术上严谨的科学精神。
  第三层(第24—28段),写藤野先生对我的帮助招来日本学生的非议,恰恰反衬了藤野先生博大胸怀的难能可贵。
  第四层(第29—35段),写藤野先生尊重、理解我放弃学医的选择,与我赠照惜别。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藤野先生给我鼓舞至今和我对他的怀念、感激之情。
  其次,是孤立了部分情节与藤野先生的关系。
  如第一部分也提出了“文章以怀念藤野先生为记叙中心,为什么要写东京留学生的情况?”的问题,只是从鲁迅的心理角度阐释了关注的理由,但始终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与藤野先生有什么深层的关联。
  最重要的是所谓“匿名信事件”、“电影事件”的大幅文字与藤野先生的关系。或许正是鲁迅思想太吸引教师话语的欲望了,导致了课文的把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分析到了这是导致作者弃医从文的两个重要原因就以为大功告成了。最重要的是要把它们放在全文整体观照——照出了藤野更为感人、更为高尚的精神品质。
  也照出了作者层层渲染、层层铺垫的巧妙笔法和转承自如、收放有度的峻逸文风。
  三、理清关系,藤野形象与鲁迅理想
  藤野先生与《藤野先生》在鲁迅心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藤野先生作为一个真实世界里存在的生命,他对鲁迅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唯一不能改变的是,他没能挽留也似乎不想挽留住鲁迅继续学医。反过来,这并不影响鲁迅对他的尊重程度,更不等于背叛了学医的初衷就背叛了藤野先生。因此,20年后,藤野先生的形象成了《藤野先生》中鲁迅宣扬的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超越了个人力量,超越了职业的类别,超越了国度的界限,具有永恒的意义。“鲁迅文化视野中的藤野先生,是鲁迅对于藤野先生的文化人格的再发现和文化品格的再赋予,是鲁迅‘真的人’的理想化的存在形式,体现了鲁迅所认同的‘诚和爱’现代文化精神,这就使藤野先生成为鲁迅理想化人格和现代精神的对象化,从而具有超越现实存在的文化象征意义。”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鲁迅正是用《藤野先生》这样的文章呼吁人们理想化的精神生活方式。
  但能说鲁迅是在用《藤野先生》呼吁人们都来从文吗?弃医从文只不过是彼时彼境下鲁迅作为生命个体的一次重要选择,显然不能上升为约束全体社会成员的理想。
  那么,作者的终极目的便显而易见了。我们便得把文章内蕴挖掘的重点放在藤野先生这个厚重的人物形象上。
  当然,《藤野先生》也是观照鲁迅思想生活的重要材料。此文出现在初中三年级下册课本中,依据学生对鲁迅的认知水平和思辨能力的积淀,完全可以对鲁迅个体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但这主要是独立于以上教学体系以外的事情。
  
  参考文献:
  ①黄乔生:《善意与温情——“鲁迅与仙台”研究的基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6期。
  ②韩石山:《倒着走的“鲁迅”们》,《谁红跟谁急》,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③李宗刚:从知遇之恩到精神资源——重新解读《藤野先生》,《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7期。
  ④邵建新:《藤野先生》传到日本以后,《教书育人(教育新理念)》2004年第2期。
  ⑤李宗刚:《鲁迅文化视野中的藤野先生》,《扬州大学学报(人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作者通联:江苏张家港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