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12期 ID: 356343

[ 张小忠 文选 ]   

《鸿门宴》中项羽形象新解

◇ 张小忠

  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独特理解,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课文主旨和人物心理。但是,在尊重学生独特理解的同时,教师也要对课文中有争议的问题做出问答,并简要阐述产生这种观点的缘由,以此启迪学生思维,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学习《鸿门宴》这篇课文时,对项羽形象的理解是难点。客观、辩证地分析和评价项羽的形象,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层把握。
  项羽的形象很复杂,但是,在《鸿门宴》中,集中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上的模糊
  坦率地讲,项羽尚未充分认识到抢占关中的重要性。张斌荣在《也谈鸿门宴上楚汉之得失——兼与张志坤先生商榷》一文中尖锐地指出:与刘邦相比,项羽对关中地区的重要性的认识就差远了,甚至可以说他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这从他进驻关中前后的几件小事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当秦军主将章邯在钜鹿一战中兵败被降之后,项羽马上封章邯为雍王。进兵关中之时,“引兵西,屠咸阳,杀秦将王子婴,烧秦宫室,……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当时韩生就劝他“关中阻山带河,土地肥沃,可都以霸”,他却“烹韩生”。也正是由于政治上的愚蠢,才使项羽在分封天下时做出更愚蠢的决定:封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以“距塞汉路”,以求把刘邦困在汉中大山之中。由此可见,项羽不但根本没有认清关中的重要性,甚至对刘邦欲居有关中、争霸天下的野心也没觉察到。否则,他的这种做法就令人无法理解了。①
  二、性格中的霸气
  两军对峙,大战在即。可就在这紧要关头,作为项羽的季父,项伯竟然“夜驰之沛公军”,将如此重大的军情告知刘邦的谋士张良。在张良的引见下,项伯居然与刘邦“约为婚姻”。而且,他还为刘邦出谋划策:“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项伯于是连夜回到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这时,从项伯的谈话中,项羽清楚刘邦已经知道第二天发起攻击的绝密情报,但是,项羽对项伯泄露军机毫不责备,足见对项伯的信任。紧接着,项伯劝说项羽:“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显然,此时击杀刘邦,是“不义”的。面对项伯的分析,项羽竞然“许诺”。这就是鸿门宴上项羽迟迟不杀刘邦的主要原因。因为在项羽看来,刘邦是功臣,杀之不义。为了呵护“正义”,他就改变了如此重大的军事方略。他既不与范增商议,又不辨其中的真伪,良好的战机就这样轻易失去。
  范增是项羽成就霸业的得力助手,在鸿门宴上,范增更是尽心尽力。为了督促和提醒项羽击杀刘邦,他不仅“数目项王”,而且“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读到这里,我们不仅想起:当时楚怀王的老将们都不同意项羽向西入关,他们认为“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曾攻襄城,襄城无异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后来,与刘邦交兵睢水,他率军“大破汉军,多杀士卒,睢水为之不流。”即使在“垓下之围”,他也“大呼弛下,汉军皆披靡”,“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可是,一向如狮虎般勇猛的项羽此时却“默然不应”,这大大出乎范增的意料。不得已,范增“起,出招项庄”,想以舞剑的方式杀死刘邦,以此挽回败局。不料,偏刺里又杀出个程咬金来,项伯又“以身翼沛公”,最终“庄不得市”。等到刘邦以“如厕”为由从小道溜走,范增气愤至极,“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面对项羽的糊涂,他不禁绝望地感叹:“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也!”他的话竟成谶言。
  项羽作为最高军事统帅,既泄露了军机,又无补救的意识。他先前“大怒”是因为“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他听信刘邦“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的谎言,天真地认为刘邦的所作所为是对的,击杀这样的有功之臣不仁不义。尤其在刘邦溜走之后,面对张良转赠的礼品,他竟然“受璧,置之坐上”。显然,他尚未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而范增很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大战能将项羽扶上帝王的宝座。大战在即,对于这种千载难逢的有利战机,他立即提醒、激励项羽:“急击无失!”可是,“大怒”并准备“旦日击破沛公军”的项羽,却只听一面之词,被刘邦精心编制的假言所迷惑,竟丧失战机,一夜之间做出了对刘邦“因善遇之”的糊涂事。显然,不听范增的劝告,使项羽在与刘邦的争锋上,输于起跑线。
  不能采纳范增的建议,使项羽陷于十分被动的境地。失去范增,项羽就失去了天下,事实也正是如此。可以说,不能采纳良言,成为项羽最为致命的弱点。
  对于项羽不能采纳范增的建议,《史记》中对此有绝佳的解释: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诸侯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者。”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帏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功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得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三、人格上的魅力
  项羽不愧为盖世英雄,做事光明磊落,为人襟怀坦荡。他不屑于偷偷摸摸搞小动作。在鸿门宴上,如果杀了刘邦,就是暗杀!性格决定命运,逐鹿中原、雄视天下的项羽不是这样的人。“青梅煮酒,刘邦为今后的主要敌手,这一点项羽并非全然不知;宴席之间,他也并非毫无杀刘之心。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其能不知!然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项伯‘翼蔽沛公’,他又熟视无睹。这正说明他在杀与不杀之间犹疑难决。刘邦逃脱,范增明斥项庄,暗责项羽……他也有一种怅然若失惋惜憾恨之感,不然,太史公该会书下他强词反驳之愚憨。”②难怪苏轼在《范增论》中做出这样中肯的评价:“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
  
  注释:
  ①张斌荣:《也谈鸿门宴上楚汉之得失——兼与张志坤先生商榷》,《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第43页。
  ②刘广现:《拔枪焉能杀汉王——〈鸿门宴〉教学管窥》,《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4期,第25页。
  [作者通联:河北唐山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