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12期 ID: 356349

[ 赵文汉 文选 ]   

新课程“名著导读”环节的教学背景及其对策

◇ 赵文汉

  新课程语文学科人教版教材设置了“名著导读”环节,如何对这一环节实施教学应该引起每位执教者的思考。
  “导读”二字把教师与学生在这一环节中的各自任务分解得很清楚,教师的任务在“导”,学生的任务在“读”。而一般人会认为,要把这一环节的教学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不在教师的“导”上,而在学生的“读”上。可是在现实教学中,落实学生的“读”却是十分困难的。
  学生不读名著,阅读量太小,已经不是什么新话题了,早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就已经被提起。多少年来,从事语文教育的人几经努力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人教版教材设置这一课程环节便是努力的一种形式,然而效果很渗淡,原有景象并没有得到改观,甚至还有越发展越甚的趋势。这一问题的症结何在?值得我们去思考。也只有把这一问题解决了,“名著导读”环节处理才有可能得当。
  学生何以不读名著呢?这与当今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人类历史的发展经历了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如今已经走进了网络文明。网络文明首先改变的是人类信息交流的方式,然后由此而引发了人类生活全方位的改变。
  在网络文明到来之前,人类信息交流主要靠口语和书面语两种方式,一个人要想与远方的人或者古代的人对话与交流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写在纸面上的文字。工业革命后期,信息交流方式增加了电话、广播和电视等方式,人们可以超越时空进行口语交流了,很明显此时人类的交流方式与以前相比已呈现为多元化倾向。而到了网络文明时代的今天,网络交流占据了人类交流空间的重要位置,让人类的交流更加多元化,更加个性化,更加快捷化,更加隐密化。
  既然如今与远方的人或古代的人对话与交流已不再是原来的“文字”一种方式,那么就应该允许交流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交流。接触《论语》可以通过读原著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听于丹在《百家讲坛》里的演讲的方式来完成,为什么非要让学生通过读原著的方式来完成呢?也许会有人说,听任何人的演讲,都不如读原著。是的,这个观点没错,但那是针对专业人群而言的,对于非专业的人群,对《论语》只需大致了解即可,在这一前提下,通过听别人的演说的方式来完成对《论语》的了解是完全可以的,它完全不会影响一个非专业人士的知识结构。了解《大卫·科波菲尔》也一样,可以通过阅读原著的方式进行了解,也可以通过观看改编的电影或电视方式进行了解。而青少年一代对这些名著的了解常常喜欢采用电影、电视或网络的方式,而不喜欢采取阅读的方式。
  那么,如今的青少年为什么喜欢通过电影、电视、网络这类声像媒体了解名著,而不喜欢通过纸质媒体来了解名著呢?这与这些媒体的性质有关。声像媒体给观众的感觉是生动的、形象的、快捷的,而纸质媒体给受众的感觉是呆板的、抽象的、漫长的。一本名著,很用心地去读,很专业地去读,大概没有十天半个月的时间是难以完成的,而通过声像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大概就可以完成。而且在接受声像媒体的过程中,受众的心情是愉快的,而且是省时、省力的。这就是人们喜欢看电视而不喜欢阅读书籍的原因之所在。
  阅读名著属于人类的精神生活范畴。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们除了有物质需求以外还有精神需求,除了物质生活之外还要有精神生活。为了满足精神需要,人们就要寻找精神需求的满足方式。在古代,人类满足精神需求的方式是很有限的,看表演、听说唱、读书籍等,如此而已。由于方式的单调,古代的读书人就多。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精神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化,除了看表演、听说唱、读书籍以外,还可以看电影、看电视、唱卡拉OK、上网聊天、打网络游戏、网上冲浪等等。既然精神生活方式出现了多元化,那么每一种方式都在分解着读书的人群,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是势之必然。读书的人只能说少了,不能说没有,因为读书必定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既然是一种方式,就会有人喜欢,既然有人喜欢,那么就一定有读书的人在。
  总之,笔者认为,随着网络文明的到来,人类生活中的传媒方式不但越来越多元化,而且与传统的传授方式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以文字为主要形式的纸质传媒的局限性逐渐凸显出来,由于其局限性的存在,很多人就会选取其他方式来进行交流与对话。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为人类的精神生活提供了越来越大的可选择性空间,这就大大挤占了读书这种方式的空间,这便是如今青少年读名著的人越来越少的根本原因。但是,这不等于“阅读方式”在人类的精神生活方式中将会消失,因为它既然能够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作为人类传媒的一种方式,那么它就有存在的理由,就会受到一部分人的喜爱。这如同咱们的国粹京剧一样,它不会走向消亡,但人们也不要企图它能像过去一样,占据着人们精神生活的主要空间。
  基本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名著阅读”这一环节的重点在“导”上。
  “导”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介绍”的意思。教师应该在教材的基础上更加详细、透彻、精彩地去介绍名著。学生通过你的“介绍”,就可很好地了解名著的概貌。学生对这些名著的掌握,通过教师的介绍进行了解。
  第二层含义是“引导”。上文已叙,“阅读”是人的精神生活方式之一,是人的交流方式之一。人们选择不选择这种方式,关键看他喜欢不喜欢这种方式。所以教师有一个任务就是:通过恰当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喜欢“阅读”这种方式,“引导”得好,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去选择这种方式,他们选择这种方式,就会主动地去阅读原著。需要说明的是,“引导”不是“强逼”,根据上文的分析,为学生终身发展考虑,我们没有必要“强逼”学生选择“阅读”这种交流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因为今天可以供选择的空间很多,我们没有权利“逼迫”一个人去选择某一种方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学生不读名著,不必大惊小怪,不读名著不等于不接触名著,只不过没有采用“阅读”的方式接触而已。请大家相信,如今接触《红楼梦》的人一定比古代多,因为有《红楼梦》电视剧在。“名著导读”课程环节,重在教师的“导”,“导”好了,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名著,可以让更多的学生采取“阅读”的方式去接触名著。
  [作者通联:安徽阜阳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