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一:赏析内容情感
[命题阐释]
情感是诗歌的本质,诗歌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抒发作者情感。诗歌鉴赏的基点,涉及赏析的各个方面。情感作为整体内容的统领,从赏析的角度提出问题,是对全诗情感的领会和把握。因此,诗歌鉴赏题较多地涉及对作者情感的分析评价。考查角度可以从整体内容着眼分析诗歌情感,如2006年北京卷:“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也可以从部分内容入手,如江苏卷:“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川卷:“‘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浙江卷:“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还可以通过比较找出诗歌的异同点,如重庆卷:“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典型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全国卷Ⅱ)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①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②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指点迷津]
赏析内容情感即是品赏诗意和诗情。回答情感类的问题,首先要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在理解全诗内容和立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作者、注释及文中有关表露思想感情的句子加以分析。其次,要关注形象、画面及一些重点词语,找到它们与情感抒发的联系点。此外,要看清题干要求,做到“答为所问”,有的放矢。
角度二:赏析有关诗句
[命题阐释]
这里是针对诗中一两个关键性的句子而言的,一些关键诗句不但蕴含着真挚的思想感情、深刻的哲理,而且体现了作者独到的艺术创造。解读重要语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整首诗歌。所以,对诗歌有关语句的分析与把握,也是诗歌鉴赏的关键一环。对诗句的鉴赏,和其他部分似有交叉,但这里着眼的往往是整个诗句的多方面的赏析,又是考查的一个焦点,这里把它作为一个角度来探讨。这类考题常见的考查角度主要有:一是对整个诗句内容及作用的理解,如安徽卷:“‘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辽宁卷:“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山东卷:“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二是对诗句艺术手法的把握,如福建卷:“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三是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某联(句)的理解或赏析,如湖南卷的赏析“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等等。
[典型考题]
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江苏卷)
鹧鸪天
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指点迷津]
从语句角度命题,是今年诗歌鉴赏的热点,多数省市有所涉及,上例江苏卷三道题全部考查有关诗句问题。分析诗句的含义与作用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通过语句结构的分析,掌握诗句的基本意义;二是结合其运用的手法、技巧,深化语句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在抒情言志上的表达效果;三是通过语句的位置分析其在行文思路上的作用。答题时还要注意力求用最有表现力、最到位的词语再现原诗的画面。语言组织要有层次、有美感,并且注意针对性和完整性。
角度三:赏析手法技巧
[命题阐释]
手法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对手法技巧的考查就是要解决“怎样写”的问题,这是鉴赏评价中的热点和难点,绝大部分省市都考到。命题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考查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描写方式主要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景衬情等。如福建卷:“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二是具体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如安徽卷:“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三是其他手法方面,主要有象征、比兴、用典、烘托、虚实相生、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如天津卷:“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典型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西卷)
三江小渡杨万里
溪水将①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①将:行,流过。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指点迷津]
回答上题一定要指出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运用这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旨。因此首先要明确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技巧、修辞、表达方式,其他重要的表现手法,如象征、动静、用典、衬托等,同时,要特别注意后面的“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准确地指出所用的表现手法,其次要结合诗句展开该用法的具体使用,此外,要联系诗歌所表现的感情与旨意,分析该手法的好处。
角度四:赏析意象意境
[命题阐释]
诗是意象的艺术,诗歌借助意象抒发情感。诗歌的意象是浸染了作者特有情感的具体形象,这个形象一般指某个特定的景物如日月山川、花鸟草虫等,把握诗歌的形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情。当诗人的主观情绪和诗歌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就自然形成一种可以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意境。赏析意象和意境是历年来诗歌鉴赏常考的重点内容,常见的命题角度有指认意象、感知形象、揣摩画面、鉴赏意境及分析情与景的关系等。如浙江卷:“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哪个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哪个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天津卷:“‘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山东卷:“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这些都属此类。
角度一:赏析内容情感
[命题阐释]
情感是诗歌的本质,诗歌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抒发作者情感。诗歌鉴赏的基点,涉及赏析的各个方面。情感作为整体内容的统领,从赏析的角度提出问题,是对全诗情感的领会和把握。因此,诗歌鉴赏题较多地涉及对作者情感的分析评价。考查角度可以从整体内容着眼分析诗歌情感,如2006年北京卷:“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也可以从部分内容入手,如江苏卷:“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川卷:“‘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浙江卷:“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还可以通过比较找出诗歌的异同点,如重庆卷:“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典型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全国卷Ⅱ)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①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②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指点迷津]
赏析内容情感即是品赏诗意和诗情。回答情感类的问题,首先要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在理解全诗内容和立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作者、注释及文中有关表露思想感情的句子加以分析。其次,要关注形象、画面及一些重点词语,找到它们与情感抒发的联系点。此外,要看清题干要求,做到“答为所问”,有的放矢。
角度二:赏析有关诗句
[命题阐释]
这里是针对诗中一两个关键性的句子而言的,一些关键诗句不但蕴含着真挚的思想感情、深刻的哲理,而且体现了作者独到的艺术创造。解读重要语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整首诗歌。所以,对诗歌有关语句的分析与把握,也是诗歌鉴赏的关键一环。对诗句的鉴赏,和其他部分似有交叉,但这里着眼的往往是整个诗句的多方面的赏析,又是考查的一个焦点,这里把它作为一个角度来探讨。这类考题常见的考查角度主要有:一是对整个诗句内容及作用的理解,如安徽卷:“‘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辽宁卷:“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山东卷:“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二是对诗句艺术手法的把握,如福建卷:“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三是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某联(句)的理解或赏析,如湖南卷的赏析“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等等。
[典型考题]
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江苏卷)
鹧鸪天
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指点迷津]
从语句角度命题,是今年诗歌鉴赏的热点,多数省市有所涉及,上例江苏卷三道题全部考查有关诗句问题。分析诗句的含义与作用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通过语句结构的分析,掌握诗句的基本意义;二是结合其运用的手法、技巧,深化语句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在抒情言志上的表达效果;三是通过语句的位置分析其在行文思路上的作用。答题时还要注意力求用最有表现力、最到位的词语再现原诗的画面。语言组织要有层次、有美感,并且注意针对性和完整性。
角度三:赏析手法技巧
[命题阐释]
手法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对手法技巧的考查就是要解决“怎样写”的问题,这是鉴赏评价中的热点和难点,绝大部分省市都考到。命题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考查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描写方式主要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景衬情等。如福建卷:“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二是具体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如安徽卷:“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三是其他手法方面,主要有象征、比兴、用典、烘托、虚实相生、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如天津卷:“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典型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西卷)
三江小渡杨万里
溪水将①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①将:行,流过。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指点迷津]
回答上题一定要指出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运用这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旨。因此首先要明确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技巧、修辞、表达方式,其他重要的表现手法,如象征、动静、用典、衬托等,同时,要特别注意后面的“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准确地指出所用的表现手法,其次要结合诗句展开该用法的具体使用,此外,要联系诗歌所表现的感情与旨意,分析该手法的好处。
角度四:赏析意象意境
[命题阐释]
诗是意象的艺术,诗歌借助意象抒发情感。诗歌的意象是浸染了作者特有情感的具体形象,这个形象一般指某个特定的景物如日月山川、花鸟草虫等,把握诗歌的形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情。当诗人的主观情绪和诗歌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就自然形成一种可以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意境。赏析意象和意境是历年来诗歌鉴赏常考的重点内容,常见的命题角度有指认意象、感知形象、揣摩画面、鉴赏意境及分析情与景的关系等。如浙江卷:“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哪个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哪个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天津卷:“‘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山东卷:“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这些都属此类。
角度一:赏析内容情感
[命题阐释]
情感是诗歌的本质,诗歌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抒发作者情感。诗歌鉴赏的基点,涉及赏析的各个方面。情感作为整体内容的统领,从赏析的角度提出问题,是对全诗情感的领会和把握。因此,诗歌鉴赏题较多地涉及对作者情感的分析评价。考查角度可以从整体内容着眼分析诗歌情感,如2006年北京卷:“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也可以从部分内容入手,如江苏卷:“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川卷:“‘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浙江卷:“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还可以通过比较找出诗歌的异同点,如重庆卷:“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典型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全国卷Ⅱ)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①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②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指点迷津]
赏析内容情感即是品赏诗意和诗情。回答情感类的问题,首先要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在理解全诗内容和立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作者、注释及文中有关表露思想感情的句子加以分析。其次,要关注形象、画面及一些重点词语,找到它们与情感抒发的联系点。此外,要看清题干要求,做到“答为所问”,有的放矢。
角度二:赏析有关诗句
[命题阐释]
这里是针对诗中一两个关键性的句子而言的,一些关键诗句不但蕴含着真挚的思想感情、深刻的哲理,而且体现了作者独到的艺术创造。解读重要语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整首诗歌。所以,对诗歌有关语句的分析与把握,也是诗歌鉴赏的关键一环。对诗句的鉴赏,和其他部分似有交叉,但这里着眼的往往是整个诗句的多方面的赏析,又是考查的一个焦点,这里把它作为一个角度来探讨。这类考题常见的考查角度主要有:一是对整个诗句内容及作用的理解,如安徽卷:“‘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辽宁卷:“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山东卷:“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二是对诗句艺术手法的把握,如福建卷:“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三是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某联(句)的理解或赏析,如湖南卷的赏析“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等等。
[典型考题]
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江苏卷)
鹧鸪天
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指点迷津]
从语句角度命题,是今年诗歌鉴赏的热点,多数省市有所涉及,上例江苏卷三道题全部考查有关诗句问题。分析诗句的含义与作用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通过语句结构的分析,掌握诗句的基本意义;二是结合其运用的手法、技巧,深化语句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在抒情言志上的表达效果;三是通过语句的位置分析其在行文思路上的作用。答题时还要注意力求用最有表现力、最到位的词语再现原诗的画面。语言组织要有层次、有美感,并且注意针对性和完整性。
角度三:赏析手法技巧
[命题阐释]
手法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对手法技巧的考查就是要解决“怎样写”的问题,这是鉴赏评价中的热点和难点,绝大部分省市都考到。命题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考查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描写方式主要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景衬情等。如福建卷:“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二是具体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如安徽卷:“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三是其他手法方面,主要有象征、比兴、用典、烘托、虚实相生、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如天津卷:“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典型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西卷)
三江小渡杨万里
溪水将①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①将:行,流过。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指点迷津]
回答上题一定要指出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运用这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旨。因此首先要明确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技巧、修辞、表达方式,其他重要的表现手法,如象征、动静、用典、衬托等,同时,要特别注意后面的“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准确地指出所用的表现手法,其次要结合诗句展开该用法的具体使用,此外,要联系诗歌所表现的感情与旨意,分析该手法的好处。
角度四:赏析意象意境
[命题阐释]
诗是意象的艺术,诗歌借助意象抒发情感。诗歌的意象是浸染了作者特有情感的具体形象,这个形象一般指某个特定的景物如日月山川、花鸟草虫等,把握诗歌的形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情。当诗人的主观情绪和诗歌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就自然形成一种可以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意境。赏析意象和意境是历年来诗歌鉴赏常考的重点内容,常见的命题角度有指认意象、感知形象、揣摩画面、鉴赏意境及分析情与景的关系等。如浙江卷:“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哪个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哪个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天津卷:“‘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山东卷:“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这些都属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