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4期 ID: 356108

[ 朱学明 文选 ]   

文言语句翻译题的命题思路及解题技巧探微

◇ 朱学明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历年高考试题中的一个常规题。因为文言翻译是一种综合性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检查考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这种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因此,它又是检查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较好方式。
  从2002年《考试说明》开始,文言语句翻译题就有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一是由原来的客观性选择题改为书面表达形式的主观题,并将其位置从第I卷调至第II卷;二是分值也有了相应的变化,由原来的5分增至2004年的8分再到2005年、2006年的10分。所有这些调整和变化无不暗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高考备考中要重视文言文语句的理解和翻译。那么怎样才能防患于未然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和高考备考时的一些做法,以近几年高考题和模拟题为例,试图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一高考常规题做一些规律性地探索,现总结如下:
  一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要求考生对给定的文句进行逐字逐句的落实,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与原文一致。意译,即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表述。一般来说,当我们碰到像“下车”、“视事”、“山陵崩”、“乞骸骨”等不好直译的表现古文化特征或特称的词语时,可按现在的说法用意译的办法解决。
  【典型例题】
  一、2004年湖北高考第15题:
  (1)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
  (2)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
  (3)附元忠立致族灭。
  答案:(1)如今的朝廷大臣当中,没有人能够取代薛季昶。
  (2)不能用阿附邪恶、陷害忠正的手段达到免祸的目的。
  (3)站在元忠一边会立即招致灭族之祸。
  对照答案我们不难发现,上述三小题都是意义对应的直译。
  二、2005年山西临汾市高三模拟考试题中“文言语句翻译题”的第(3)小题:“及为御史中丞,甚有直绳之称”。其中的“直绳”一词,我们就必须意译成“执法公正”,这样我们才能够保证整个句子的通顺。完整翻译如下:到他担任御史中丞时,很有执法公正的赞誉。
  两种题型:一为断句翻译,一为择句翻译。前一种题型一般包含两个部分——断句、翻译。
  【典型例题】
  一、2006年北京高考第11题:
  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答案: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二、2006年辽宁高考第14、15题:
  1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部分用“/”断句。
  乡人管彦少有才而末知名裒独以为必当自达拔而友之男女各始生便共许为婚
  1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旧有致遗者,皆不受。
  (2)吾德薄不足以荫卿。
  (3)何必以所能而责人所不能。
  答案:14.乡人管彦少有才而未知名/独以为必当自达/拔而友之/男女各始生/便共许为婚。断句共4处,每处1分。错1处扣1分。
  15.(1)老朋友中有来送礼物的,他都不接受。
  (2)我的德望轻微,还不够用来庇护你。
  (3)何必用自己能做到的责求别人做不到的呢。
  三、2006年福建高考第9题:
  9.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①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注①桀:夏桀,暴君。
  ⑴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⑵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②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答案:⑴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⑵翻译①现在侍奉国君的人说:“我能替国君开辟疆土,充实府库。”
  ②君王不向往王道,不追求仁政,(侍奉国君的人)却谋求使国君富有,这是让像夏桀一样的暴君富有啊。
  四、2006年广东高考第12题:
  12.断句和翻译。
  (1)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安庆守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
  ②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答案:(1)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2)①现在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是允恭的朋友吗?你何不前往依附他?
  ②伯章好像没有听到这些话,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事,只是因道路遥远不能到罢了。”
  而全国大部分地区都采用后一种题型对考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进行考查,就是从第I卷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选择两三句进行翻译。
  【典型例题】
  一、2006年山东高考第13题: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间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2)是后学者英敢明受命放杀者。
  (3)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
  答案:⑴汤王、武王不是秉承天命而得天下,而是臣杀君。
  ⑵此后学者没有敢讲明秉承天命、放逐诛杀一类事情的。
  ⑶景帝认为辕固生清廉正直,任命他为清河王的太傅。
  二、2006年浙江高考第15题: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
  (2)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
  (3)闻同类之相噆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答案:(1)我被小虫咬得难受,(你)赶紧起来找蜡烛照明。
  (2)它们是异类,防范它们如果很周到,怎么会成为人类的祸害?
  (3)听到同类之间互相残害却置若罔闻,(这)难道是先人后己的君子之道吗?
  三、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第11题:
  11.把第Ⅰ卷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译文:
  (2)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译文:
  答案:(1)您因为一人的赞美而召用我,一人的诽谤而赶走我,我担心天下有识之士听说这事后,就能够窥测出您的深浅。
  (2)季布的名声更加显著的原因,是曹丘传播了它呀。
  三种高危句子:一般来说,作为用来考查考生翻译能力的语句绝对不会是一个毫无特色的句子,笔者发现命题者看中的语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A.主要人物进行评价性的语句。
  【典型例题】
  一、2003年全国卷第16题: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
  ⑵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
  答案:(1)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2)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奸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就会变为忠诚。
  第⑴题是太宗对裴矩的评价,第⑵题则是作者司马光对裴矩的评价。
  二、2006年湖北高考第13题的(1)题:
  (1)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促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
  答案:在朝廷当官,不知道在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
  这是作者对“世中文学之士”只会“品藻古今”,一旦“及有试用”,则“多无所堪”的评价。
  B.议论性语句。这一点近两年十分突出。
  【典型例题】
  一、2006年高考安徽卷第11题的(1)小题:
  (1)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译文:
  答案:⑴圣明的君王在位而百姓不受冻不挨饿的原因,不是君王能亲自耕种使他们有饭吃,亲自织布使他们有衣穿,而是能为他们开辟增加财富的途径。
  这是晁错对“圣王”治世的一句议论。
  二、2006年江苏高考第11题的(2)题:
  ⑵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译文:
  答案: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
  这是对大兴土木工程给老百姓带来灾难的一句议论。
  三、2006年山东高考第13题的(1)题:
  (1)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译文:
  答案:⑴汤王、武王不是秉承天命而得天下,而是臣杀君。
  这是对汤王、武王获得天下的一种看法,是一句议论。
  C.涉及到固定句式的语句。
  【典型例题】
  一、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16题“其李将军之谓也”一句中的“其……之谓也”是固定句式,《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学过,可以翻译成“大概说的是……吧”。
  二、2006年高考安徽卷第11题的(1)小题中,也隐藏中一个固定句式“……者,非……,为……也”。这是一个表示原因的判断句式,可翻译成“……的原因,不是……,而是……”。
  三、2006年江西高考第13题的(1)题:
  (1)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译文:
  答案:一把竹椅,用它来坐;一张木床,用它来睡。
  其中的“竹床一”“木榻一”是名量倒装,“坐以之”“卧以之”是状语后置。
  四、2006年高考重庆卷第12题的(2)题:
  (2)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译文:
  答案: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其中的两个“以……为”都应翻译成“把……作为”。
  四个采分点:所谓的采分点就是阅卷老师判分的依据,概括起来不外乎四个方面——重要实词;常见虚词;特殊句式/固定结构;语意通顺。
  【典型例题】
  一、2006年高考辽宁卷的第15题的评分标准:
  (1)老朋友中有来送礼物的,他都不接受。
  译出大意给1分,“遗”译为"礼物"一类的意思给1分。
  (2)我的德望轻微,还不够用来庇护你。
  译出大意给1分,“荫”译为“庇护”一类的意思给1分。
  (3)何必用自己能做到的责求别人做不到的呢。
  译出大意给1分,“责”译作“责求”一类的意思给1分。
  二、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2)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
  (1)答案及评分标准: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得分点在“自……为”是“从……担任……”;“未之有”宾语前置句。
  (2)答案及评分标准:他先后出任数郡的太守,见到可产生贪欲的东西,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廉洁之心。他的妻子儿女饥寒交迫,如同最贫穷的人家那样。得分点在“居”、“可欲”还有“饥寒如下贫”。
  三、2006年湖南高考第13题: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奚足以语文事?
  译文:
  (2)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
  译文:
  (3)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
  译文:
  答案及评分标准:(1)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主要得分点“奚”是“哪里”的意思,“语文”是“谈论文章”的意思。
  (2)但它的弊病常常(在)词藻华丽缺少实际内容。主要得分点“丰缛”应翻译为“词藻华丽”,“寡实”则翻译为“缺少实际内容”。
  (3)这部文集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主要得分点“兹”是“这”的意思,“十之六”是“十分之六”的意思。
  总而言之,将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做到准确、通顺、合乎规范,这就是翻译时常常提到的“信、达、雅”三个字。以上只是我个人对文言语句翻译题的命题思路及解题技巧的一点不成熟的探索,提出来供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通联:安徽安庆第七中学]

文言语句翻译题的命题思路及解题技巧探微