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12期 ID: 356341

[ 高凤君 文选 ]   

材料作文写作内容四病

◇ 高凤君

  近两年高考,材料作文在沉寂数年后,出现在全国Ⅰ、Ⅱ卷中。根据高考命题保持稳定、三年一小变的规律,各地加强了材料作文的写作训练。但是,由于写惯了话题作文,考生对材料作文写作适应较慢,内容上呈现了很多问题,成为制约学生作文成绩的瓶颈。在材料作文训练中,认真分析内容上的失误,诊断病因,对症下药,对于考生提高作文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下面结合一道材料作文命题,对写作时内容上的四种常见病作简要分析,以引起注意。
  作文命题:
  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人喂养了两只母鸡,一只爱唱,一只喜静。每天,一听见“咯咯咯”的叫声,主人便从爱唱的那只母鸡旁边拾到一枚鸡蛋,因此主人特别偏爱它,喂它精致的饲料。一天,主人从鸡笼旁边经过,刚好看见那只喜静的鸡趴在草窝里产蛋,蛋一落地,它便起身不声不响地离开了草窝;而那只爱唱的鸡却大摇大摆地走到蛋旁,伸着脖子“咯咯嗒”地叫个不停。
  主人一直都认为所有的蛋都是爱唱的鸡产的,此时才如梦方醒。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病例1]
  《做一个谦逊的人》内容梗概
  一、我们应该做一个谦逊的人。
  二、谦逊是一个人的人格,精神境界的充分体现,是成功人士必备的“良药”:孔子“不耻下问”,韩愈“师不必贤于弟子”,蒲松龄请行人讲故事……
  三、盲目声张、不自量力,虽逞一时之快,往往会深受挫败:项羽不听范增,赵括纸上谈兵,马谡自不量力……
  四、我们要学会谦逊。
  病例分析:材料作文要求根据材料确定立意,可以自主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但有一个前提——“全面理解材料”。全面理解,就是要对材料有一个整体把握。这篇作文,是从喜静的鸡的角度来写的。我们不妨对这只喜静的鸡整体把握一下。鸡由于喜静,在以后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偶然才得以被认清。它给我们的启发是努力工作了,也要说出来,宣传自己。而这篇作文呢?它提倡谦逊,不是背道而驰吗?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它只注意“那只喜静的鸡趴在草窝里产蛋,蛋一落地,它便起身不声不响地离开了草窝”一句话,而抛弃了下文,以致完全走题。
  病因之一立意:望文生义,割裂整体
  正确立意: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或侧面立意:1.从鸡的角度:既要踏实肯干,又要展示自己。或者:要踏实工作,不要窃取别人的劳动果实。或者:默默奉献的人可能会受到暂时的误解,但终会笑到最后;而那些华而不实的人,虽然会得到暂时的光荣,终究会被识破。或者:默默工作常常是有能力的人的标志,张扬炫耀的人往往缺乏真才实学。2.从人的角度:为人处世要多做调查研究,不要被假相所迷惑。
  [病例2]
  《沉默不是金》作文片断
  旧中国是沉默的。东三省沦陷我们沉默,八国联军进驻北京我们沉默,火烧圆明园我们沉默——于是,我们成了阶下囚,我们成了亡国奴,任侵略者的铁骑随意的践踏。直到芦沟桥事变,我们不再沉默,我们高喊着“打倒日本侵略者”“还我河山”的口号勇敢向前,我们的怒吼充斥了整个中华大地。我们胜利了,新中国成立了,我们翻身了。
  沉默让我们灭亡,爆发让我们成功。沉默不是金,它是阻碍我们前进的拦路虎。不要沉默,它会让成功远离我们!
  病例分析:这篇文章仍然从喜静的鸡的角度写,提出的中心论点“沉默不是金”非常正确,但是我们读着却感觉不对劲,它说的“沉默”和材料里的“沉默”不是一回事,材料里的“沉默”是不张扬,而到文章里,就变成了弱势下的忍气吞声。也就是说,它暗中把“沉默”的含义转移了。这是因为它忽视了命题中的另一个重要要求——“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看得出来,这个同学是在按写话题作文的写法写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可以只顾话题,不顾材料;而材料作文却必须“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二者的区别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否则,写出来的材料作文就会严重偏离题意。
  病因之二选材:脱离材料,转移立意
  修改:想起毛遂自荐的故事。毛遂是赵国平原君的门客,过了三年沉默的日子,每一寸光阴都该是灰色的吧。他有才华吗?根据他后来在楚国朝堂上的表现——按剑历阶,威风八面,片言而定合纵,“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我们可以知道他的勇气、胆量、风度、智慧均是超凡脱俗的。而这,他不是站到楚国的土地上才有的,而是在做下等门客时就早已具有。但他沉默着,沉默了三年。人生中能有几个三年可供蹉跎呢?
  三年沉默的“益处”是:同事瞧不起他,平原君也瞧不起他。还记得他主动请缨“备数而行”时,平原君白着眼说“先生不行,先生留”吗?亏得他“脸皮厚”,费了一番口舌;也幸亏平原君找不着人;还幸亏平原君性情优柔:他才得以出使,从而让生活里照进了金色的阳光。沉默误人,沉默从来不是金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时代已经成为真正的历史了,现在的社会“酒香也怕巷子深”,你沉默,就只能是被无情的世俗社会的尘土所淹没,就只能是“在沉默中灭亡”!
  [病例3]
  《才与不才》写作片断
  静海深渊,天地无语,真正的才士往往谦逊少音。只有那些无德无才的人才有不实的吹嘘,但任何浮华的外表,也掩饰不住内心的孱弱。
  沉默的是高山是流水是天空飞翔的苍鹰,但人们领悟到了高山的巍峨,参透了泉水的流淌,懂得了飞鹰的顽强。他们不显露自己但最终留给人们的是美好形象。有一些事物想炫耀自己,但自己的丑相却暴露无遗。
  那鲜红的花,用自己妖媚的身姿和怡人的芳香来吸引人们,但给人们短暂之愉悦,那残落的花瓣,光秃秃的花梗,枯萎的容颜再也不能迷惑人的双眼。
  病例分析:第一段表达非常到位。接下来的两段扣着第一段用比喻展开论证,思路很好,但是读着让人疑窦丛生。高山谦逊可以理解,苍鹰少音可以接受,流水怎么谦逊少音了呢?鲜红的花怎么会成了无德无才的人,它的开放又怎么是不实的吹嘘呢?论据必须贴切,即使是比喻论据也必须遵循相似原则,绝不能胡乱地找到个事物就“叭”地贴上一个“才”或“不才”的标签,这样的文字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
  病因之三选材:牵强附会,乱贴标签
  修改:静海深渊,天地无语,真正的才士往往谦逊少音。只有那些无德无才的人才有不实的吹嘘,但任何浮华的外表,也掩饰不住内心的孱弱。
  高山是沉默的,但它蕴含着无尽的宝藏;苍鹰是沉默的,但它称霸在无垠的天空;恒星是沉默的,但它照耀着亘古的苍穹。他们不显露自己,但留给人们的最终是美好的形象。
  月亮是皎洁的,却是借了太阳的光辉;凌霄花是高傲的,却是借着乔木的高枝;杜鹃是文人的爱物,却霸占着别人的暖巢。当一切真相大白的时候,它们浮华褪尽,得到的是无尽的嘲讽,彻底的虚空。
  [病例4]
  《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写作片断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子由,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孔子有一段时间忍饥挨饿,子由从老百姓家讨来点米,用篝火煮。锅敞开着,有灰尘落了进去,子由就把脏了的米抓起来,吃了。孔子没有被这一假象迷惑,他知道子由是个好学生。
  病例分析:文章的观点从鸡主人的角度生发,是很合适的。选择的论据是正面的,恰当又新鲜,这很不易。但让人可惜的是,作者的引材不够到位。既然是从鸡主人的角度立意,论据用时就应以孔子为主体,扣着鸡主人的行为表述孔子的行为。鸡主人看到假象就当了真,孔子和他相反,孔子是怎样知道真相的?作者没有说,从而丧失了文章的深度,因为提倡“不要被假象迷惑”易,而做到这一点却很难。引述的材料是一篇教材,应该说透。总之,不扣论点、命题材料表述论据,是这段文字带给我们的遗憾。
  病因之四材料表述缺乏扣题意识
  修改:孔子曾经有一段时间非常穷困潦倒,甚至还时常饿肚子,他说自己惶惶如丧家之犬。一日学生子由好不容易讨来些米,放在锅里煮。孔子在一旁看书,偶一回头,看到子由从锅里飞快地抓起一把饭放进了嘴里。孔子真是又气又恨,但他仔细想了想,没有做声。
  众人围在桌前准备吃饭,孔子说:“我想祭祖,不知这饭干不干净。“只听子由答道:“老师,这饭煮时落了些尘土,扔了可惜,我把脏的抓了吃了。”真相大白,子由的孝心最终没有被偷吃的假象掩盖。
  圣人毕竟是圣人,若是换了常人早就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将子由训斥一顿了。也许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绝不只依据表面的孤立的现象而做出结论,始终怀着一颗探求真相的心吧。
  结语:以上简析了材料作文写作中内容上失误的四种病因。这四种病因给我们的提示可以用这样三句话表述:1.整体把握命题材料而立意。2.扣着命题材料而选择写作材料。3.扣着命题材料而表述写作材料。做到了这三点,我们在材料作文写作中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佳作示范]
  莫做爱唱的鸡
  喜静的鸡一直产着蛋,却也一直沉默;爱唱的鸡一直用喜静的鸡下的蛋炫耀自己以博得主人的偏爱。终于有一天主人发现了实情。喜静的鸡会得到主人的善待,而爱唱的鸡又会得到什么呢?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些人默默地奉献、付出,从不会向外界炫耀什么,而又偏有一些人似乎是怕这世界太单调,自己不做什么,就等着拿别人的成果往自己脸上贴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上帝不会垂青一个只说不干的人,也不会冷落一个只干不说的人。
  那么,既然假的真不了,为什么还会有一些人“义无反顾”地步其后尘呢?首先,这种人承受不了奉献时的寂寞,付出时的辛劳。宝剑经过千锤百炼才变得锋利无比,梅花耐住了冬的寒冷才有了香飘四方,河蚌经受了沙粒困扰的痛苦才孕育出盈泪的珍珠,雄鹰经历了骨断筋折的折磨才成为天空中的霸主。这些苦楚,这些寂寞,这种人都是忍受不了的。
  然而,他们骨子里又浸满了对名利的疯狂的渴望。既然没有付出,天上不会掉馅饼,那就用别人的成果为自己谋利益吧,即使是鸩酒,止渴就好。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期,人格商品化,“拿来主义”于是甚嚣尘上。大学校长用权力写作,在教师的论文题目下写上自己的大名;乐队剽窃韩国歌曲作为自己的原创,一夜之间唱红大江南北;医学生从乡下老中医处讨得治疗白血病的良方转身申请自己的专利;商家往自己的伪劣产品上贴上名优产品的标签……无需废寝忘食,又能获名获利,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他们一度名满天下,财源滚滚,春风得意。但之后呢?从梦幻的云端摔下来的滋味会苦涩一生吧。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两面的。既有默默付出的一面,也有不劳而获的渴望。但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理智。物欲横流更要求我们坚守住自我,以一颗雨后青山般的良心,指导我们前行的方向。守住一方净土,人生之树上才会结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正果。
  那只爱唱的鸡最后会怎么样呢?多半被主人煮了吧!
  [评析]这是从爱唱的鸡的角度经营出来的一篇佳作。文章的亮点在于深刻。作者没有像一般作文那样单纯列举论据,而是把主要笔墨放在对“爱唱的鸡爱唱”的原因分析上,一下子就超出流俗。爱唱的鸡耐不了寂寞,受不了诱惑,这种分析何等到位!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在高考评分中是倍受青睐的。文章的深刻还在于作者能站在当今的高度——社会转型、人格商品化——来发现问题,从人性的角度——每个人都是两面的——来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非常大气,非常成熟。
  [作者通联:河北卢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